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侵權責任法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危險責任的產生,社會需要的是公平正義與責任感相互交織。之前的侵權責任法主要針對與矯正正義,提出的觀點大多針對于有過錯的責任,現階段的侵權責任法由之前的矯正正義逐步的向分配正義過渡,對于有過錯和無過錯的責任分為兩種進行歸責。危險控制理論是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基礎,危險控制理論明確指出危險責任主體應為對相應案件負主要責任的人群。過錯責任可以根據損害程度的不同分為有責和無責兩種,但是危險責任由于影響較廣,因此一般均為有責責任。在傳統的侵權責任法中第一項即為賠償,但實際對于危險責任而言,并不應當注重事后的賠償,而更需要預防對危險責任發生之后可能會造成的潛在危險的制止,在風險社會,危險責任主體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對其進行產業保護,在法律制定方面也應當對于危險侵權法的上限予以標明。
關鍵詞:危險責任;侵權責任法;發展
伴隨工業革命,危險責任這個詞語開始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由于科技的發展和經濟日益的進步,很多新興產業在改革升級的過程中可能會承擔一些危險責任,現階段的危險責任占侵權責任領域事件的絕大多數,而且仍存在比例上升的趨勢。因此危險責任的劃分以及多元化發展對于侵權責任法的進步也具有一定的雙向促進作用。為保證相關創新型行業能夠可持續發展,我國對于侵權責任法的完善也處于一種"救濟"狀態,對于并非有意危害社會的行業或者行為逐步的放寬政策,在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中,尋找符合相應危險責任發展點的侵權責任法條例。
1 危險責任對于侵權責任法發展的理論歸納基礎
法律基礎中的正義主要分為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兩種,而在傳統意義上的危險責任是以矯正正義作為理論法律基礎的。傳統意義上認為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一旦一方率先毀壞約定以一種不平等的方式收到更多的利益,則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另一方造成不公平的影響,這種在負責任之前處于公平的狀態,但在負責任之后處于不公平狀態的正義屬于矯正正義,近期定義的危險責任更傾向于在負責任之前即為一種不公平的狀態,在基于不平等信息的基礎上仍打破規則,通過破壞分配來破壞公平,這屬于分配正義。因此現階段的侵權責任法理論基礎由原來單純的矯正正義過渡為矯正正義和分配正義并存的基礎。
侵權責任法在實行的過程中需要對受保護人和侵權人雙方的利益均作出一定的平衡處理,在保證侵權人自由人權的基礎上,要給予受保護人一定的經濟補償或者增加其他的社會利益。再對侵權人判定責任之前,可以基于侵權人一定的緩沖時期,探究侵權人是否真正的存在某些過失行為和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提供侵權人可以免除責任并上訴的機會,這樣在事件的調查過程中更融入了公平性的元素。判定主要分為三種標準:第一種屬于所做事件屬于侵權人的自由范疇,并不受到法律和社會道德的約束;第二種屬于所做事件受到道德約束,但并不觸犯法律條例;第三種類型指危害責任已經達到法律層面,必須通過相關法律武器對于侵權人進行一定處理才能平息事件。根據三種標準的評定不同,在侵權責任法中的處理要求也不同,一旦觸犯道德約束,侵權人需要通過賠償和道歉的方式對于保護人進行一定的解釋,如果一旦觸犯法律,需要借助法律武器,在社會層面上宣揚正當思想,防止危險責任與侵權責任法并不能很好的融合發揮作用。
2 責任主體在進行危險責任時的責任影響
危險責任的評定已由原來的過錯承擔逐步變為了無過錯承擔和過錯承擔兩種。危險責任的發生可能會存在一種矛盾的現象:侵害人沒有過錯,受害人也有過錯,但是由于侵害人的某些原因對于受害人造成一定的損失,正如社會上經常提到的"誤會",之前的侵權責任法是按照過錯來劃分責任的,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情況,侵害人由于并沒有進行直接的過錯因而可以不負責任,這就對于受害人而言存在極大的不公平性,社會為消除此部分的不公平性,開始采用有責任和無責任雙向劃分,盡管不是損害人直接由于過錯造成受害人的損失,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潛在的因素造成的,因此,損害人也需要受到一定的處理。
危險責任的主題一般指的是進行危險作業的人或者調控危險物品的人,例如機動車的駕駛人,駕駛員在駕駛機動車的過程中可能會對于行人和道路造成一定的潛在危險責任,因此機動車的使用人就是交通事故發生過程中的直接危險責任主體,而非機動車的所有人承擔。某些從事高危作業的工人,在作業的過程中對于用戶的物品造成損壞,需要承擔相應的危險責任,還有一些化工工廠,倉庫中如果儲存大量的高危藥品試劑,需要做好防護措施,一旦造成相應的泄露或者其他危險行為對于周邊居民和環境造成相應的危險需要承擔相應的危險責任,但政府為了保護相關高危行業不受市場模式的沖擊,對其提供相關的政策扶持,在危險責任中并不是一味的由危險責任主體承擔全部的后果和責任,根據發生事件造成的后果可以進行一部分的免責,由于危險責任的危險源以及危險程度均不相同因此并不具有統一化的標準,而是根據相應的受害人的反應和態度決定。例如,由于戰爭造成民事核設施造成相應的損害,不需要危險責任人負全部責任,對于戰爭只能屬于不可控因素,對于不可控因素的調節屬于免責事由。
3 危險責任對于侵權責任法功能中的影響
侵權責任法可以分為補償,懲戒和預防三種功能,補償主要指的是對于受害者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通過安撫人心的方式消除危險責任在社會中的影響,防止發散性的擴散消極因素。懲戒主要是指對于某些危險責任主體對于自身行為并沒有進行約束,而造成的相關消息的社會影響,通過警告的方式來防止惡劣的影響蔓延。預防主要指的是對于危險責任主體可能導致的未來社會影響提前做出預防措施,防止造成大規模的社會危害。傳統模式下將補償作為首要的功能進行宣傳,造成的社會影響是越來越多的危險責任主體在實施危險行為時并不考慮后果,認為只要在事后能夠進行相應的賠償,即可逃避相應的責任。這種將補償作為侵權責任法首要功能的看法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與社會發展最大化為考慮的出發點,應當將侵權責任法中的預防放在首位,預防不僅僅指的是危險責任主體對于社會造成危害的提前準備措施,更指得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延續和宣傳。危險責任主體制并不是以補償為首要目的來進行宣傳和免責的,最主要的是能夠利用侵權責任法使更多的人意識到危險責任在身邊,及時的預防,在危險發生之前能夠得到相應的制止才是最好的結果。
4 結語
伴隨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危險責任縈繞在我們的身邊,事故會導致相應的糾紛,但是處理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利益上的償還,而是心態上的遠見。通過警示和相應的宣傳來達到預防的目的,危險責任可能并不能避免,但是在歸責的過程中要考慮相應的自由人權,危險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于侵權責任法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目前危險責任多發的情況下,需要逐步的對于侵權責任法進行完善。根據社會的實際情況采用分配正義和矯正正義并存的法律基礎,有過錯追逐和無過錯追責并存的追責模式,對于相應的危險責任進行評定。
參考文獻
[1]丁鳳楚.現代侵權責任法上的危險責任研究[J],民法學說與判例分析,2016(12):12-14.
[2]郭明瑞.危險責任對侵權發展法的影響[J],煙臺大學哲學學報,2015(0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