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興
摘要:2018年5月,廣東廣播電視臺對農節目《鄉村振興紀事》開播,該節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繼續聚焦富民興村產業,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塑造鄉風文明新風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宣傳報道,著力講好鄉村振興廣東故事,不斷推動廣東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和農民全面發展。文章從責任擔當、宣傳價值、服務價值、產業價值等幾個方面總結了《鄉村振興紀事》的創新探索。
關鍵詞:鄉村振興 媒體責任 專題紀錄片 鏈接產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目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這種情況在廣東尤其明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廣東特別具有意義。廣播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必須做好宣傳鼓動工作,必須積極加入到國家和本地鄉村振興實施工作之中。鑒于此,在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之始,廣東廣播電視臺主動聯絡廣東省委農辦、省扶貧辦,并于2017年12月18日共同簽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廣東廣播電視臺于2018年5月推出全新對農節目《鄉村振興紀事》。該節目以紀實性專題的形式,講述廣東鄉村振興故事,總結鄉村振興經驗,培育文明鄉風,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助力廣東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鄉村振興紀事》的推出,體現了廣東主流媒體在服務“三農”方面的責任擔當。《鄉村振興紀事》在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播出后,前6期節目平均收視率達1.26%,環比上升29%,在廣東收視區域晚間時段所有專題類節目中排名第一,取得了開門紅。以下筆者結合《鄉村振興紀事》節目的具體實踐,談談鄉村振興戰略語境下電視對農節目的新探索。
直面廣東問題,契合政策要點,深度介入鄉村振興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在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全省農村戶籍4200多萬,占全省近一半人口。農村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約2/3,城鄉發展不平衡仍是廣東最大的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廣東最大的發展不充分。廣東農民向往更便利的生產生活條件,更優美的村居環境,這是基層干部群眾反映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比較突出。李希書記強調:“要拿出‘走在全國前列的氣魄和行動,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顯著成效,10年實現根本改變”。
《鄉村振興紀事》直面廣東農業農村發展落后的問題,計劃推出“美麗鄉村”“新農人”“新鄉賢”“精準扶貧”“第一書記”等五大主題系列節目,在具體執行中,不僅展示成功案例,褒獎先進代表,也會聚焦負面問題,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敦促問題解決。可以說,《鄉村振興紀事》是與政府中心工作結合最緊密的一檔電視節目,很多選題都直接呼應了《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部署的工作重點,例如《從白粉村到童話小鎮》講述了廣州從化西塘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陳海濤受到鎮里任命,回村擔任村支書,重建基層黨組織,帶領全村打造特色小鎮的事跡,這與推動“創新基層治理體系,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高度契合;又如《我用古酒活古村》講述揭陽林鄉村發展“古酒”特色產業,帶動古村致富的故事,與推動“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相呼應;還有《消失的土胚房》直面鄉村舊屋拆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總結“鄉村生態振興”經驗;《筑巢·引鳳》聚焦惠州觀背村的“文化部落”建設,探討“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源于政策,鏈接現實,探討問題,《鄉村振興紀事》試圖深度介入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以媒體視角和視聽手段,探尋鄉村振興的路徑,為政府建言獻策,從而實現媒體的社會價值。
從窄眾到廣眾,提升節目宣傳價值,實現社會動員
純粹意義上的對農節目是窄眾的,服務于農民和涉農群體,這樣的受眾定位并不能完全發揮對農節目的宣傳價值。鄉村振興并不僅僅是“三農”相關領域、機構和群體的任務,而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必須立足國情農情,順勢而為,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舉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協調社會”基本職能,以信息為紐帶,在社會各領域、群體之間建立溝通,達成共識,實現社會動員,形成全社會關心“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珠江頻道在播的另一檔對農節目《搖錢樹》就是典型的窄眾節目,早在1987年8月13年問世,旨在“為守望在田野里想勤勞致富的農民提供信息、技術”,開播31年,成為最長壽命的農業類節目。2018年5月,全新欄目《鄉村振興紀事》開播,成為珠江頻道對農節目從窄眾向廣眾跨越的新嘗試。該欄目以紀實專題片的形式,講述廣東的鄉村振興故事,不僅講給廣大農民朋友聽,也希望講給城市居民聽、講給全社會聽。
廣東省人口中農村人口占了43%,廣東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建設與發展,節目就是要服務這些人群。與《搖錢樹》節目不同,《搖錢樹》主要是幫助農民朋友學習掌握種植、養殖方法與技巧,而《鄉村振興紀事》是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廣東農村的全面發展,包括經濟發展、居住環境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是對廣東農村整體面貌的剪影,也是記錄廣東農村發展的縮影。
