摘 要:貧困大學生是近年來高校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相比其他大學生,貧困大學生面臨社會、家庭、學校的多方面壓力,心理障礙的形成遠遠高于普通學生。分析了解貧困大學生的狀況,探索影響心理健康的原因,尋找對策,這對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1 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時,沒有家里的經濟支撐,面對身邊的多種誘惑,無法向其他大學生一樣進行消費。主動劃清與其他大學生的界限,且無法正常融入大學生生活的氛圍。因此產生了自卑、敏感、膽怯、焦慮等心理問題。
1.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大學生成長中最大的心理障礙。家庭經濟貧困讓大學生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出現了強烈的自卑心理,具體表現如下:獨來獨往、不善于交際、甚至自我封閉,過度自卑、大小事不聞不問、遇事逃避,敏感多疑、缺乏自信、看不起自己,害怕和別人討論,杜絕和別人交朋友,總懷疑別人不尊重自己和看不起自己,極度敏感。當前社會是一個經濟社會,也是一個關系社會,人際關系的好壞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更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1.2 敏感封閉心理
大多數貧困大學生為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童年時期大多數時間都是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缺乏父母的關愛,缺乏與父母面對面的溝通。因此他們不愿意與人過多的交談,性格一般比較內向。由于受成長環境的影響,貧困大學生受外界事物敏感很高,甚至過度猜疑,過度在乎與自己不相關的事情。所以他們有著一顆比普通大學生更加敏感的心,打不開心理的枷鎖,更容易將自己封閉起來。
1.3 膽怯心理
貧困大學生長期處于一個封閉、不利的環境中,他們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他人,在陌生的環境中常常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由于他們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再加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導致了這些貧困大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他人、社會。導致這些現象:超級自信或完全不自信、自尊心太強或自卑感太強、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有著一種強烈的不認同感,對別人也常常保持警惕。
1.4 焦慮不安的心理
貧困大學生初入大學校園,表現出對大學的種種不適應,容易迷茫,找不到方向,于是會焦慮不安。除此以外,他們考慮到家庭的經濟問題,從小就比較節儉,他們心疼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的艱辛。在承受沉重的課業負擔的同時,還要為生機奔波。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希望通過學業成績來獲取獎學金,以減輕經濟負擔,長期處于緊張的學習中,這導致學習壓力增大,焦慮更嚴重。
2 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
2.1 家庭方面
家庭經濟貧困是首要原因。家庭貧困是因為大多數都是父母下崗,或農民出生,靠天吃飯,家庭子女多,上有老下有小,或長期處于病態。貧困大學生經常為生活犯愁,為一日三餐擔憂。另外,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嫌棄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如別人,把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或者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來替他們完成,比他們生活的更好。這些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導致心理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2.2 學校方面
我國教育體制是以應試為主的教育制度。學校、老師過分注重學生的成績,對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較少,長期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一直強調只有學習才能帶來出路,長期功利化的教育加重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形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喪失了他們對除了學習以外其他事物的興趣和信心。這直接影響著貧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2.3 社會方面
社會各種非主流文化也直接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這些非主流文化給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代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許多經濟條件優越的獨生子女,他們吃的美味佳肴、穿的光鮮亮麗、玩的別出心裁。而貧困大學生數著錢過日子,生活單調,無趣可言,他們自覺寒酸從而容易產生過強自尊心和虛榮心,使他們不能正確的對待同學及學校的關心。另一方面,社會上大部分人對貧困大學生缺乏同情和理解甚至抱有歧視,嘲笑的態度,社會上極大一部分人以貌取人,以錢待人。從而導致心理障礙,形成心理問題。
2.4 自身方面
貧困大學生自己的態度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經濟貧困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思想困擾,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長期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使他們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及對待國家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于貧困大學生過于節衣縮食,盡量減少每項開支,他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周末甚至寒暑假來打工掙錢導致學業耽誤,最后弄得兩手空,學業、金錢一無所得,身心疲憊。從此他們開始對生活失去信心,放棄個人理想和生活信念,使他們的心理漸漸發生了嚴重的扭曲。久而久之,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
3 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3.1 健全資助體系,減輕貧困大學生經濟壓力
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經濟貧困,因此,解決他們心理問題需從經濟著手。就是對貧困大學生提供一系列的資助體系,使大學生讀書的費用等基本問題得到基本保障。政府及高校應積極建立多渠道扶助貧困大學生的有效機制。如提高經濟崗位、勤工儉學制度。健全獎、貸、助、補、減等制度進行援助,動員社會團體及個人捐資助學。從而設立各種助學扶貧資金。開展多種資助渠道,加大資助力度,讓每一位貧困大學生都能享受相應的補助。
3.2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體系
高校應把學生的健康問題作為教育觀念的重要內容。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制定一系列的方針,措施,要求各大高校以不同的活動形式不定時的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導教育。同時各大高校要積極開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工作,加強貧困大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尤其是要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和行為指導,使貧困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掌握調節情緒和有效控制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貧困大學生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增進心理健康水平。
3.3 教育貧困大學生正確面對貧困
樹立大學生正確面對貧困,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迎接困難和挫折的社會風氣。幫助他們克服自卑的心理,樹立自信心,增強承受能力,盡快調節挫折帶來的消極心理。引導貧困大學生在面對困難時積極接納他人的支持,而不是回避、拒絕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同時,社會中的每個人應該尊重貧困大學生的人格,關心愛護貧困大學生,對貧困大學生做到有愛心、耐心、同情心。形成團結友善、助人為樂的社會風氣。
3.4 貧困大學生自身要勇于挑戰
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他們自己,因此,貧困大學生應該多找自身的原因,不斷的反思自己。第一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樹立節約意識,適當的勤工減學。第二貧困大學生要有健康樂觀的心態,善于與他人交往,積極主動的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第三先就業再擇業,想就業就不斷的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不斷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自身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教育,自覺樹立起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
參考文獻
[1]高云峰.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2015.3
[2]李蓓.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3
[3]李金峰.新時期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2
作者簡介
李明蓉(1987-),女,漢族,廣元,西華師范大學,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