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短視頻社交軟件抖音作為一個主打新鮮原創短視頻的軟件,其中大量高點贊、高觀看量的短視頻卻往往缺乏創意和內涵。以抖音女神溫婉在停車場簡單的舞蹈視頻突然爆紅為代表,類似的無意義灌水視頻層出不窮。視頻媒體本因存在技術門檻娛樂審美價值較高,而現在卻基于受眾的使用需求出現“消遣化”、“無聊化”傾向。本文試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短視頻媒體“消遣化”的原因,以期培養受眾審美品味,為自媒體時代中短視頻媒體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短視頻媒體;消遣化
尼爾波茲曼曾在他的《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一切公共話語將以娛樂的方式出現[1]。他沒想到的是,在泛娛樂化已經在視頻媒體里呈現不可逆卷之勢后,毫無意義的灌水內容都能給予受眾莫名其妙的歡愉。在這場集體狂歡中,本應為視頻媒體稱道的腳本撰寫、拍攝技術、后期剪輯都不再成為主流,“無意義表達”才是虛擬空間中巨大網絡力量的追尋。對著雕塑唱歌,95.4萬個贊,2.5w個評論。對著鏡頭說“打開濾鏡打開美顏”,44.6萬贊,1.2w評論,兩萬多人模仿。17歲女孩溫婉在停車場簡單的擺了幾個手勢,截止在被封前更是獲得了1400萬贊,71萬條評論,瀏覽量超過5000萬,粉絲量也高達1246萬,人氣直逼一線女明星。這些簡單而又無意義的短視頻,為什么能引起“抖友們”如此巨大的關注?是什么樣的力量讓動輒數百萬次的關注投射于這一個個15s的短視頻?網絡背后活生生的抖音用戶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網絡文化力量又是如何和視頻結合爆發出巨大的作用的?筆者通過對“抖音”APP中作深層次的分析研究,試圖探究短視頻媒體“消遣化”的現象。
1 抖音短視頻走紅:網絡文化的又一次狂歡
繼微信、微博、微電影后,視頻在“網絡微時代”中搖身一變,出現了短視頻這一新視頻形式。短視頻是一種用戶原創分享的具有社交屬性的視頻形式,時間以秒計數,通常最長不會超過5分鐘。它結合畫面、聲音及文字,以短短的時長全面地滿足了用戶的自我呈現的訴求。短視頻媒體本身具有碎片化、海量性、及時性的特點,能夠使用戶第一時間獲取短小、有趣的信息。以抖音App為例,今日頭條龐大數據庫為抖音作了背書,抖音利用大數據計算將所推薦的內容進行優質篩選,分類投放。它的走紅是一種必然,作為一根導火線,引燃的是整個視頻文化,掀起了網絡文化又一次狂歡。抖音走紅后,熱門視頻的質量卻出現了下滑,大量灌水視頻莫名其妙獲得了高贊、高點擊。誠然有幸存者偏差的影響,然而他們切切實實的獲得了背后抖友的喜愛,短視頻由剛開始的“潮流酷炫”變得消遣化。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訊息”,短視頻呈現的消遣化特征值得我們思考及警惕。
2 短視頻消遣化的原因及影響
對于這種現代社會中異常的社會現象,美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提出了后現代性理論來加以解釋,對于現代性的反叛、社會文化的抗拒以及對于社會規范的解構等等[2]或許也能解釋短視頻消遣化的原因。抖音里這些沒頭沒尾的短視頻走紅可以說是網絡里的一種具有行為藝術性質的文化現象。廣播電視媒體的視頻只有少數編導、攝影得以編輯,而人人擁有麥克風的今天,用戶可以在抖音上零成本零技術拍攝短視頻,這些不講究互動、夸張、煽情,不需要有亮點、有高潮、有懸念的短視頻宣揚了一種追尋“無意義”表達的主張,反抗主流審美,解構傳統視頻文化。網絡為人們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凈土,在這片虛擬的土地上演了與傳統拍攝視頻的文化和規則徹底決裂的一幕。對傳統視頻文化解構的行為背后,是傳播主體與受眾雙方寂寞無聊的靈魂。如果說短視頻拍攝者和前面的點贊用戶是憑借網絡世界的自由對現實的擠壓做出的情感釋放,那么在評論中說著“想不通為什么能火”的人也為視頻的走紅推波助瀾。其中不乏有人評論的語言比視頻本身更具娛樂性,通過二度創作加速了無意義視頻的走紅。表面上他們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然而一旦參與到這一事件中來,他們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無意識”的行動者。[3]。