《鄉村振興紀事》重在展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但也不回避鄉村貧窮的現狀,貧窮正是振興的必要性所在。在《茅蓮村的“扶貧車間”》一集中,廣東省臺山市水步鎮副鎮長蔡子昂眼帶淚光的說道:“我記得很多60-70歲的婦女,領了工資,過年的時候,起碼可以用自己賺的錢,去買東西給孫子孫女,整袋整袋地買回家。”農民以耕種為生,或許不缺糧食,但手里沒有現金,無法購買想要的東西甚至生活必需品,這便是都市人所不了解也想象不到的身為農民的窘迫。而在一所簡陋“扶貧車間”,用農閑時間每天掙一二十元,幫補家用,便可以令他們“有尊嚴”。當都市人看到這一幕,在感慨震動之余,或許也會油然生出一種責任感,希望能為廣大鄉村、農民做點什么。很多時候,樸實的紀錄影像比農村經濟數據或貧困人口數據更有說服力。①《鄉村振興紀事》旨在發揮視聽優勢,呼吁重視鄉村振興,激發行動,助推形成全社會共同助力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共享鄉村振興經驗,強化對農節目服務功能
《鄉村振興紀事》非常注重“方法論”的探索和梳理。比如在“文化興村”方面,相關經驗和探索比較少,而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觀背村通過打造“文化部落”,“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走出了一條“文化+產業”的興村道路,頗具代表性。為此,《鄉村振興紀事》用了兩期版面,推出《筑巢·引鳳》專題,講述惠州觀背村第一書記陳湘的文化巧思及其持續踐行、成功落地的全過程。在敘事的推進中,主創者非常注重還原節目主人公在碰到某些關鍵節點、難點時的應對辦法,比如第一書記如何打動武當山太極拳大師落戶觀背村,開辦“武當別院”,為什么不允許村民開辦“農家樂”創收,如何權衡“文化”和“經濟”的關系,等等,節目如同教科書一般,“手把手”教授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電視節目的服務功能,正是體現在節目信息的實用性上。在廣東江門茅蓮村的“扶貧車間”,廣州從化西塘村從“白粉村”到童話小鎮的蛻變,清遠坑尾村的舊屋拆除等選題的呈現中,節目也進行了類似“方法論”的探究。節目主人公破解難題時的權變智慧,為正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艱難探索的實踐者們提供了有助于打開工作局面的啟發和思路。
為了進一步發揮媒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作用,廣東省文明辦、廣東省委農辦、廣東省扶貧辦和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共同策劃舉辦了“全國涉農電視媒體聚焦廣東鄉村”大型報道活動,組織了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內的國內12家主要涉農電視媒體齊聚廣東,奔赴廣東佛山“紫南村”、廣州市從化區“蓮麻小鎮”“荔博園”、惠州市博羅縣“七星耀羅浮”、珠海市“停云小鎮”“逸豐生態園”“綠手指有機農園”“十里蓮江”等新農村示范點、示范片區和特色農業園區進行采訪報道。在各地黨委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每家媒體都拍攝了大量的素材,主創者們表示一定會將“廣東經驗”帶到全國各地,助力我國鄉村振興更上新臺階。
守望社會,監測環境變動,收集有價值的信息,傳達給有需要的受眾,是大眾傳媒的本分。②講好一個故事,傳播一方經驗,《鄉村振興紀事》力圖做到“好看”,同時“有用”。確保涉農信息的通達,特別是共享鄉村振興經驗,正是電視媒體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最基本手段。
整合媒體資源,探索對農節目的產業價值
一檔對農節目如何才算“有用”?歸根結底,還是看能否給農民帶來實惠,能否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長久以來,脫貧致富是電視對農節目的不變母題。在助力鄉村脫貧方面,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已不再滿足于做節目和做宣傳,很多對農頻道和節目延展到線下,走進鄉村,服務或直接參與經營涉農產業,目前較為普遍的業態嘗試是對農電子商務。
2015年初,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要求。2015年8月21日,國家商務部聯合19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要求普及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不斷創新農村商業模式、豐富服務內容、擴大電子商務交易規模。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
電視媒體開展對農電子商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具有媒體公信力;二是有可直接轉化為客戶的觀眾群體支持;三是手握媒體平臺,易于鏈接資源,實現供需對接。河南衛視《脫貧大決戰》、山東農科頻道《中國原產遞》以及湖北壟上傳媒集團成立的“新農會”等節目和機構,都在積極探索“電視+電商”實現路徑,取得了一定成效。廣東廣播電視臺于2015開始連續兩年打造以“1月1電商節,惠民歡樂夜”為主題的跨年晚會,并與京東集團合作,打造“邊看邊買”體驗,有效帶動了廣東省內農副產品的銷售。
《鄉村振興紀事》除了常態化節目播出,還將積極探索線下產業發展空間,譬如打造縣級以下政府服務平臺,利用宣傳資金其提供服務;鏈接全省優勢資源,打造高品質農副產品電商平臺;介入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發揮電視媒體的文創優勢,建設“珠江客棧”,做大鄉村旅游蛋糕;整合農科院校資源,打造特色農莊。將受眾的關注度導入“三農”領域,將頻道的人氣轉化為購買力注入鄉村扶貧事業,從節目到產業,廣東珠江頻道將深度介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方方面面。
總結與思考
長久以來,各級涉農部門都非常重視電視媒體在“三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對農節目的贏利能力不強,公共屬性大于商業屬性,各級政府往往會給予一定財政扶持,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對農節目的重要價值。受收視率導向的影響,國內電視對農節目產出相對不足,而要發揮有限節目時長和節目經費的最大價值,主創者往往追求節目實用功能的最大化,即追求“有用”。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強化實用價值,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服務,仍是電視對農節目的首要任務。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我們要發揮電視主流媒體社會價值,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更多人感受到嶺南新農村建設的勃勃生機,發現與分享更多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成果,這些應當也一定是對農節目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王 競:《紀錄片創作六講》,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84頁。
②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