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旭堂
摘 要:“3+1”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局限,將教學過程擴展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大階段,是一個完整系統的工程。文章闡述了“3+1”教學模式的組成結構及操作方式,并對實施“3+1”教學模式后的教學效果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評價。
關鍵詞:高職教育;“3+1”模式;教學改革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到目前為止,高職院校還沒有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套完整而系統的、與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相適應的、并符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的新的教學模式。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往往沒有考慮到教學實際,忽視了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卻沿襲了普通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從而使高職英語教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根據高職教育改革的需要,并結合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摸索并提出了“3+1”教學新模式。
一、“3+1”教學模式的結構
所謂“3+1”教學模式,總體來說就是在堅持分層教學的原則下,遵循“向前走三步,原地踏一步”的循序漸進式、螺旋上升式的模式。它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局限,將傳統課堂教學過程擴展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大階段,是一個系統完整的工程。它由課前分層“3+1”模塊、課堂教學“3+1”模塊、單元教學“3+1”模塊、月度教學“3+1”模塊、學期教學“3+1”模塊、學年教學“3+1”模塊和教學評價“3+1”模塊等七個方面組成。
“3+1”教學模式結構圖
二、“3+1”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及方式
第一環:課前分層“3+1”模式
在組織課堂教學前,我們遵照“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指導思想及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并根據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生源實際情況,將普高生和“三校生”按照高考英語成績的高低分成A、B、C三個層次,再將“五年一貫制”學生獨立編為一個層次,這樣,就構成了教學前的“3+1”模式。
第二環:課堂教學“3+1”模式
課堂教學應以完成一定的任務為主線。我們首先以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方式導入新課,然后可以根據任務型教學的模式,通過任務前、任務環、任務后三個基本環節來完成實際的教學任務,再以同類任務的應用訓練作為補充的一環,從而就構成了課堂教學的“3+1”模式。
第三環:單元教學“3+1”模式
現行的高職英語教材,基本上都是以8課時為一個單元的教學量而編寫的。我們平時進教室授課一次需占用2個課時,這也就是說,上完一個單元共需要進教室授課4次就行了。“3+1”教學模式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利用前3次授課的機會來講授新課,而將最后一次授課時間用來讓學生做一些形成性練習,以便起到補充、加強、鞏固和消化教學內容的作用。
第四環:月度教學“3+1”模式
我們知道,一個自然月份大概包含有4個星期左右的授課時間。“3+1”教學模式的做法是,將前3個星期的時間用于正常的授課,而將第4個星期用來復習、強化訓練和對學生進行一次英語應用能力形成性檢測。
第五環:學期教學“3+1”模式
我們知道,一個學期大概只有4個多月的授課時間。浙江省定于每個學期的期末,也就是每年的6月份和12月份,要分別組織全省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A、B級統考。“3+1”教學模式的做法是,將每學期的前3個月時間用于正常的新課講授,而將最后一個月時間用來復習和進行A、B級考前強化訓練。
第六環:學年教學“3+1”模式
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要求,我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英語水平應達到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級”水平(普高生源學生)或者“B級”水平(“三校”生源學生)。按照這一目標和要求,我省高職院校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一般都規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時數為三個學期。但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經過三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后,總有一部分學生達不到這一要求。為了給這部分學生一個補救的機會,也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A、B級考試的合格率,我們的做法是,在原來開課三個學期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學期的課時作為補充,然后再將英語統考沒有過級的這部分學生進行重新組合編班,并對他們進行一個學期的、專門針對A、B級考試的強化訓練。
第七環:教學評價“3+1”模式
實施分層次教學模式,客觀上要求要有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與其匹配。所以,我們學院除了要求學生每年必須參加全國大學英語A、B級統考外,在每學期期末,我們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采用了不同標準的測評方式。我們的做法是,對A、B、C三個基本層次學生的期末考試,采用全院統考方式進行。
三、“3+1”教學模式實施效果評價
1.“3+1”教學模式下的分層次教學,能充分體現因材施教、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教學原則;它可以使學生各盡其能,各有所獲,主動地獲取知識,大面積地提高學習成績;它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具有起點低、多層次、全面提高的特點。
2.“3+1”模式下的“向前走三步,原地踏一步”的螺旋式上升模式,符合溫故知新、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每走一小步,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感覺,正是來自于“3+1”教學模式下對“形成性評價”強化的結果。
3.“3+1”教學模式下的“以任務型為主、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行為的轉變和師生主體關系的轉變,有利于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和增進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參考文獻
[1][英]J.B.Heaton.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英語測試(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8.
[2]王銘玉.外語教學論:教研、教學、教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