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華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10-02
一、加深了解對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里,傳統美德是長期積淀凝煉而成的道德準則,是整個民族幾千年輝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求我們重視自身的修養,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與積極的進取精神,它更是修德、立身、處事之根,何時何地都不可缺之。
古往今來涌現出無數的優秀中華兒女,千百年來他們的事跡、他們的故事就是人所具有的美德。“黃香溫席”“孔融讓梨”“孟母三遷“竇燕山教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致小故事匯成一句話——“仁義禮智信,中華之美德,為人之準則”。
“中華美德小故事”不僅僅是故事,更是炎黃子孫的道德典范,包含凝聚了教子育人的智慧。經過祖輩的口口相傳與后輩們的修飾加工,它更是一本幼兒時期的“道德啟蒙百科全書”,在聆聽與閱讀中為幼兒埋下了良好的品德種子。
二、幼兒品格現狀分析思考
長期的幼教工作中,我們發現接到的新生“自我中心意識”過渡緩慢的現象一屆比一屆嚴重,到了幼兒園后期有些孩子不僅事事依賴成人,同伴間相處交往出現矛盾的時候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自都有理”的局面,雖然我們意識到這是獨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的必然現象,孩子們在家庭中處于特殊的“中心”位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長們唯恐對孩子照顧不周,事事順意,無原則的寵溺和遷就,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品格教育,造成幼兒不高興就隨意發脾氣,并且把這種強烈的情緒帶到了幼兒園里,帶到了與同伴的交往中。有時候我們老師處理完這些事情還必須面對八零后的年輕父母,在解釋的同時也附帶教育家長的義務,自己也有點疲累的感覺了,怎么解決這個現象呢?
當幼兒園提出以“弘揚民族文化”為課題,選擇子課題“小社團”的時候,我的腦海里直接想起了“中華美德小故事”,既然它能指引我們這一代的健康成長,為什么不能從我們這里繼續傳承下去呢?想到此處,我們快速的勾勒起實施方案,急切的開展起“中華美德小故事”的社團活動。
三、活動組織前期收集的花絮
活動前期,我們先搞清楚了中華美德小故事的內容與概念;通過回憶、交流、查閱、咨詢等方式,涉獵了很多這方面的內容,收集了無數中華美德小故事的典籍;理清了思路,再依靠群策群力的集體力量,將故事內容進行有計劃的刪選分類。具體如下:
(一)概念
“仁、義、禮、智、信”是華夏民族傳統美德小故事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品格內容包括:誠實、勇敢、守信、感恩、自信、責任、尊重、寬容、分享、勤儉。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在這段時間形成的品格將會跟隨相伴一生,對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事情都因主觀客觀原因而改變,任何知識都可以在以后獲取,唯有品格是定型的,一旦形成不會更改。
對幼兒而言,品格教育更多的是在快樂有趣的方式中接納,中華美德小故事短小易懂,而且可以借助教具和多媒體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比單純的說教好得多。因此,實施中華美德小故事對兒童的成長有重要的價值,“一個故事蘊含一個為人處世的道理,”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們都有把聽故事、講故事的權利回歸給幼兒的職責,將極具道德品格教育的美德小故事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二)以中華美德小故事為載體開展幼兒品格教育的意義
1.中華美德小故事是開展幼兒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徑
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 美德小故事提醒我們孝敬師長、孝順父母、待人誠信;美德小故事是連接古今優良品德的一條彩虹;美德小故事更是做人做事的標準標尺,如蒲公英的種子般勤奮的傳播著文明。
2.開展幼兒品格教育促進幼兒整體發展
《綱要》指出“幼兒的品格教育必須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是祖國的未來,3—6歲是幼兒個性形成的萌芽期,是品格形成的黃金時代,要提高社會綜合素質,就得從娃娃抓起,培養良好的品格,不僅是幼兒自身需要,更是國家社會文明發展的迫切需求。
(三)以美德小故事為載體開展幼兒品格教育的實施
1.美德小故事內容的選擇——是幼兒品格形成的基礎
美德小故事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是古人引人向善的智慧結晶。它把“諸子百家”“孔孟之道”的精華融入到一個個具體鮮明的小故事中,用幼兒化的故事方式將復雜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兒童早期接觸,可養成樂觀開朗、善良友愛的品質,對兒童的品格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中華美德小故事的分類
按史料記載、后世整理,美德小故事分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每一德里都有無數的可查故事供孩子傾聽了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及生活經驗所需,我做了一下選擇與合并分類,大致分為:尊老愛幼類、勤儉節約類、誠實守信類、勤奮好學類。
