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羊
朋友從事婚姻心理咨詢工作已經10年,最近二胎生了女兒。我問她,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對孩子未來的擇偶,有什么建議?
“教男孩在婚姻里‘窩囊’一點,教女孩找個‘窩囊廢’當老公。”她毫不猶豫地說。
我以為她在開玩笑,沒想到第二天,她特意又發語音跟我解釋。這些年,朋友看到過太多不幸的婚姻,深深感到母親是家庭的靈魂,但父親才是家庭的工程師。一個家庭好不好,能不能長久,是否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要看父親的格局。
朋友說:“在家庭里,女性承擔的煩瑣事務較多,因此更容易陷于低迷和自我懷疑的情緒,男性的寬容、忍讓就顯得格外重要。一個男人給妻子最好的愛,是他無論在外面多能干,回家盡量‘窩囊’一點,不爭對錯,寬容大度,通情達理。”
在《為何家會影響我的一生》一書里,美國醫學博士亨利·馬西和內森·塞恩伯格追蹤了76個孩子,從出生到30歲,發現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影響,來自父母和家庭。
婚姻幸福的家庭,通常有一個模式:以母親的意志為主,但父親的作用更為巨大。母親教會孩子怎樣生活,父親則教孩子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
有些男人覺得,如果我在家里寬容,會顯得在子女面前沒地位,事實恰恰相反。王小川接受訪談節目《十三邀》的采訪時,坦言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巨大。
王小川的母親是個挑剔的人,從小給他很大的壓力,促使他在壓力中成為更優秀的自己;而他的父親溫和寬容,內心深處,存著對家人的忍讓。
他小時候覺得父親“窩囊”,長大后卻越來越崇拜和敬佩自己的父親,并以向父親學習為榮。
人們對美好兩性關系的向往是共通的,人的一生中,無論身份地位如何,終究要與相愛的人相互依靠。在一起的日子,是快樂、幸福還是無奈、痛苦,決定人的自我評價。
好的情感關系,使人自信;不好的情感關系,讓人自卑。所以,永遠不要把自己在情感關系中的努力,視為對他人的付出。要知道一段和諧美好的情感關系中,受益最大的永遠是自己。
平如和美棠,這對相戀60年,癡情一輩子的老人的故事,總能讓在雞零狗碎的生活瑣事里沉浮掙扎的我,得到一些慰藉和啟發。美棠撫養5個孩子長大成人,脾氣不好,平如對她百依百順,有時候連兒女們都看不過眼,覺得父親太寵母親,母親有時候發脾氣根本沒道理,但平如看得開,他說:對于男人,沒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過日子還是里子更重要,只要一家人和和氣氣就好。
美棠病重,要吃杏花樓的馬蹄蛋糕,平如騎單車往返40分鐘,買回來蛋糕,美棠卻又不吃了。彼時的平如已經86歲,子女責怪他不應該那么晚騎車出門,明知道美棠已經病得糊涂。平如說:“可我總是不能習慣,她囑我的事,我竟不能依她。”這句話每次看完,我都眼睛一酸。
原來,愛不是海誓山盟,而是一種相處習慣,是男人愿意了解女孩變成女人過程中的種種不易,以最大的善意滿足她們細膩的情感與瑣碎的要求。
智慧大氣的男人是相似的,小肚雞腸的男人卻各有各的心思。對那些經常挑剔妻子的丈夫,平如說他們“有理,但無情”,而家,恰恰是講情不講理的地方,誰做家務少,誰待在家里時間少,誰的脾氣就要好。不得不說,96歲的饒平如,婚姻價值觀領先于大多數70后、80后,難怪他的粉絲很多都是90后。
婚姻是一道容易而又難解的題。說容易,不過是兩情相悅,一起過日子、生“猴子”;說不容易,因為日復一日的瑣事,年復一年的面對。
一個男人的度量,是判斷他值不值得嫁的最重要標準。度量里,不僅藏著一個人的修養和格局,更藏著男人的自信和安全感。
越強大的男人,姿態越柔軟;心理健康的人,婚姻也容易健康。《幸福的婚姻》作者約翰·戈特曼認為,丈夫這個身份,正隨著女性經濟獨立和自我意識覺醒,而經歷必然的迭代、演化。
好丈夫的標準是情商高。他們并不一定在性格、教養或道德品行上比其他男人好,但一定明白一個對婚姻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尊重妻子,以及如何向妻子傳達他對她的尊重。
好的婚姻里,沒有原諒,只有算了。正如饒平如說的:“你覺得她這不好,那不好,你怎么不想想她對你的好?”想想她對你的好,想想她的不容易,算了吧,有什么事過不去?婚姻不必講面子,里子才決定我們過得舒不舒服,安不安逸。身為大男人,容他人之短,知他人之恩,就是婚姻的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