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鑫

小王自小有挑食的毛病,每次吃飯時都被媽媽教育:“飲食要均衡,肉和菜都要吃才健康。”但這句話,現在媽媽再也不說了。
因知道小王愛吃肉,每次小王回家,媽媽都要燒一桌子小王愛吃的肉菜。有一次,小王抱怨說每次回來吃飯都是肉,自己要減肥,不想吃肉。從此以后,只要小王回家,餐桌上都是一片綠色。這讓小王非常心酸,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父母開始要忍受自己的抱怨和脾氣,對待自己越來越小心翼翼。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黃全指出,老人對待子女越來越小心翼翼,可能是因為其處于心理弱勢,這種現象在他們退休后更為明顯。
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退休也就意味著其社會地位的喪失,原本在家庭中說一不二、強勢的大家長角色在沒有社會地位支撐的情況下,自然逐漸弱化。黃全表示,心理學認為,經濟收入與家庭地位有著密切關聯。老人退休后經濟收入會減少,而子女們隨著步入社會的時間變長,收入逐年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家庭地位發生轉變。
此外,老年人由于衰老、軀體疾病的增多,心理上更希望得到子女的關愛。且時代在發展,老年人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束手無策,如到醫院看病掛號需要網上預約、出門需要網約叫車等,這些都需要子女的幫助。老人從原本給予子女關愛與幫助的角色逐漸轉變為索取者,這也讓他們更加處于心理弱勢,從而對待子女越來越小心翼翼。
雖然老年人對待子女小心翼翼,一時間看不出負面影響,但這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家庭關系。黃全指出,目前對待小孩,我們越來越講究平等,這是因為只有平等,溝通才能更順暢,家庭氛圍才能更和諧,家庭關系才能健康、有活力。對老年人也是如此,出現老人對待子女小心翼翼的情況,說明在老人心中,他們與子女已經不再是平等的地位,長此以往,不僅老人可能出現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還可能造成家庭成員間的矛盾。
專家建議,如觀察到家中父母有此類行為,子女應該更加關愛父母,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與包容,如教老人就醫時如何使用微信掛號,教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老年人也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心態問題,端正心態,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如在退休的人群里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參加集體活動等。
黃全指出,有不服老精神的老年人較少出現心理弱勢,老年人有一套適合自己的保健養生方法、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可緩解因衰老產生的心理不適,對家庭和睦也有一定的幫助。

跟孩子見一面 漫畫/郝延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