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娟 秦婧文 李蕾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當今高校的教學方式、教學思路、教育理念、教學評價等有了深刻的變革。高職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教學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本文以電氣專業學生為對象,以三相異步電動機啟停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為例,研究了信息化教學如何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高職 案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146-01
2012年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的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指出,高等院校要整合優質教學資源,積極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探索開放的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更為“方便、靈活、個性化的信息化學習環境”[1]。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教師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順利完成教學活動設計開發和管理的一種新能力,可有效發揮教師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活動主導作用。本文以三相異步電動機啟停控制線路的安裝與調試為例,討論信息化教學的各種要素,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
(1)教學分析
本模塊內容選自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電機與電氣控制》。教學對象為本專業二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電工基礎等先修理論課程,有了電路的識圖和接線基礎,以及低壓電器和點動控制電路的基礎知識。學生動手能力較強,能熟練應用網絡資源,但缺乏安全、質量、標準等規范的意識,基礎薄弱,不善于分析復雜的理論知識。根據學生特點,依據本課程教學標準和職業崗位需求,確定本模塊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及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
(2)教學策略
為實現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采用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課前依據學生特點,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促進各知識點的吸收,優化學習成果。教學過程中使用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微課視頻,flash動畫,仿真軟件及學習通在線學習平臺,結合任務驅動法、小組討論法,使抽象的電學理論形象化、直觀化、生動化,引導學生完成原理探究、虛擬仿真及實操訓練任務。
(3)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課程分為課前自學、課上導學、課后拓展三部分。
課前自學,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將預習任務和課前學習資料分享至學習通平臺,學生登錄平臺自主學習課件,觀看微課視頻,學習三相異步電動機啟停控制線路的組成及工作原理。自學完成后,學生從平臺上做課前測試題,平臺給出測試結果。教師依據測試結果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調整上課講解內容。
課上導學分為學、仿、練三個環節。
課上環節一,師生合作學原理。上課時,通過flash動畫引出學習情境,針對學習情境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本節課任務,即“如何讓電動機由點動變為連續控制”,由各小組根據課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分析。然后,教師播放相關線路原理的flash動畫,針對學生講解進行點評并完善,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理解所學內容。
課上環節二,熟悉電路做仿真。為了提高學生實訓效率,減少實訓錯誤連接對器件的損壞率,本任務設置了仿真環節,分四部分,分別為認識器件,線路布局仿真,電氣線路連接仿真,故障排查仿真。
課上環節三,真材實干練技能。結合本專業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課程設置了實操環節。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安全生產意識,自覺按規章操作,學生先登陸學習通平臺觀看電氣作業安全微視頻。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擔任“任務負責人”,落實任務分工。任務負責人分析方案后,各組介紹自己設計好的控制方案,教師糾正偏差,鼓勵不同做法。接下來,學生準備耗材進行實訓操作,教師巡回檢查指導,糾正不規范不正確的操作,由此提高學生的安裝接線能力和線路的檢測、排故能力。任務結束后,學生進行自評和組間互評,教師給出實操環節考核成績。最后,教師點評學生課前準備和課上表現情況,并將各環節考核成績綜合后公布。
課后,教師上傳作業至學習通平臺,學生完成作業鞏固課堂內容。為了使學有余力的同學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發布話題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實現課堂內容的拓展提升。
2.教學反思
運用了微視頻,學習通平臺,flash,仿真軟件等信息化手段,運用一體化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討論法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采用了基于過程的考核方法,同時把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結合,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提升了學生職業素養,完成了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使學生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
作者簡介:
夏文娟(1985年12月-),女,漢族,濟南市人,碩士,初級,專任教師,研究方向:電機驅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