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宇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204-02
素質教育,是一種挖掘學生自身潛在能力,用以完善和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一種基礎教育。并且,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學生的能力培養同時,著重個性發展。而素質教育的目標則是培養學生成功的人格。
在基礎教育中,音樂教育首先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次也是一種基本素質教育。音樂教育通過視聽藝術,反應人們的思想狀態,情感變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形態。從而培養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感受能力、表現能力、鑒賞能力等方面得到美的感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知生活、感受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因此,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目標上,是基本一致的。
一、音樂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
在創作于西漢時期的《樂記》一書中,就提到了“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儒家學派的荀子認為,音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優美的音樂中,蘊含著高尚的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人的自身素質。而“聲情并茂”則是音樂在藝術塑造的過程中最具有突出的特點。從古至今,中國的藝術教育歷來強調“善”、“美”,強調音樂教育要擔負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重要責任。而現代音樂教育中,音樂教育則是思想品德教育與自律的主要工具。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同時,能夠形成一種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能夠主動的去欣賞音樂,去表現音樂,進而發現生活中的音樂,主動嘗試創造音樂,將音樂與實際生活結合。音樂中不僅僅有旋律的變化,更有豐富的情感體現,通過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在聆聽、學唱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求善、向善、存善。以高雅的審美情趣,將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內在的人格要求,從而形成健全健康的完整人格。
二、音樂教育中的思維智慧教育因素。
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學生左右腦同時開發,而當代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右腦一般稱為‘音樂腦。音樂教育能夠平衡發展左右腦,從而提高人的智能素質。”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音樂教育作為極具想象力的藝術課程,最重要的優勢就是它能夠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思維。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會努力營造一種教學情境,即我們常常會說的“情景再現”或每節課我們都會運用到的“課程導入”。教師通過語言善誘,或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利用角色轉換,共同合作探索等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欲望,吸引學生能夠打開自己的思維,發散“腦洞” 不斷的去想象、聯想,或者思考等等,最終能夠身心愉悅的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的展現了學生是如何形成思維,如何進行代入式想象,如何將代入式的想象轉換成聯想。音樂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形象思維的形成過程。要想學生能夠進行自主的形象思維,首先就要對樂曲有一定的直觀感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本能反應”。而后教師在適當的時機,適度的對學生給予誘導,就能夠驅使學生像習慣于看到樂曲的節拍、曲調、音符就像看見一幅圖片一樣:簡單、明了。
三、音樂教育中的創造力培養與開發。
音樂與創造是不可分割的,學生在音樂學習的實踐活動中,從最簡單的節奏創編,到歌曲編創,再到音樂劇中根據音樂變化布設場景,根據音樂揣摩人物特點,都離不開音樂場景創設與音樂人物性格的自我表現。音樂教育不僅僅在于模仿,更重要的是模仿后的創造。而音樂創造中,離不開學生的靈感與思維。因此,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靈感與思維方面有積極的作用。
音樂學習離不開時間,也離不開實踐。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在老師的引導和指導下,運用屬于自己的音樂語言鵝肢體語言等方式,去描述某種心情、某種心境,可以去嘗試運用肢體語言描述場景或一段有內涵有內容的短幕劇。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一個最活躍的狀態,有利于這種“音樂潛意識”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人獨創能力。而每一次走上舞臺,都是對學生自信形成的培養,都是對學生創造力的一種肯定,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于音樂創造有了全新的認知。從側面來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這一學科的教育目標與教育特點與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教育方面之一,注重想象,注重聯想,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品德思想的形成同時,沒有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信教育,在素質教育進程中,音樂教育展現了其別具一格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竇桂梅主編.新教育新理念系列叢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4]盧梭.愛彌兒——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5]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岳麓書社.
[6]袁振國主編.教育新理念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