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莉,付 靜
(華潤武鋼總醫院婦產科, 武漢 430080)
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開放,新生兒出生率有所上升,婦產科的工作強度較以往明顯提高[1]。與此同時,由于現代醫療理念的轉變,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護理工作尤其是婦產科的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優秀的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產婦生產時的不良體驗、減少不良妊娠結局[3]。導樂分娩模式是近年來由專業護理研究人員提出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旨在降低產婦的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減少分娩過程中的痛苦[4]。本研究嘗試在本院對初產婦實施助產士全程導樂分娩模式護理,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分娩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單胎妊娠,無剖宮產指征,年齡20~34歲,平均(26.3±3.1)歲,孕周38~41周,平均(39.2±0.7)周,排除伴有妊娠合并癥產婦。2組產婦在年齡和孕周等基線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助產護理,包括:產前健康教育、妊娠過程中監測宮縮、羊水情況等妊娠指標,并在妊娠過程中予以適當指導。觀察組采取助產士全程導樂分娩模式護理,分娩前為產婦配備一名具有分娩經驗的助產士,進入產房后開始與產婦積極溝通,了解產婦心理狀況,并講授分娩流程及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通過交談緩解產婦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在宮縮發生時,指導產婦采用lamaze呼吸法以減輕因宮縮導致的疼痛感[5],指導產婦深呼吸以放松全身。通過依次伸縮手臂、握拳、伸直、抬高、放下和放松的方式伸縮左右雙臂,達到促進子宮收縮并放松身體其他部位肌肉的作用。并在合適的時候對產婦的腰腹部進行按摩,在產婦平滑肌無力情況下,可以通過肢體接觸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降低無力感導致的焦慮情緒。當產婦因宮縮導致疼痛時握緊產婦雙手并輕撫手背,寬慰產婦。在宮縮發作平息后指導產婦適當進食和飲水,補充所需能量。在產婦宮口全開后,指導產婦進行深呼吸,通過調節腹壓達到增加子宮收縮的效果,加速產婦分娩。以四拍為節奏進行廓清式呼吸,重復6~9次,進入加速期后改為四拍、三拍、兩拍的逐漸加速呼吸方式刺激分娩。當胎兒頭部分娩出一定范圍后指導產婦進行哈氣運動,避免過度用力,影響妊娠。當分娩完成,胎兒出生后,指導產婦與胎兒接觸和哺乳。并陪同產婦出產房,向家屬說明分娩情況并指導家屬給予產婦精神支持。在全部分娩過程中,助產士需不時予以產婦鼓勵,幫助產婦建立信心,并讓其在分娩過程中感受到助產士的支持。部分產婦由于對產程的認識不足,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疼痛等原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緊張和恐懼心理,精神負擔較重,若產程較長不僅容易出現體力不支的現象,還會擔心胎兒呼吸窘迫等因素造成胎兒發育不良,以及擔憂胎兒先天性疾病等,這個過程中需對產婦進行安慰和教育,讓產婦了解產程的個體化差異,以及與胎兒健康之間的關系,并鼓勵產婦積極配合生產,必要時攝入營養物質,保持體力。
1.3觀察指標 記錄2組產婦生產前1 d和產后1 d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記錄2組產婦的產程、剖宮產率和產后出血量。并采用Apgar評分對新生兒狀況進行評估,低于7分為存在胎兒窘迫[6]。

2.12組產婦分娩方式及妊娠結局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但2組間胎兒窘迫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產婦分娩方式及妊娠結局比較[n(%)]
2.22組產婦產程和產后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總產程明顯短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2組間產后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產婦產程和產后出血量比較
2.32組產婦生產前后不良情緒比較 觀察組產婦生產前SDS及S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生產后SDS及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產婦生產前后不良情緒比較分)
分娩是女性特有的生理功能,在懷孕和分娩的過程中,產婦生理狀況發生劇烈改變,同時分娩過程普遍伴隨強烈、持久的疼痛,造成產婦因分娩而產生各類緊張情緒和不適癥狀,嚴重時甚至威脅母嬰健康。近年來,隨著醫療健康知識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產婦家庭認識到自然分娩帶給母嬰的好處,自然分娩需求逐年上升[7]。然而,由于現代女性從事體力工作較少、胎兒體質量普遍增加等因素,產婦在自然分娩過程中較以往感到更多的困難和痛苦,不僅影響孕婦的分娩體驗,甚至會對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8]。因此,在產婦自然分娩過程中予以正確的護理對改善產婦生產體驗、減少不良妊娠結局具有重要意義。
導樂分娩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服務模式,由助產士在分娩過程中對產婦進行陪伴照顧和護理指導,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為產婦提供支持[9-10]。在分娩前,由助產士向產婦介紹分娩的每一階段,以及在此階段內產婦可能的生理狀態和感受、應對措施。在生產過程中全程鼓勵、安慰產婦,指導其配合醫生進行分娩。在妊娠結束后,鼓勵母嬰接觸,幫助產婦完成角色轉變,提升產婦分娩體驗。
本研究證實,觀察組產婦的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但胎兒窘迫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助產士全程導樂分娩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孕婦分娩效果,降低自然分娩失敗概率。2組間胎兒窘迫發生率沒有差異,其原因是常規護理仍然可以保證胎兒安全,在發現產婦自然分娩存在較大困難時,及時進行剖宮產術,預防了胎兒窘迫等不良母嬰結局的發生。進一步比較2組間的產后出血率和產程可知,觀察組產婦的總產程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但產后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給予產婦助產士全程導樂分娩模式可以有效縮短產程、改善生產體驗。2組產婦產后出血量無明顯差異,提示2種護理方式均安全可靠,不會導致產婦產后出血量增加。最后,比較2組產婦生產前后的SAS、SDS評分可知,在生產后觀察組產婦的情緒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原因是觀察組在生產過程中的體驗優于對照組,得到了更多的精神支持和關懷,因此其SAS、SDS評分更低。
綜上所述,全程導樂分娩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產婦的生產過程,縮短總產程,降低剖宮產率,并有效降低產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