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摘 要:在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既融合又競爭的背景下,網絡新媒體對新聞作品的傳播途徑更加廣泛和多樣化,加上新聞作品的時效性和公益性、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和隱蔽性等特點,使近年來新聞活動中的新聞作品著作權侵權現象呈現出日益增多的趨勢。盡管全社會的法治觀念不斷加強,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也有大幅度提高,但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先機,一些新聞媒體還是不自覺地超越了法律底線,侵犯新聞作品著作權糾紛案件屢見不鮮。鑒于此,筆者研究了新聞類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內容。
關鍵詞:新聞類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
1新聞作品的定義以及其權力主體
新聞作品一般是指記者或從事與新聞相關的創作者,在參與新聞主體事件時,通過采訪形式反映新聞內容的作品。通常來說,新聞作品和時事新聞是有著一定關系的,但是與時事新聞相比,新聞作品具有更強的著作保護權。2013年6月就曾經有過一起新聞作品侵權案例:某公司向報社A反映,報社B在其報紙上大量刊登了報社A曾經刊登過的作品,詢問這是否是兩社合作的結果。報社A接到這一反映后,立刻進行調查,發現報社B在兩年間,先后刊登了報社A的作品約300篇,是嚴重的侵權行為,因此在交涉未果的情況之下,報社A將報社B告上了法庭。在這一案件中,由于報社A的作品與國際時事新聞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雙方爭論焦點是“時事新聞”與“新聞作品”的差異。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規定,時事新聞是通過各種媒介(例如報紙等)方式報道,進行信息傳遞的。在本案中,報社A的作品并不屬子單純事實消息,這是新聞工作人員根據自己對新聞的理解進行創作的作品,與之有著極大的差別。新聞作品與其他作品一樣,受《著作權法》保護。除了新聞作品著作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權力主體是什么,是作者本人還是刊發媒體單位。根據我國《著作權法》中相關條例可以得知,作者具有相關的權力,但是相關法人或組織對其具有優先使用權。在本案中,對于報社A所刊登的作品,報社本身為著作權主體,其用自身名義對侵權方提起公訴的行為是正確的。
2數字環境下新聞類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困境
數字技術衍生出的新型信息傳播渠道讓公眾獲得信息的速度更快、內容更廣,也帶動了信息數據的高速流轉,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以往新聞傳播渠道狹窄和傳播速度慢等問題,但同時也產生了更多新的擔憂。新媒體傳播時代,新聞/新聞類作品的數量增加了,質量卻降低了。在“流量為王、用戶群基數為主、點擊量為大”的網絡環境中,短、平、快的信息內容是商家競相追逐的對象,諸如深度報道等優質新聞類作品越來越少,雖有新聞單位仍在堅持,卻略顯疲憊。新興媒體大多不具有新聞采編資質,盡管某些新興媒體配有所謂的“記者”,但多未獲得許可資質,其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也大多不是自身產出,而是利用技術從現有數據中進行抓取整合。因此,真實、客觀的新聞/新聞類作品,尤其是高質量的新聞/新聞類作品仍然主要由傳統新聞單位提供,新興媒體不得不使用傳統新聞單位采編創作的內容。但是,在巨大利益的驅動和數字市場的激烈競爭壓力下,新興媒體對傳統新聞單位勞動創作成果的使用表現出了極為不尊重的一面,出現了新聞類作品著作權侵權亂象。例如在未獲授權和付費的情況下大張旗鼓地照搬照抄,或者為了避開著作權法的責任承擔,采用“改頭換面”“藏頭去尾”等手段抄襲拼湊。實踐中盡管也存在一些愿意付費的新興媒體,但價格卻極低,囿于新興媒體強大的網絡效應,傳統新聞單位也不得不接受。此外,某些新興媒體還憑借“技術中立”之名來阻卻其提供新聞信息服務所應承擔的義務,同時借助話語的力量為自己的侵權行為“正名”,對我國的新聞傳播體制構成了嚴重挑戰。
3新聞類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
3.1建立統一的許可標準
作品版權可以利用范圍的大小,取決于與各種權利人的合同約定。媒介融合帶來的一大特點就是媒介的開放、信息的開放,因此可以建立效率高、覆蓋面廣的標準化開放式許可平臺,其中可以容納大量許可協議。在許可標準中,盡可能列明所有授權方式,將《著作權法》中權利內容進行組合列明,讓著作權人進行選用,形成近似著作權授權合同模板,避免過分自由化帶來的規則違反,例如,如果通過許可平臺選擇禁止二次授權的選項,便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盜播盜用的發生。與此同時還要寫明禁止性條款,并自動編進既定程序,避免無效協議的出現。
3.2厘清人物專訪類新聞作品的著作權利歸屬
人物專訪類新聞作品因方便閱讀者直接、快速的獲取信息并且能最大限度的展示新聞的真實性,逐漸成為新聞創作實踐中采訪者比較青睞的一種寫作方式。但近年來此類作品引起的著作權爭議也呈日益增多的趨勢,例如早在2005年就發生了電影表演藝術家“采訪請付費”事件,引起了理論界對人物專訪類新聞作品的被采訪者是否享有著作權的討論。人物專訪類作品的著作權到底歸被采訪者所有,還是采訪者所有,我國法律目前沒有對其權屬予以明確,因此有必要對人物專訪類新聞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厘清。對此,筆者認為對人物專訪類新聞作品著作權歸屬的認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主觀意愿。其次,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的客觀行為。最后,采訪對象在作品中的地位。
3.3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
著作權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需要進一步加以細化,不僅要補償著作權人所遭受的損失,而且要告誡和懲罰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從而起到預防、遏制和補償三重作用。首先,這里的“兩次以上”應當界定為對同一著作權人實施兩次以上故意侵權行為,這種對同一著作權人實施重復侵權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認定為主觀惡性比較大,可以對其實行懲罰性的賠償。其次,原告方對兩次以上的侵權的行為的舉證應當以法院的判決為準,即侵權人在承擔過一次法律責任之后再次對同一著作權人實施侵權行為,法院就可以對其實施懲罰性損害賠償。第三,對懲罰性損害賠償應適用“不告不理”。應當給予著作權人一定的選擇空間,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由權利人決定,法院只能在著作權人提出申請的前提下適用該原則的相關規定。
3.4發展專業著作權代理機構
在西方國家,著作權代理機構發展較健全,著作權代理機構大量存在,并且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利益鏈條、程式化的操作流程與人們的普遍共識,如今,很多新聞作品的出現,以及品牌化欄目的出現,更顯示出著作權意識的必要性。著作權授權將走向專業化,發展專業著作權代理機構,權利人可以在其親自擬定許可協議的基礎上多一種專業選擇方式,以免落入弱勢地位。比如,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人可以把作品的紙質出版權和網絡傳播權委托給著作權代理機構,其中寫明授予代理人的權利,并可以委托著作權代理機構運用其許可平臺,著作權使用人需要簽約使用作品時,直接與專業著作權代理人進行溝通、洽談、達成協議,這種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節省因不夠專業所浪費的成本。
4結束語
新聞類作品不僅擁有一般作品的特質,還承載著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良好秩序維護的重要使命。在尊重技術和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從著作權法維度探索此類作品的法律保護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除此之外,諸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其他法律也為新聞類作品提供了其他維度的法律保護,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文燕.中日著作權法律保護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D].山東大學,2014.
[2]劉佩.網絡新聞視頻的著作權問題探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3]韓建蕾.網絡環境下境外影視作品著作權保護研究[D].山東大學,2016.
[4]景雪嬌.探析網絡著作權的法律保護與完善[J].新疆新聞出版,2013,No.59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