文化的氣質其實也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受西方思想沖擊觀念多元化,自由主義、玩樂主義和解構主義的思想相互碰撞,新生代的青年群體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和社會閑散的青年,他們在反抗社會現實壓力過程中需要尋找另外的情感認同,于是網絡便成為了他們情感宣泄的出口。抖音的用戶定位是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他們面臨著生活和發展空間受限帶來的巨大壓力,從“葛優癱”到“佛系”,喪文化是他們特有的標志。抖音中這些無意義的視頻正好為現實中寂寞的靈魂提供了娛樂的素材,讓他們壓抑的精神通過自嘲做無意義的事得以釋放。
娛樂本是媒體的基本職能之一,作為網絡娛樂產物的短視頻具有娛樂功能無可厚非,然而這種娛樂無厘頭化、無聊化的趨勢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短視頻作為一種媒介,同樣應承擔起教化的作用,向人們傳遞知識,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然而抖音上,為了獲得點擊量成為網紅,人們往往選擇獵奇的、庸俗的素材吸引眼球。抖音上很多走紅的視頻本身宣揚的理念缺少正能量,以被封的抖音女神溫婉為例,17歲未成年出入酒吧夜店等場所,整容,傍富二代炫富......她強大的號召力引導那些三觀還未形成的未成年人落入拜金主義的泥潭,不擇手段追求表面的光鮮,這對青少年的精神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不僅如此,無意義的短視頻的走紅讓人們不愿意去潛心鉆研運鏡、后期技術,導致短視頻文化價值缺失,長此以往,只會讓本應“濃縮就是精華”的一個個15秒鐘的鏡頭變成一個個15s的垃圾。
3 防控短視頻消遣化現象的對策探討
無意義的視頻并不是只在互聯網時代出現過,2015年2月,挪威就誕生了一檔名為《燃燒的柴火》的奇怪的高收視率電視節目,節目內容是12小時直播一堆柴火從燃燒到熄滅的全過程[4]。大工業時代人像機器一樣快節奏的生存著,社會高速發展下的推動下誕生了更快更高更強的速度美學。慢電視正是在"快時代"下的產物,是人們用自身抵抗“異化”而追求回歸自我的審美希翼。可無意義的短視頻并不能磨平人們心中的孤獨,整體來看對短視頻的發展是弊大于利的。
想要減緩短視頻消遣化趨勢,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平臺拒絕灌水加強引導
抖音可以嘗試讓用戶舉報灌水、無意義視頻的功能或者與點贊相對應的"心碎"的態度按鍵,沉下心碎比例過高的視頻,培養用戶媒介素養,鼓勵創作高質量作品。
3.2 用戶拒絕盲從獨立評價
有很大比例的用戶點贊無意義視頻的原因或許是出于跟風,看到頭條的視頻習慣性地跟一個贊,沒有表現出自身對該視頻真實的態度。用戶要仔細對待自己每一次表明態度的權利,獨立評價。
3.3 大V拒絕模仿堅持高質
作為意見領袖的網絡紅人們要有一定社會責任意識,多宣傳正能量,多拍攝有意義、有技術的短視頻,而不是一味模仿現在最火的視頻。用戶名為七舅腦爺的紅人利用短視頻在短短一分鐘內講好一個懸疑故事、抖音女神露啦嘞帶動運鏡后期等技術流視頻拍攝風潮、"浙有正能量"拍攝正能量新聞……這些大V呈現的精品視頻才應是短視頻今后發展的方向。比娛樂至死的更可怕的只會是無聊至死,消遣至死。處在風口上的短視頻平臺,應當小心現在的短視頻消遣化現象,承擔社會責任,讓短小的視頻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喜悅,帶給社會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
[2][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第五版)[M]李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5
[3]武菲.王培培.網絡力量的建構:“賈君鵬”現象的背后[J]中國青年研究,2010.02
[4]劉禹杉."慢電視"節目現象淺析[J]電視研究,2015.09
作者簡介
樂曲(1995-),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文學碩士在讀,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