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估算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學段中分別提出:“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并能進行估計。”“結合現實情境感受大數的意義,并能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估算,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圖,并會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由上可見估算的重要性不次于準確計算。
一、積極學習相關理論,轉變教師自身觀念
以往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直接導致教師自身缺乏估算學習的體驗,估算意識淡薄和估算知識的缺失,對估算教育價值也缺乏理解。大部分教師簡單地認為估算是計算中的一種,照搬方法教給學生,忽視學生對估算思想精髓的感悟。估算教學作為新課標新增內容,教師們都處于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中,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學習關于估算的相關理論,轉變自身觀念,體會到估算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才是做到“有效”的基礎和前提。
二、創設具體學習情境,滲透多種估算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中,估算只是作為計算教學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常常脫離具體情境,輕視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估算,一教師無教學情境,開門見山,請估算38×24。至于“為什么估算?”“估算到什么程度?”完全缺乏說明,這樣學生完全看不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當然缺乏興趣,更不要提能用多種方法估算了。
如,我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中做了這樣的設計:
師:我校體育老師,溫老師準備給我們買一些體育器材,他帶了200元錢,想買3個籃球,每個58元。他帶的錢夠嗎?
學生很快回答不夠。
師:怎樣知道帶的錢不夠?
生1:58≈60,60×3=180,說明帶的錢夠了。
生2:58×3,我一下子就算出174,帶的錢夠了。
師:如果用這些錢買3個足球,每個足球74元,夠不夠?
學生自己估算,再交流算法。
生1:74≈70,70×3=210,帶的錢不夠。
生2:74×3=222,帶的錢不夠。
生3:100-74=26,100-74=26,26+26=52,剩下的52元,不夠74了,帶的錢不夠。
師:如果溫老師帶210元夠買3個足球嗎?
大部分學生直接估算:74≈70,70×3=210,帶的錢夠了。
有幾個學生喊:不夠,不夠,剛才算過了74×3=222。
學生在下面嘀咕著:估算出來是夠的啊,可是計算的結果怎么不夠了?
師:大家在小組中討論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明白了把74看成70,少了4元,可實際上70元是不夠買一個足球的,210元就不夠買3個了。
師:像剛才的這道題,如果用四舍五入法就認為帶210元夠了,可實際上是不夠的。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
師:錢帶少了不夠,錢帶多了也不安全,那大家認為要買這3個足球,老師帶多少錢合適呢?
生1:把74看成80,80×3=240,老師帶240元就夠了。
生2:老師,他講錯了,74四舍五入后得到70,他怎么說把74看成80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你能解釋一下嗎?
生1:每個足球74元,如果看成70元不夠,應該看成80元。
師:74≈70,這是運用四舍五入法進行估算。而把74看成80,其實是另一種求近似數的方法——進一法。像74這樣的兩位數,用進一法求近似數,就不管個位是1,還是9,都向十位進1。剛才這個同學就是運用了這種進一法,知道如果帶上了240元就夠了。用得好!
生3:我想老師可以帶300元,每個足球74元,帶100元,只帶3張,很方便。
師總結:估算的方法很多,利用四舍五入法進行估算,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有進一法、去尾法等許多估算方法。關于其他的估算方法,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圖書館查資料或其他方法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像上面這樣,在具體的情境中教學估算,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時時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多種估算方法。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貫穿估算教學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拓展教材的內容。要有意識地將估算貫穿于各種課型,讓學生從小就形成估算意識,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
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有趣的乘法計算”時,當學生通過探索得出兩位數乘兩位數,兩個乘數十位數字相同,個位數字相加等于10這類題型可以用兩個乘數個位上的數相乘作積的末兩位,積末兩位的前面可以用十位數字乘比它大一的數來確定。繼而,我出示“41×49”這道題,并提出:“請你用剛才的結論計算,并想辦法驗證。”很快有學生說:“答案是209。”這時,我并沒有急于糾正答案,而是把問題拋出:“誰能驗證這個答案是否正確?”思考片刻后,馬上有學生站起來:“我認為這個答案是錯的,把41看作40,把49看作50,41×49的積大約是2000,不可能是209。”多么精彩的回答!學生已經能用估算來驗證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以上就是有效拓展教材,運用估算解決計算問題的一個很好的實例。估算教學不僅可以運用于計算教學,在口算、解決問題、量的計量等課型中都可以進行。如在教學“認識千米”時,每個學生去操場量出自己走100米是多少步,隨后估計自己走1000米大約多少步,估測從學校門口走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000米。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討論積極,興趣高漲,估算和估測能力都得以提高。
總之,只有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將估算有效貫穿于小學數學課堂,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才能得以發展。學生嘗到估算的甜頭,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提高了,數感以及觀察、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都提高了。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