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摘要】本文從目前漢語言的預科教材實際情況出發,對漢語言預科教材當中出現的俗語進行研究,歸納出俗語的含義和需要使用俗語的語言環境,意在幫助使用教輔材料的老師和學生能清楚的理解教材中出現的俗語的含義,第二希望從語境的角度為切入點,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這些俗語背后的道理和使用語境,將這些俗語想要表達的情景描述給使用教材的學生們,最后在對本文的內容進行一個全面的總結,系統的說明研究得出的成果,在此同時也指出了目前情況下出現的不足。
【關鍵詞】漢語言預科 教材 俗語研究
【基金項目】科研啟動基金項目XYZY2016YJ007。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29-02
俗語在漢語當中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形式,其來源于民間,自然受到老百姓的喜愛,并在民間廣為流傳。自然,在漢語言預科教材當中就少不了很多的俗語,但是很多使用教材的學生和老師因為俗語的口頭化和地方化,對教材中出現的俗語可能不夠了解,大多數學生對于俗語的研究也僅僅是停留在初始階段,沒有完全理會到俗語背后的含義和智慧[1]。
1.俗語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俗語來自于民間,經過老百姓代代相傳流傳下來,能被流傳下來的俗語在某方面一定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智慧。慢慢的人們開始重視了俗語背后蘊藏的能量,開始不單單是覺得俗語有趣,而是發現理解俗語的含義真的可以獲得一些啟發,所以關于俗語的研究近些才會不斷地被提出,甚至有很多的俗語被加入教材當中,讓學生能從課堂的教育當中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了解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
漢語言當中俗語的研究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理論方面。眼下,隨著我國語言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在俗語的定義工作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在將俗語運用到教學上,目前仍然沒有很大的突破和進展,在教材的編寫上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著創新性的總結歸納仍然欠缺。通過對漢語言中俗語的運用進行總結和歸納,可以讓今后在漢語言預科教材的編寫當中更加游刃有余的使用俗語,對這方面可以起到一個參考的作用[2]。其二是從實際意義作為切入點,在實際應用層面上,通過對漢語言俗語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有效、正確的理解俗語中的含義,將合適的有積極意義的俗語添加到漢語言預科教材當中去,幫助學生理解這些俗語的含義,方便學生將這些俗語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還可以讓學生提升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民族自豪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俗語的界定和使用分析
2.1俗語的界定
俗語的概念有不同的角度,第一是傳統的廣義概念。俗語指的就是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的成句成段的話語,這是目前大量的語言研究者都支持的一種概念,但是俗語之下包含的概念又有一些細小的差別,《現代漢語詞典》中俗語的解釋是:“民間廣泛流行的成型語句”這其中包括了言語、歇后語、慣用語等很多種類的語言概念。第二種角度是狹義上的概念,與第一種不同的是狹義概念上的俗語也可以叫作“熟語”其較之第一種多包括了成語的這個概念,認為成語也是俗語當中的一種。第三種角度是上述兩種概念的結合體,其認為俗語的概念是廣義和狹義兩種相結合的產物,其不僅包括了狹義上俗語概念的既定語句,更包括一切在民間上廣為流傳的歇后語、諺語等。
本文作者認為漢語言預科教材俗語研究當中的俗語應該是狹義上的理解,指的是一些經過歷史沉淀,事實證明的既定語句,也是人們在特定語言場景中應該使用的話語,可以通過這些俗語的運用,來表達出人內心的感情和想法。
2.2俗語語義的表達方式
俗語在表達具體語義的時候通常會借助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來表達出恰當的語義,在漢語言預科交差中合理的加入這些修辭恰當巧妙的俗語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含義,下文就從幾種不同的俗語修辭手法出發,分別來描述出俗語中使用修辭的重要意義[3]。
第一種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是俗語當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經常通過生活當中經常可以接觸到的事物來進行比喻,“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通過比喻的方法,將“一日”比作“三秋”來讓人直觀感受到時間間隔之長,讓人都能有身臨其境的切身感受。
第二種是采用比擬的修辭手法,比擬較之比喻區別是將事物比作人或者動物等具有生命力的個體,將死的事物賦予生命力。例如“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句俗語當中,就為癩蛤蟆賦予了人的動作,使用到文章當中,文章的渲染力就會加強,給讀文章的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第三種是使用借代這種修辭手法,不直接將提及的人或者事物名稱說出來,而是使用另一種與其有所關聯的事物進行代指,讓人們通過這種事物可以聯想到想要表達的含義。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俗語,眾所周知西施是古代的著名美女,只要是一提起西施就會聯想到美女[4]。使用這種形式的俗語可以讓文章想表達的形象躍然紙上,讓文章更加豐滿。
第四種是采用夸張的修辭方式,俗語中通過夸張的修辭來給閱讀文章的人一種超乎尋常的閱讀體驗。通過對描寫事物進行放大和縮小。例如“一字值千金”這種修辭手法來凸顯書法的價值,這樣的修辭手法可以讓語言變得更加詼諧幽默,讓文章描述出來的形象更加生動。
第五種是對比的修辭手法,使用這種修辭手法的俗語可以讓人感覺形象更加鮮明,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2.3俗語的具體使用語境
首先要做到對心理世界的順應,交流的過程其實是自身和其他人的心理溝通,所以在選擇使用的俗語的時候,更應該順應與交流人員的心理,不能學會俗語卻得不到恰當的應用,在合適的場合和合適的時間使用合適的俗語。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進行相對應的訓練。
感情色彩的變換也是俗語使用當中重要的一環,很多的俗語在不同的語境當中會有不同的含義,例如“人老心不老”這句俗語在大部分的時間里都是褒義的,但是在有些語境當中其含義也會發生改變,轉變成為貶義。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俗語的時候,還要讓學生認清不同語境中不同俗語的意思變化,這也是俗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最后,有些俗語在特定的語境當中會失去其原本包含的感情色彩,例如“過五關,斬六將”這句俗語來源于三國演義,是形容一個人有過人的勇氣和力量,但是如果不是在相應語境中使用,就不能顯示出這句俗語的氣概,更會使俗語的運用顯得過于生硬,所以任課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在俗語的使用過程中找到最合適的俗語進行使用。
3.結語
結合本文所有提及的觀點可以看出,俗語在漢語言預科教材中的插入和教學的過程當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明確俗語的概念,再將俗語的含義、實用語境都統一的教會給學生,只有這樣在教材中安排俗語的學習才能更有意義,才不會有學生學習過俗語之后進行濫用,造成詞不達意的情況出現。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摸索和總結才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教職人員的努力,更需要的是教輔資料的合理編寫才能完成,本文從幾個方面提出了工作中需要重視的事項,希望可以對漢語言預科教材編寫過程中俗語部分的編寫作出一些貢獻。
參考文獻:
[1]范晉豪.現代漢語粗俗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2]沈瑋.論漢語俗語的文學圖像[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董家麗.淺析漢語言知識在新聞標題中的獨特魅力[J]. 中國報業,2015(12):28-29.
[4]裴阮瑞微. 漢越動物俗語的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