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麗, 張學科
(1.銀川能源學院生物工程系,寧夏銀川 750105; 2.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日光溫室是我國北方設施栽培的主要形式,因其能夠反季節供應蔬菜、水果等園藝作物,在我國北方農業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寧夏設施農業同其他省份一樣,近10年來飛速發展,統計結果表明,1990年寧夏設施栽培面積僅為0.10萬hm2,截至2016年底,設施面積已超過6萬hm2[2]。在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生產中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次生鹽漬化加重、土傳病蟲害蔓延、連作障礙明顯、水肥管理技術落后等,其中大水大肥問題非常嚴重[3]。長期大量施氮以及不合理的灌溉,導致蔬菜品質下降[4],土壤硝態氮淋失嚴重,不僅造成水肥資源浪費,也極易造成地下水硝酸鹽污染[5]。為此,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對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前人關于不同灌溉對番茄生長及產量影響的報道很多,研究表明,與傳統的溝灌相比,滴灌能顯著增加番茄生物量和產量[6-7],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能促進番茄對養分(氮、磷、鉀)的吸收,同時能顯著提高肥料利用率[8],可以節約氮肥20%~40%[9-10],節約水分31%~37%[11],產量提高 3.7%~12.5%[12]。
有研究報道,過量的氮投入對作物產量無明顯影響反而造成果實品質的下降[13]。前人盡管關于滴灌條件下水、氮用量比例的研究很多,但在寧夏設施養分極不均衡的沙質土壤條件下,適宜的水肥管理技術還不成熟,因此,本試驗探究不同水、氮水平下日光溫室番茄生長、產量及品質的關系,尋求適宜的灌水量及施肥量,為寧夏水肥一體化技術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試驗在寧夏賀蘭山東麓農墾農業示范園區日光溫室進行。試驗溫室建于2008年,試驗溫室為東西延長,一面坡式,東西長70 m、跨度8 m、北墻高1.8 m、脊高2.15 m、溫室用 0.065 mm 聚乙烯無滴膜覆蓋。主要栽培蔬菜以番茄、黃瓜、芹菜進行輪作,采用高壟種植方式。溫室通過抽取獨立水井地下水進行灌溉,試驗前沿走道安裝主管線進行溝灌,水質屬微咸水(礦化度2.3 g/L)。
試驗地耕層土壤(0~20 cm)質地為沙質壤土,試驗前土壤pH值為7.75,全鹽量2.52 g/kg,有機質含量為11.4 g/kg,土壤礦質態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78.2、198、 388 mg/kg,屬肥力中等偏低但氮素含量較高的土壤。
試驗為灌水量(W)、施氮量(N)2因素田間隨機區組設計,4個處理、1個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每重復小區面積為72.0 m2,對照小區面積為108 m2。

表1 田間試驗設計
供試番茄品種為金鵬榮威,2016年1月雙行定植于定植于壟上,株行距為35 cm×50 cm,每小區6壟12行,壟間距 1.5 m,壟高15 cm,每小區間設1壟作為保護行,防止串水串肥。地膜覆蓋,地膜是聚乙烯料薄膜,厚度0.008 mm、寬度1.2 m。
各試驗小區均以羊糞為底肥,用量為60 m3/hm2,于2015年12月底施入,氮肥按試驗設計量施入,磷鉀肥按純量為450、600 kg/hm2施入。磷肥量與有機肥一起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和鉀肥作追肥分3次施入。追肥方法為對照按溝內撒施、滴灌沖入施肥罐,水肥一體施入。
滴灌采用膜下滴灌,灌水時間依據天氣及張力計讀數確定,各處理灌水時間一致,灌水量通過水表控制。
1.4.1 樣品采集 在番茄定植前取基礎土壤樣品,測定基本理化性狀;按小區記錄果實產量并在收獲時記錄番茄根、莖、葉生物量。收獲時取番茄根、莖、葉鮮樣品。
1.4.2 土樣測定 土壤基礎養分采用以下常規方法測定[14]:全鹽含量——電導法、pH值——pH計、有機質含量——重鉻酸鉀容量法、礦質氮含量——連續流動分析儀、速效磷含量——OsLen法、速效鉀含量——火焰光度法(FP640型)。
1.4.3 植物樣品 株高、莖粗——卷尺測定,根系吸收面積——乙烯蘭染色法,根系體積——排水法,生物量、產量——稱重法,可溶性固形物——糖度計法,有機酸——滴定法,硬度——硬度計法。果實成熟后按小區采摘記錄產量,最后計算總產量。
用Excel 2007和SAS V8進行數據統計分析,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2.1.1 減水減氮對番茄地上部生長的影響 不同水氮處理下番茄地上部生長情況顯示,滴灌條件下番茄株高、莖粗均顯著高于CK(溝灌+習慣氮肥用量)(圖1)。在滴灌條件下,與減水20%處理相比,減水40%處理株高減少18.8%、莖粗增加9.4%;與施氮量減少25%的處理相比,施氮量減少50%的處理株高顯著減少,莖粗無顯著變化。由此可見,溝灌下大水大肥并未使番茄地上部有較大生長量,滴灌更有利于其地上部生長;沙質土壤條件下較多的水分能使番茄生長較高,減量施肥會影響番茄株高生長。

