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麗
(江蘇省徐州東苑中學,江蘇徐州 221000)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不僅使教師的教學負擔十分沉重,而且會加大學生吸收知識的難度。所以,如何提升數學教學效率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主要從設計微課、組織小組探究、使用思維導圖和聯系生活實際四方面入手,對如何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化進行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知識,對于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只有經過再三學習才能完全掌握[1]。但是教師若是反復進行知識講解,容易浪費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因此,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微課,讓學生根據微課進行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時,就使用微課教學,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進行學習。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知識時,筆者通過微課視頻分別給學生講述了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兩種解決方法,并將這兩種方法的具體步驟通過視頻展示給學生,同時搭配相應的例題來進行講解。在進行微課教學后,筆者給學生出了兩道題目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這兩道題目都比較簡單,第一道題目用加減消元法比較容易計算,第二道題目用代入消元法比較簡單,但是有的學生沒有認清這兩種方法的關系,使用不恰當的方法使計算步驟不斷增加,有的學生甚至出現失誤,計算錯誤。面對這種情況,筆者沒有直接給學生進行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繼續觀看筆者錄制的微課,如果學生無法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筆者再指點學生,引導學生解決疑問。
微課的設計,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節約教學時間,讓教師不再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反復講解,而且可以方便學生的學習,學生在對問題感到不解時,可以隨時觀看視頻來進行學習,使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主要體現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他們擅長的方面各有不同。教師可以為學生留下小組探究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產生思維碰撞。
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二章“勾股定理與平方根”時,在講完“立方根”的相關知識之后,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對于立方根和平方根的相關知識混淆不清,筆者向學生舉例,22=4,23=8,而4的平方根是±2,8的立方根是2。此時讓學生以3~5人為一組,根據例子總結平方根與立方根的異同點。經過探究,學生發現平方根與立方根的個數是不一樣的,前者的個數一般是2個,0比較特殊,只有1個;而后者的個數一般只有1個。除此之外,并不是所有的數都有平方根,只有整數和0,即非負數有平方根;而對于立方根來說,所有的數都有立方根。平方根與立方根的聯系為這兩者都是乘方運算的逆運算。這樣,學生就能清晰掌握平方根與立方根的區別和聯系了。
通過小組探究,學生對于自己的問題都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共同努力下解決問題,學生的協作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初中數學相對簡單,但是學生如果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懂得將知識進行聯系,就會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久而久之,會挫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總結學習。這樣,學生就能夠了解到所要學習的重點知識,還可以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建立知識體系。
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十一章“圖形的全等”時,就通過思維導圖來進行教學,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有目的性。在講完“全等三角形”的內容之后,筆者引領學生建立思維導圖。圖的起點是“全等三角形”,在第一個分支上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又分為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前者判定方法主要是HL,后者的判定方法為SSS、SAS、ASA、AAS;第二個分支是角平分線的性質;第三個分支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其主要有4個性質,為方便學生掌握,筆者為學生一一列出。在思維導圖的最后,筆者還向學生展示了常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考查題型,分別從三方面進行展示:已知兩邊、已知一邊一角、已知兩角。這樣,學生就能對這節課的內容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從而自行建構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思維導圖在學生的學習以及記憶過程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發散。除此之外,思維導圖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有效連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之前所學的知識,一舉兩得。
數學對于學生而言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學生如果對數學缺乏興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數學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聯系,這樣,學生才能保持學習熱情。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嘗試學以致用。
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時,就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專心聽講,筆者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老師的年齡減去9再除以2就和大家的年齡13歲相等,那么你們知道老師的年齡是多少嗎?”年齡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生在聽到問題之后就開始進行計算,之后學生說出答案:13×2+9=35(歲)。學生利用逆向思維來進行計算,得出正確答案,筆者肯定了學生的答案。之后,筆者再問學生提問:“同學們,再過多少年,老師的年齡是你們年齡的2倍?”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如果學生按照一年一年疊加的方式來計算的話會很浪費時間。筆者借機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學習完之后,筆者讓學生嘗試解決之前的問題。學生設經過的時間為x年,那么可以列出等式:35+x=2(13+x),就可以得出x=9,這樣,學生就可以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
通過聯系生活來進行教學,學生就會發現數學的趣味,從而保持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應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不斷探索適用于學生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不能只按照一種方法來進行教學,應不斷探索研究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數學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