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宏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廣播劇《呦呦青蒿》的聲音藝術,探討聲音蒙太奇在廣播劇中的重要表現手法,從故事情節的展開、思想內涵的表達以及作品節奏、藝術風格和情緒表達等方面解析敘事性聲音蒙太奇和表現性聲音蒙太奇在廣播劇創作中呈現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廣播劇 聲音藝術 蒙太奇
廣播劇的聲音蒙太奇是以聲音為載體,進行聲音與聲音的各種形式和關系的組接、搭配。聲音蒙太奇在廣播劇創作過程中對故事情節的展開、思想內涵的表達、作品節奏、藝術風格和情緒表達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廣播劇《呦呦青蒿》,通過聲音蒙太奇的藝術呈現,使聽覺的想象突破了視覺的限制,表達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劇情和人物特色,通過獨有的聲音魅力,將廣播劇的藝術特色進行良好的展現。
廣播劇中的敘事性聲音蒙太奇
廣播劇中的敘事性聲音蒙太奇以交代敘事情節、模擬真實空間聲音為主。它以故事的發展脈絡、事件的邏輯順序和因果關系為依據,主要體現劇情空間和人物形象的客觀性、寫實性。廣播劇《呦呦青蒿》正是通過各種類型的敘事性聲音蒙太奇讓聽眾置身于多維空間,被環境和事件包裹,仿佛親臨其境,沉浸其中,感動不已。《呦呦青蒿》全劇運用的敘事性聲音蒙太奇呈現六種類型的表現方式。
一、聲音環境與劇情空間同步。廣播劇的聲音環境與劇情空間同步相當于影視劇的聲畫同步,通過人物語言和音樂音效組合而成的聲音環境構建出一個可以想見的劇情空間,因此廣播劇中的“聲畫同步”就是各類聲音與人物表演完全吻合,體現劇情時空的同步與真實。《呦呦青蒿》中最為典型的兩場戲就是第一集與第三集中出現的屠呦呦演講現場。以逼真音效“熱烈的掌聲”切入環境,為演員帶著江浙口音的演講疊入空曠的大廳環繞音效果,最后以同樣“熱烈的掌聲”收尾,真實再現屠呦呦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演講場景,使聽眾能夠在“掌聲、演講聲”中獲得真實的劇情畫面感。
二、聲音提前與劇情進展的關聯。聲音作為廣播劇唯一的表現形式,承擔著劇中所有場景段落之間的切換功能。而聲音提前的處理方式可以用來預示劇情的變化、事件的發展,給聽眾一定的期待感,起到設置懸念的作用。以《呦呦青蒿》第一集一場戲為例,從“中醫藥研究所”至“辦公樓”再到“辦公室”,連續的音效運用清楚交待了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與場景,以聲音提前的表現形式暗示了事件的即將發生發展,自然把聽眾帶入了劇情之中。
三、聲音滯后與場景轉換的銜接。廣播劇中的聲音滯后也可以理解為音效、音樂、背景聲等各類聲音的延續。它的主要功能是為了讓劇情段落轉換得更加流暢自然,使兩個場景的銜接更加連貫,并建立一種內在聯系。《呦呦青蒿》中多處運用此表現手法來進行劇情的推進,特別是第二集中屠呦呦翻閱古籍出現與葛洪的對話這一場戲,特別巧妙地利用了聲音的延續功能,運用“鐘聲、翻書聲、念誦的童聲”的回響延續與屠呦呦的自言自語,為葛洪的出現鋪設了合乎情理的情境,給聽眾營造了同一時空兩個場景的穿越轉換。
四、聲音轉換與劇情轉場的節奏。廣播劇中的場景轉換不像影視劇可以通過畫面硬切就可以完成,必須通過聲音轉換,即用某個(或若干個)聲音元素連接前后兩個場景,作為轉場銜接的依據。這種聲音蒙太奇處理技巧在廣播劇中的運用,可以加快敘事節奏,劇情的轉換明快而又流暢。《呦呦青蒿》第三集中進入非洲救援的一場戲正是在解說詞后運用了精準的聲音轉換完成了場景的空間過渡,從“藥廠搬運——卡車遠去——飛機起飛——非洲音樂——救護車響——患者呻吟”一連串不停歇的音效音響剪接與疊加,將劇情推向高潮。