2.1.2 減水減氮對番茄根系生長的影響 盛果期不同水氮處理下番茄根系生長情況表明,滴灌條件下番茄根系體積、吸收面積、比表面積和根長均顯著高于CK(溝灌+習慣氮肥用量)(表2)。滴灌條件下減少水分,根系體積明顯增加,但其他參數無明顯變化;減氮對根系各參數均無明顯影響。沙質土壤保水保肥性差,當水分較少時,為吸取較多水分及養分,根系體積會增加,這是植物適應逆境的表現。

表2 減水減氮對番茄盛果期根系特性的影響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字母表示差異顯著水平(P<0.05)。表3、圖1、圖2同。
減水減氮對番茄各器官生物量累積影響顯著,結果見圖2。CK(溝灌+習慣氮肥用量)處理根、莖、葉、果實生物量均顯著低于滴灌條件下各處理。滴灌條件下,與灌水量減少20%的處理相比,灌水量減少40%的處理葉片生物量、果實產量均顯著降低;在施氮量減少25%的處理相比,施氮量減少50%的處理總生物量略有減少但產量并無顯著差異。由此結果可發現,溝灌下大水大肥能夠維持一定的產量水平,與減水40%相比產量較高,但與滴灌下減少20%相比,產量明顯減少;從生物量各指標看大水大肥下番茄生長并非最佳。滴灌下減水20%時產量最高,番茄其他各器官生物比例也最佳,可見以產量為目標,對沙質土壤減水20%的灌水量較為合適。
不同水氮處理對番茄品質有顯著影響,滴灌條件與溝灌相比,番茄各品質指標與減水減肥量密切相關(表3)。滴灌條件下不同減水量相比,減水40%后單果質量、體積均明顯減小,但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顯增加;不同減氮量相比減氮50%后單果粒質量、體積、密度均明顯減少,其他指標無明顯變化。由此可看出,不同灌水量對番茄品質指標影響很大,灌水量較少時表觀品質指標明顯降低,但營養指標能夠提高;較少的施肥量會使表觀指標減少,但不會影響番茄營養指標。
在常規灌溉方式+習慣氮肥用量下,水、氮用量均為最大水平,但番茄產量、品質均明顯低于滴灌條件下減水減氮的處理,可見,大量的水、氮投入并未得到較高的收益,反而造成水、氮資源的大量浪費。與其他減水減肥的試驗相比[14-15],在保持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此研究能夠減少的水量較少,原因在于試驗區土壤類型不同,對黏土或壤土來說,保水保肥性強,因此在原溝灌水量的情況下可大幅減少灌水量,但對寧夏沙質土壤來說,沙土層較厚,水分極易發生滲漏,因此灌水量的減少幅度相對較小。另外本研究中滴灌條件下的用水量以滴灌為主,并非在植物生長季完全采用滴灌,由于地下水礦化度高加之土壤存在輕到中度鹽漬化問題,在生長期每進行3次滴灌后須進行1次溝灌進行洗鹽,因此從滴灌用水量來看也要比其他研究用水量多。


表3 減水減氮對溫室番茄品質的影響
從本研究看到,滴灌條件下灌溉量減少20%番茄產量較高,減水40%番茄營養品質較高;相同灌水量減肥并未明顯影響番茄營養品質及表觀品質。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結果[16],較高的灌水量能夠明顯提高作物產量,但較高的番茄品質是在適宜的水肥供給水平下而非大水大肥[17-18]。在寧夏日光溫室生產中,目前正在推廣水肥一體技術,此技術在實施前期安裝管道、施肥罐等系統須有一定的經濟投入,因此在目前的生產現狀下,應保證農戶有較高的經濟收益,在滴灌條件下減水20%+減肥40%在沙質土壤日光溫室中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