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娜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218-01
在我國教育界“核心素養”作為一個熱詞,不脛而走。面對“核心素養”這個新的概念及由此引發的新觀念,我們作為一線美術教師,應該采取什么策略或方式實現由其帶來的新改變?以下幾點是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摸索與思考:
1.課堂教學將“雙基”放置于“情境教學”
尹少淳教授指出,以往美術教育的問題出在知識、技能未能轉化為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存在“為知識而知識、為技能而技能”的弊病。過去我們教師只管教,學生就依樣畫葫蘆。對于知識或技能,孩子茫茫然,不知道所學的將來是否有用、怎么用?就如尹教授列舉的“磨刀”:“同學們!今天我們磨刀!”那為什么要磨刀?學生只知道磨刀是為了使刀鋒利,磨好刀卻束之高閣成廢鐵。而今的“磨刀,是為了砍柴(切菜、殺牲畜等)磨刀?!奔匆涯サ斗旁谝粋€任務情境中,實質就是將美術和生活緊密相結合。
情境,一種是老師虛擬的、設定的情境,因為很多情境可能是孩子很難碰到的。課例:湘美版五年上冊《青花瓷》。這節課是使要學生了解與認識青花瓷的悠久歷史、青花瓷器型與紋樣的特點,并能運用一定的方法嘗試繪制紋樣。教學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青花瓷器拍賣會的情境。在拍賣會現場中,通過多媒體展示現存著名的幾個瓷器,感受青花瓷的悠久歷史及紋飾特點。學生在舉牌出示價格中,感受不同瓷器的審美價值:這個瓷器價值多少?為什么?進而熱愛中國青花瓷藝術和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緊接教授紋飾不同裝飾的技巧,讓學生嘗試設計紋樣,用卡紙繪制一個青花瓷。最后在學生繪制的青花瓷拍賣展覽會中,賞析點評,讓學生多角度感受青花瓷的藝術美和人文美,提高視覺審美能力。
情境,另一種是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例:平時美術工具繁多,學生桌面擺放凌亂不堪,怎么辦呢?學生想法:買個工具袋裝放,拿個大紙盒存放……教師啟發:不用花錢,利用家里有大大小小的紙盒,制作成高低、寬窄不同的“抽屜”,分別放置各種筆、小刀、固體膠棒等,使用起來不就更方便了嗎?于是學生們合作后,各種造型的工具盒模型誕生了,使用起來比街上買的筆盒高大上哦。
2.單一的“課”轉換為“主題單元課程”
專家指出,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本位的美術教學,未來的常態可能是主題單元式的。由于有些內容僅一節課是難以解決的,由若干節課構成的單元課程,則能以更大的時空和深度去探究。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將一些相關的、呈并列關系的課,合并成“主題單元課”。
例:湘美版三年上冊是學生接觸線描畫的開始,也是本冊學習的重點內容。我嘗試將本冊中的《線的表現力》、《新發現》、《盤泥條》、《有趣的圖形》合并為線造型單元:《線的表現力》感受、表現線→《新發現》用線表現新角度新感受→增設幾節線描課,熟練用線表現→《盤泥條》泥條實質就是線條,可以有粗的、細的、長的、短的,就把前幾課教學的平面線描畫,轉化成立體線造型→《有趣的圖形》讓學生多種形式表現:用泥條代替線條,即泥條貼畫;也可用水墨形式、彩砂紙蠟棒形式等多種形式多種材料綜合地線造型。
主題單元課還可以圍繞一個主題,將各個學科的相關知識進行整合,采取多種方式學習,讓學生更大程度發揮自主性,讓學習“活”起來。
3.評價由“標準化”改變成“多元化”
平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孩子們畫的太陽是由一個圓圈和外面幾條直線組合而成;房子則是三角形的房頂和長方形的墻壁……類似這樣的“概念化造型”畫很普遍。這是教學時,有的老師把“過程”和“結果”同時給予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認知過程。孩子在畫畫的時候沒有經過觀察和思考,只是機械地重復著大人給予的“結果”,猶如“打印機”麻木地“復印”著,這樣的作品畫得再像又有什么意義呢?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以爬樹能力來判斷一條魚,他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泵佬g不追求“標準答案”,它不應用對錯去衡量學習的過程,更多的要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2011年的《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我們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我們要注重評價與教學的統一,采取多種形式、多種角度進行多元評價,如:課堂作業的展評、定期的作品展、記錄每個孩子成長足跡的電子作業冊……學生可以通過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和家長點評,采取問答式、小組討論式、幫扶式等相互學習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發揮個性,促進其進步與成長。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美術觀察》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