(2)中華美德小故事的選擇原則
內容具有教育性。我為孩子們選擇的故事都是積極健康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例如在《司馬光砸缸》中,當孩子們為落水孩子著急,被情節吸引住,七嘴八舌的出了很多主意,帶動起急智的思維的同時也被司馬光的勇敢與急智所折服,在生活中同伴間互助友愛之情更深更濃。
內容具有生活性。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節日也豐富多彩,我們搜尋與節日匹配的各類美德小故事,端午節來臨,我們將《賽龍舟》《屈原》等故事融入節日,讓幼兒感受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重陽敬老,《一個籮筐》的故事教育孩子們人人都有老年時代,尊老敬老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榜樣。大班畢業幼小銜接,《懸梁刺股》《孟母三遷》讓孩子們帶著珍惜今天,好好學習的心情進入小學。
內容具有趣味性。什么樣的美德故事才能吸引孩子們呢?當然是生動有趣的情節,易于表演模仿,多媒體形象動態。《金斧頭銀斧頭》的故事情節詼諧又有趣,孩子們聽一次笑一次,在表演區里尋找用金銀兩色紙片剪出斧頭形狀,合作表演體驗,樂此不疲的獲取模仿的快樂,也深知誠實守信的重要。《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對白簡單清楚,孩子們特別喜歡模仿李白和老婆婆的動作和對話,也明白了刻苦求學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話語經常掛在嘴邊教育同伴。
2.中華美德小故事的組織形式,是幼兒品格教育實施的保障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我結合主題開展,將中華美德小故事與幼兒園的四大領域巧妙聯系,融入貫通,充分挖掘故事的教育價值,讓幼兒聽過、玩過之后,將故事的情感、道理自然的回歸到生活中去,成為一個有良好品格的社會人。
在學習活動中,開展中華美德小故事建立幼兒良好品格。學習活動是開展美德小故事的首要方法。如何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情感,是教學活動成功的第一條件。首先我們選擇了有趣、易于表演、挑戰思維的故事,如在組織形式上做了精心安排的《砸缸救人》,和孩子們一起閱讀,讀到掉缸情節時,給予幼兒充分討論和思考時間,大家一起想辦法,最后繼續閱讀得到答案。這樣的形式孩子們成為故事活動的主角,不僅帶動思維和興趣,更是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生活活動中,開展中華美德小故事建立幼兒良好品格。幼兒期是形成各種好習慣的關鍵期,幼兒的可塑性大,優良的生活習慣將使他一生受用無窮,尤其是對孩子的個性形成有著深遠影響,當聽完《孔融讓梨》、《勤儉持家》的故事后,在幼兒的心里已經泛起了層層波瀾,午餐的時候,進餐速度快的幼兒會回頭看看桌上是否有落下的小米粒,還會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話語去提醒進餐緩慢的幼兒;孩子們旅游回來,總會帶包糖果之類的零食,分享給同伴們,告訴同伴上哪里去玩了,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這樣的故事開展之后,我們的孩子分享意識提高了,也體驗到了分享的快樂。
在運動活動中,開展中華美德小故事建立幼兒良好品格。勇敢,不是一句口號,它是我們每個人必有的一種人生態度。《毛遂自薦》《金孝拾銀》《解鈴還須系鈴人》這些小故事,不僅是勇敢,更需要一股子勇氣才能完成,有了這類故事的影響,孩子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想想古人,咬咬牙,動動腦筋,即使失敗那又怎樣?打消害怕的心理因素,激發起勇敢自信的良好品格。
在游戲活動中,開展中華美德小故事建立幼兒良好品格。游戲對幼兒來說至關重要,它是孩子產生高級心理現象的重要基礎,也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發展途徑。愛玩、愛游戲是幼兒天性。陳鶴琴就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在游戲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幼兒之間的互幫互助,比如超市里買的東西太多,工作人員會熱情的提供塑料袋,還強調免費;在游戲結束時,好多顧客都去幫助老板們收拾攤子,還高興的說你幫我我幫你,互幫互助最快樂。孩子們的友好熱情不僅是平時的教養有關,更與《一諾千金》《韓信報恩》《一根筷子》等小故事息息相關。
(四)以美德小故事為載體開展幼兒品格教育的幾個注意點
1.中華美德小故事內容選擇原則
在實施中,我們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選擇具有教育性、能回歸運用到生活中的內容為三大原則,初次嘗試,類似摸著石頭過河,積極積累素材和經驗,促進幼兒良好品格的發展。
2.中華美德小故事教師指導策略
在教學前提下,中華美德故事教學活動以整合方式呈現,教材來源于優秀的中華民間文學寶庫,結合四大領域,生成于兒童的生活,與獨生子女當前需要、年齡特點密切的結合,它的發展走向既有縱性發展又有橫向拓展,所以每一次教學活動代表一個主題中教師與兒童、預設與生成等多層面的問題,在積累了以上經驗,需要挖掘更多的優秀故事材料。
“中華美德小故事”實施至今,有效的指引著幼兒的個性傾向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孩子們在關心同伴、謙讓互助、孝順長輩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變化,我們期盼“中華美德小故事”的教育能永遠傳承下去,伴隨一代又一代孩子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