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輝
明代監察制度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諸多獨特的創新。較之前代,明代監察制度體例更加完善,監察的廣度和深度更加嚴密,因之對明代的國家政治的運行有著相當的影響,因此作為明代監察體制中的一部分,六科給事中制度是研究明代監察制度時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以后,國內史學界掀起了一股批判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潮,明代高度強化的君主專制制度成為經久不衰的研究熱點之一,大批學者投身于此。在這一研究領域當中,明代皇權的加強、內閣制度的演變、督撫制度的設立、監察制度的發展等方面成為關注的重點。
在研究明清監察制度中,國外和港臺學者開展較早,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美國賀凱德《明代的監察制度》、日本學者的間野潛龍的《明代都察院的形成》和《洪武朝的都察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小野和子的《明季黨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臺灣方面對言官的研究大多是從制度層面展開的,如學者張治安的《明代監察制度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分別將給事中與都察院兩個系統的淵源、組織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并且將二者的共同具有職能和分別掌職能及其具體運作機制進行了相關論述。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范式、內容等方面有很大的進展,為進一步深度研究明代監察制度奠定堅實的基礎。八十年代之后國內學術界掀起了對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熱潮,對明代言官制度的研究也隨之興起。主要體現在增多了對言官的專門論述,出現了對言官與各政治勢力之間的互動研究等新現象。茲將八十年代以來對明代給事中的研究情況分類敘述如下:
1 著作
國內學者大都將給事中納入明代監察體系中進行研究,從監察制度設立、演變、功效等方面考察明代監察制度。如梁希哲、孟昭信合著的《明清政治制度史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中專辟一章來論述明代的監察制度。王天有在《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一書中對給事中的職能作了相關界定,但是作者并沒有將六科作為監察制度的一部分,而是將其視為皇帝親掌的直隸機構來研究。關文發、顏廣文合著的《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從六科給事中的權責、人事任用與升遷、管理與被管理等方面作了詳盡的論述,并在結合一定史實的基礎上綜合客觀的對明代監察體制的優缺點進行評價。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中國科學出版社,1996年)一書中,提到了內閣與科道的關系,他認為內閣與科道的關系隨著內閣權力變化經歷了一個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過程。此外還有方志遠的《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科學出版社,2003年)認為科道官的言行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對社會和朝堂的不良風氣進行強有力的批判。
2 論文
論文方面也大多從制度方面來展開研究,部分學者將明代給事中和御史作為監察制度整體來進行研究,也有人將給事中作為一個獨立機構來研究。
2.1 從制度層面考察給事中
趙毅在《明代六科略論》(《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6期)一文中對六科諫言制度的行使途徑、職能行使等方面進行考察;王天有和陳嘉禾所著的《試論明代的科道官》(《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也將給事中和御史作為科道官整體來考察,在此基礎上將科道官的職責歸納為封駁各類章奏等六個方面;李熊在《明代給事中簡論》(《東北師大學報》1991年第1期)對明代的六科給事中從整體上作了相關概述,他對給事中的權責、對皇帝的規諫以及與閣臣和宦官之間的關系做了一系列論述,認為明代的給事中對當時的政治起到極大的影響;田澍《嘉靖前期監察制度改革述論》(《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認為在嘉靖前期,以“科道互糾”和更新憲綱等方式肅清了科道隊伍,實現了以御史為代表的言官的有效控制;蘇嘉靖、柏樺的《明代科道官行取制度興起與衰落》(《西南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對科道官的選任發展演變和都察院的運行機制進行了闡述。這些論文對給事中和都察院所代表的言官體系作了系統和全面的剖析,尤其注重在制度層面上對言官的監督和調節作用進行闡述,有利于對明代言官制度和運行有全面深刻認識。但是,制度是不斷演進和變化的,并且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的不同,言官制度也有其不同表現和運行方式,在這方面的論著顯得十分匱乏。因此研究具體某個時期言官與其他政治機構的互動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2.2 從政治功能上考察給事中
張薇的《六科給事中制及對明代政治體制的監控和調節》(《武漢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明代臺諫對當權者腐敗的監督和制約》(《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侯明的《論明代言官的權責》(《史學月刊》1999年第3期)、尹樹國在《明代六科制度述略及簡評》(《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丁玉翠的《明代科道監察制度中預防職務犯罪的取向》(《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3期)都對六科制度在政治功能層面進行了論述;從科道自我防范的角度來闡述了言官制度的自我監督;商傳的《從朋黨到黨社——明代黨爭之淺見》(《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1期)提到了南北兩京科道官的政治地位以及在黨爭中起到的作用。六科相較于御史品階更低,受到的牽制就更多,其政治上的獨立性在制度構建之初就受到先天不足的影響。
2.3 與其它權力機構方面
李熊在《簡談明代言官與宦官關系》(《安徽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中梳理了英宗、憲宗、武宗、熹宗時期言官與宦官之間斗爭以及言官職能與角色的轉變;朱崇業的《言官與明代政治》(《晉陽學刊》1990年第3期)認為言官職責的發揮取決于皇帝是否重視言官的作用、官場風氣和言官個人品質,而皇帝的因素尤為重要;白品海的《論明代監察制度對皇權與相權的制約》(《文史哲》1998年第2期),在肯定明代監察制度所取得的成功的同時,也看到明代諫官的制約皇權和相權方面的不足與缺陷;蔡明倫的《嘉靖言官:戴著鐐銬起舞》(《北方論叢》2006年第2期)中對嘉靖對言官的迫害進行了詳盡的描寫,認為由于世宗對言官迫害導致了言路的沉寂與逢迎風氣的增長,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明代言官與閣臣關系述論》(《西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中對有明一代的內閣與言官關系互動了做了細致的剖析,認為隆慶以后言官群體分化蛻變劇烈,言官獨立性逐步喪失。學界對嘉靖朝研究的較多,一般認為嘉、隆、萬時期是言官風氣轉變的時期,這一時期言官的活動開始與黨爭相結合,淪為權力斗爭的工具,而往往忽視了正德朝就已經出現的言官風氣轉變端倪。
縱觀八十年代以來,對給事中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基于整個明代展開的,有從靜態的制度層面來研究給事中,有將明代給事中作為一個群體來研究,但是具體到某一個朝代給事中的具體人員構成、人員來歷、具體事件研究卻少之又少。整體性和宏觀性的研究固然可以窺見有明一代言官的整體發展演變和對整個明代政局的影響,但僅是如此無法真正看清言官之于明代各個時期的具體特征,無法動態的考察明代監察的制度流變,因為言官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時期的言官構成不同,所面對的政治形勢也不同。只有具體的考察每個時期言官特性,才能看到明代監察制度所發揮的具體作用及變化趨勢,同時也窺得言官與其他權力機構的動態互動過程。
參考文獻
[1]參見田澍:八十年代以來明代政治中樞模式研究述評[J].政治學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