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英
錯題是小學六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比較常見的問題。教師對待學生錯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直接決定了學生數學理解能力、解題能力的提高與否。學生受認知水平差異所限,導致每一名學生數學中出現的錯誤不盡相同。因此,教師面對錯誤不能搞“一刀切”式的判定,從而讓錯誤的真正成因被隱藏起來。對于學生出現的習題錯誤,既要綜觀普遍性,也要細查個別性,還要以科學合理的數學態度對待習題錯誤,讓錯誤成為發現學生認知存在缺失的引子,幫助學生在對具體習題錯誤進行具體分析的過程中,提高數學理解能力和思維探究能力,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解題質量的提升。
一、六年級學生數學習題錯誤成因分析
教師通過作業來檢驗課堂效果,學生通過作業進一步理解和鞏固課堂知識。但是在作業中,教師發現學生出現錯題的狀況也是不少的。對待錯題,教師的重視程度和處置辦法是最關鍵的,從錯題中分析致錯原因,找準學生出錯根由,幫助學生分析錯題、理清數學思路、正確進行糾錯,充實自我的知識體系。教師通過對學生的習題錯誤進行分析、判斷,發現學生習題錯誤成因大抵有以下幾種。
1.解題思路僵化
數學習題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了解和掌握了課堂知識,但是在解題時,教師發現,一些學生面對基礎題都會做,但是只要稍微變換下題型,學生必會出錯,表現在解題中就是思維混亂,理不清頭緒,無法形成關鍵詞句間數學因素的相互聯系,也無法帶入到數學概念、算式、公式中。由此可見,學生照貓畫虎的基礎題型模式可以解答,一旦遇到變換,就顯得無能為力,解題思路僵化,應對能力較弱。如,習題化簡125∶0.25和0.8噸∶200千克,后一個簡化題因為多帶了單位讓學生一下子陷入了解題困境之中。究其原因,學生因為看慣了前一個簡化題的方式,形成了單一的解題思路,而一遇到方式變化,思維靈敏度變弱,缺乏舉一反三的訓練。
2.未能吃透數學知識
學生解題所具備的最基礎數學素養就是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法則、計算公式等,一旦數學概念等沒有吃透,就會表現在習題錯誤上。學生對于概念、法則以及公式并沒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極容易造成數學習題錯誤。
3.觀察分析能力薄弱
從習題錯誤來看,六年級學生還存在觀察分析能力不強的問題,尤其是針對兩個客觀事物相似或者是細微差異,學生通常都會因粗心或者是疏忽而出錯。如,口算:8×■÷8×■,相當一部分學生口算結果是1。顯然這一答案是錯誤的,猛一看這道口算題,似乎是前面和后面的兩個乘法先相乘,再相除,從初認知就表現出運算順序的錯誤,深入分析,發現學生還存在未能仔細觀察題中運算符號的問題,還有一些有關圖形的題型的解題出錯,都是這個原因所導致的。
二、制定數學習題錯誤的對策
盡管六年級學生數學習題錯誤是難以避免的。但是,面對這些錯誤,教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否得當,其次是督促學生能夠理性對待自己的錯誤,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和探究出錯原因,最后對普遍性或者是個體性的錯誤進行有效對策的積極制定,從而防患于未然,提高六年級學生的解題能力。
1.準備糾錯本,歸類整理錯誤本
面對數學習題錯誤,教師要求學生人手準備一個糾錯本,采取“日記錄、周整理、強練習”的形式,記錄好錯誤習題。學生每天都有數學作業,因此,當天有錯當天記,做到重視錯題,端正糾錯態度。一周進行分類整理錯題,分設理解不足、計算粗心、概念不清、審題不嚴、忽視關鍵詞等錯誤類型,及時對自己的錯題“對號入座”。面對錯誤分類,學生對占比大的錯誤解題類型要強化練習,可以要求教師進行輔導并監督完成,也可以與學生一起完成,強化解題的用心程度和對數學概念、法則、公式等的理解和靈活運用。
2.分析錯誤結果,調整教學方法
針對六年級學生數學習題成因的分析結果,教師要全面分析原因,從學生的認知差異上深入思考,并對教學方式方法做適當調整。錯題的出現有一部分是因為教師“一刀切”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有的“能吃飽”,有的“吃不飽”,由此,教師必須要不斷結合學情、充分挖掘教材,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差異性,教學要有科學性和層次性,作業的布置要具有針對性和合理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思維訓練,漸次獲得數學解題正確性能力的提高。
3.訓練解題思路,學會靈活運用
學生出現解題思路狹窄、僵化、老套,面對“變化多樣”的題型無從下手的問題,教師則要在教學中有意識訓練學生,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引導學生不斷拓展解題思路。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過階梯型的訓練,加強學生對數學內容中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解題之中,分析和探究更多的解題途徑,不斷發展學生的廣闊思維。學生的思路一旦被拓展,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敏捷,會主動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途徑。
總之,面對錯題,教師首先就要正確對待學生的習題錯誤,從中發現寶貴的教學資源,強化學生數學知識,讓學生敢于面對錯誤,認真思考錯題,學會分析探究錯誤,最終正確糾錯。這一過程正是學生發展思維、實現創新的一大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良好數學習慣,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