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137-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尤其強調了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作為大慶油田下屬地方院校的外國語學院,如何找到油田發展與高等教育的結合點,進一步提升學院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發展過程中的突破與創新,是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一、以“世界水平”為方向,尋求外語人才培養新道路
油氣勘探、開采、加工、銷售,看似與高等教育毫無關聯,但實則與高等教育息息相關,高校向地方輸送的人才質量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宏斌在《開放視野下的大慶油田》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著重提及“世界水平”。劉總明確指出,世界水平就是油田發展的戰略方向。所謂世界先進水平,指的是“掌握核心技術,能夠引領行業發展和不斷創新,國際競爭力超過同行,在全球范圍內核心素質、運營績效和價值創造等方面位居行業前列,是行業中的標志性企業,是其它企業追隨或爭相效仿的一種狀態”。地方高校以世界水平為發展目標是不符合自身情況的,但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地方大公司、大企業向世界水平邁進的步伐與進程。
世界離不開外語,外語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敲門磚,是以大慶油田為排頭兵的中石油集團向世界水平邁進的必備武器,而大慶師范學院的外語專業目前面臨著三重考驗,分別是大慶油田今后的發展形勢對人才量與質的需求的改變,國家教育部對部分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學院轉變的要求,以及國家高考制度尤其是外語高考制度的變革。這些考驗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大慶油田下屬高校的外語專業,應該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努力尋求一條能夠服務油田經濟社會發展、立足高等學校轉型、適應高考制度變革的外語人才培養的新道路,為以大慶油田為排頭兵的中石油集團向世界水平邁進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以石油開發為主要產業的大慶油田,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已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僅以一種外語為專業的基礎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適應大慶油田國際化發展的需要,油田迫切需要既具有語言優勢,又具有專業素養的國際化、復合型外語人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也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現實的要求,其目標之一就是要“調整完善職業院校區域布局,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要求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從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為大慶油田輸送人才的角度來看,就是要使外語專業畢業生不僅具有外語專業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還要具有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加工、銷售的基本知識,熟悉石油工程專業英語,使學生畢業即能上崗,上崗即能工作,縮短上崗培訓期,提高個人產能,從而提高大慶油田乃至整個中石油的人均績效,加快中石油向世界水平邁進的步伐。
二、以“四大工程”為引領,探索外語人才培養新模式
《開放視野下的大慶油田》中提到,油田于2014年初確立了“四大工程”,即“業務增長工程、效益提升工程、優勢集聚工程、基礎保障工程”。這“四大工程”是大慶油田著眼長遠的系統性工程,業務增長工程著眼于“量”,效益提升工程著眼于“質”,優勢集聚工程著眼于“后勁”,基礎保障工程著眼于“穩”。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四大工程”的具體說法有異,但核心內涵是一致的,也要注重人才培養的質與量,需要后勁十足,穩中求進。
“四大工程”中與高等教育聯系最緊密的莫過于優勢集聚工程,其關鍵在于技術、人才和文化。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在今后的發展中應以“四大工程”為引領,積極探索外語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期為大慶油田“四大工程”的實施與實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戴煒棟教授認為“高素質的外語人才可分為學術研究型和應用職業型,界限并不明顯,在了解國家、社會、市場等對外語人才能力、知識的需求的基礎上, 結合地域、院校、專業等特色, 突出個性, 培養多樣化的外語人才。”大慶油田外語人才的培養要以石油行業的特色為基礎,重新修訂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構建新的培養模式。
外國語學院將積極探索“外語+專業”的捆綁式培養模式,例如“商務英語+石油工程”、“俄語+石油工程”等。語言是核心,在培養方案中占最大比重,以第一課堂形式獲取,石油工程是拓展,以選修課程及實習為主要學習途徑,真正培養既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又具有油田發展所需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切實增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和崗位適應力。
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充分進行市場調研,深化校企合作,多方位探索人才培養和輸出途徑。學校“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立足大慶,依托行業,服務龍江,輻射全國”的服務面向定位,學院將積極走訪大慶油田各單位,與能夠接收外語專業畢業生的外貿公司、涉外酒店、海關等企、事業單位簽訂聯合培養人才的協議,制定聯合培養計劃,合作開發課程。
人才培養需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保障,學院應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分期分批選派業務能力強、個人素質高的教師到企業鍛煉,拓寬教師的視野,爭取培養一批既精通英語語言知識,又掌握商務、翻譯、石油勘探開發等專業知識的教師。在充分了解企業對人才真正需求的基礎上,回校后進一步轉變教學思路,開發新的、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實踐課程,更新落后的教學內容,真正成為“雙師型”教師,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以“優良傳統”為后盾,保障外語人才培養高素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大慶油田發現50周年紀念大會上對大慶油田的歷史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尤其提到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劉宏斌將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稱為大慶的“優良傳統”,這同時也構成了油田公司乃至整個中石油的企業文化。作為油田下屬的地方高校,培養具有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能夠傳承大慶優良傳統的大學畢業生是人才培養的必修課之一。
外國語學院應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采取多種形式加固大慶優良傳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并引導學生自覺將踐行并傳承大慶的優良傳統作為自己的重要道德追求。
過硬的業務素質是現代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堅定的政治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保障人才全面發展的堅實后盾。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旨在培養這樣的外語人才,既能深刻領會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涵,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覺踐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又能影響他人、帶動他人,將大慶的優良傳統廣泛傳播,更能充分發揮外語專業的優勢,在中石油集團向世界水平邁進的過程中,通過語言交流將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向世界傳播,使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了解大慶傳統,了解中國文化。
身處企業和教育同時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地方高校外語專業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找到一條有效的發展新路,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
李程(1984-),女,黑龍江大慶人,研究生,大慶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詩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