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英杰 楊 彥

俗話說“30歲前胃養人,30歲后人養胃”,意思是說人年輕的時候身體恢復能力強,但30歲后體質已經定型,此時如不好好養胃,各種小毛病就會找上門來。
秋季是胃病的多發季節,到了秋季,人們的養生重點不能只放在防秋燥上,養胃也是關鍵。
由于季節的因素,胃病在秋冬季會多發。一方面是天氣轉涼,大家胃口大開,一下子猛增的食量會使胃部不適應,引起消化不良、腹瀉、腹脹等不適,嚴重的還會增加胰腺、肝臟分泌胰液和膽汁的負擔,引發急性胰腺炎等急癥。另一方面,秋季氣溫下降,人體的氣血也隨之內收,加之防寒保暖措施失當,很容易導致新病徒生或舊病復發,尤以慢性胃炎、食管炎、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胃腸病等疾病最為常見。
俗話說“十人有九胃”,即指胃病很常見。這其中有的人或五味偏嗜,或暴飲暴食,或嗜酒無度,或服用藥物不當,導致胃氣損傷。再加之天氣逐漸轉涼后,人們的食欲增加,腸胃負擔加重,自然容易誘發胃病。
飲食規律,糾正不良習慣
飲食要有規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食之有時,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用餐時便會為消化食物做好準備。這樣才可以保證食物消化、營養正常地進行吸收。
民間有句俗語叫“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可以多吃: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龍眼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等作用,對夜間失眠的老人尤為適宜。
秋季攝入食物宜軟、溫、暖、素、鮮,謹防食物過酸、過甜、過咸、過苦、過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烹調宜用蒸、煮、熬、燴,少吃堅硬、粗糙的食物。吃飯時不急不躁,在口腔中充分咀嚼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這樣有利于消化和病后身體的修復。
胃喜暖怕冷,喜潤惡燥,秋季天氣漸涼,胃部受涼后功能會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秋季晝夜溫差大,胃部不適者可用熱水袋或溫熱貼敷貼臍部,具有溫陽散寒作用。夜晚睡覺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
秋季人體陽氣開始潛藏,應由夏季晚睡早起逐步過渡到早睡晚起,保證良好的睡眠,對消化系統正常功能的維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功能性胃腸疾患的患者,注意休息及情緒放松可有效預防疾病復發。
最后,專家提醒大家,胃若有不適,要及早處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病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注意保健、及早就醫才是打好“保胃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