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良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58-01
隨著課改的深入,初中歷史教材的結構體系、整體內容和教學理念發生轉變。教材從原先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變為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教材可以依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需求進行必要的整合。除課標外,歷史教科書是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歷史教學資源的核心,要求歷史教師要從怎樣實現課程目標的目的出發,對初中階段所學習的歷史內容,包含單元、探究課等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方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我們的教學要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這個就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遵照新教材的特點,創造性使用教材,對歷史課程進行大膽整合,使教材適用于不同層面的學生,這樣不但會提高課堂效率,還會減輕學生負擔。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教材整合的思考與方法:
一、做好歷史教材整合必須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理清學科體系。
歷史教材整合是一條可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對學生有效學習的一種態度。因此,教師首先要對初中歷史學科體系做到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拋開教材原有的體系和結構。常用的做法就是選擇和劃分一些重要的領域,或者以地域、國家為依據,依據時間順序,將教材中所涉及的歷史知識網羅進來,形成一種與教材編排不同的認知結構。教學要體現主題是教材整合的原則。教師能否提煉出覆蓋教材核心內容、體現鮮明的主題,是有效整合知識關鍵所在。因此課堂用鮮明的主題來貫穿、歸納、組合歷史材料。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是整合教學內容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認真研讀課標和教材,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從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提煉教材精髓,充實課堂容量,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教學內容和難易程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整合教材,可以加強歷史知識點、線、面的結合,以便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通過課內、單元內、單元間和學科內的教材整合,精心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了機會,實現了有效教學,提高了課堂效率。
將本課學習的內容按照系統性、層次性的特點重新建構,使其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從而實現對內在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及對零散的知識進行串接整合。如:字目順序調整,字目間的整合,以人物、時間等為線索整合全課。理解教材中整個單元與各課之間的聯系,大膽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以一條主線進行全局的設計,是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從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如:人物事件等為線索同和單元內容或整合單元各課內容,解決問題。按時序整合各單元內容,或按中外歷史整合。使學習歷史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體現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發展歷史的尊重和認同。歷史學科綜合性強,包容了其他學科的歷史發展,特別需要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是教材內容跨越學科的界限,最大限度回歸和體現知識的整體面目,實現學科領域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學科間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很好的發揮歷史教學的情感教育功能。
三、歷史教材的整合對初中歷史教師是一個能力提升和專業成長的過程。
課改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背景下開展,對初中歷史教師的教育理念和知識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知識素養上要過硬,在教學水平上更要過硬,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對教材的整合能力,以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現在學生的歷史素養弱,學生基礎知識差,對事物的認識感性多于理性的缺陷再加上教材上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差、知識系統破碎的弱點,學生無法構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通過對教材的整合,幫助學生構建起歷史知識結構的完整體系,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時序性和整體性的把握,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這便是教材整合的另一意義。對于初中的小孩子來說“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還是不可能或缺的,因為他們的腦海中歷史知識基本上屬于空白。鑒于這種情況,初中教師優化教學內容,使內容更加有趣味性和科學性,便于識記和理解顯得尤為重要。所以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內容,把教材整合為“立體式”,對于他們把握歷史體系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一種手段。
歷史教材的整合,這是個可以探究的課題。只要我們教師能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認真鉆研教材,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一定能設計出許多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復習模式。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維能力,提高總結歸納能力和自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和歷史學習習慣,逐漸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