五、聲音的淡入淡出與場景的時空轉換。這是廣播劇聲音蒙太奇的一種技巧型處理方式。聲音的表現形態為上一個場景的聲音漸漸消失之后,下一個場景的聲音漸漸出現。它與劇情場景的淡入淡出相結合,常被用來分割前后兩個場景的時空關系。通過它可以制造出聲音的運動感,讓聽眾能夠想象出劇情畫面的切換與呈現。《呦呦青蒿》第三集“以身試藥”一場戲中,屠呦呦的內心獨白疊入神農氏的笑聲漸隱淡出后,淡入的腳步聲與推門聲將劇情場景轉換至醫院,將聽眾帶出屠呦呦的內心世界,進入以身試藥的現場。
六、聲音的溶入溶出與劇情的情境交融。與聲音的淡入淡出一樣,溶入溶出也是一種聲音的技巧型處理方式。即上一個場景的聲音漸漸消失的同時,下一個場景的聲音漸漸出現。與淡入淡出不同的是,聲音環境與劇情場景的溶入溶出相結合,不產生分割的時空,使劇情連接更加連貫、流暢,沒有突兀感。《呦呦青蒿》中第三集有一場屠呦呦到老鄉家給患者喂藥的戲,運用了表明氣象特點的聲音與表示自然環境的音效溶入溶出情境,將風雨夜送服藥片與雨過天晴患者康復的劇情通過一系列的聲音呈現達到了情境交融的效果。
廣播劇中的表現性聲音蒙太奇
廣播劇中的表現性聲音蒙太奇,是主創者對劇中聲音元素的主觀性、寫意性的運用。這些聲音不反映客觀與真實,而是采用夸張、變形等手法引導聽眾思考,體會創作者的意圖,表達創作者的思想內涵或情緒等。這也是《呦呦青蒿》劇中使用得較為成熟的表現手法之一,通過聲音的蒙太奇引發聽眾不同思考,從聲音的角度去理解人物形象及導演的意圖,生動展示了編劇的創作意象,也呈現出廣播劇作品的藝術個性。
一、童聲合唱的聲音重復。廣播劇中選擇某個具有特殊含義的聲音元素,在多個場景段落中反復、多次出現,在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作品主題、突出強調某種意義時起到重要作用,其藝術表現力非常強烈。《呦呦青蒿》中聲音重復的元素便是本劇的主題曲,即童聲合唱的一段詩經。這段主題音樂,除每一集的報頭音樂出現之外,在第一集屠呦呦深夜查閱古籍時,伴著鐘聲出現了童聲合唱。這清澈的童聲仿佛是一種指引,又似乎隱喻著本草系列與屠呦呦之名不可言語的緣份,為真實的劇情注入浪漫的聯想。在第二集中屠呦呦與葛洪的穿越對話后,再一次出現了童聲合唱,歌聲之后,也許是機緣巧合,或者更像是戲劇情節,源于對同鄉所著的古中醫書研究而突破科研瓶頸,從低溫中提取到青蒿素的有效成分。這不僅是真實歷史事件的高潮,也是整個廣播劇情中在歷經坎坷之后的高潮,于是這一次的聲音重復就成了劇情的重要轉折點。
二、青蒿素結晶體的聲音放大。廣播劇中將現實中已經為人們生活經驗所熟悉的某個聲音刻意進行音量電平放大、夸張處理的手法就是再現性聲音蒙太奇的聲音放大手法,主要用于強調和突出某個聲音細節,以達到某種目的和主創意圖。聲音放大能夠輔助劇情可想象畫面的造型。《呦呦青蒿》第三集的第191次試驗這一場戲,出現了大家期待已久的青蒿有效單體的針形結晶體,就在試驗人員發現的一剎那,背景音效運用了夸張的水與晶體輕輕碰擊的音樂聲響,滿溢著晶瑩通透的畫面感,為聽眾的聽覺安上了可視的目光,分明看到了191號純化液的容器里像“花朵”一樣的結晶體。這一段劇情也刻畫了屠呦呦團隊喜出望外的人物形象,更增強了廣播劇的聲音藝術表現力。
三、穿越對話的聲畫平行。廣播劇的劇情發展都是建立在人物對話的推動上的。人物的對話也是廣播劇中最基本的藝術表現形式,人物的對話能幫助聽眾了解到廣播劇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對后續劇情的推動也有直接作用。《呦呦青蒿》創新使用了人物對話聲音與空間想象畫面各自相對獨立的平行“穿越式”表現手法,猶如人們常看到的舞臺劇表演一般,用兩束追光打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表示著兩個不同的空間畫面。屠呦呦的自言自語與葛洪的旁觀自語互不干擾又絲絲入扣的進行著角色在劇情中的交流,對話的臺詞設計得相當巧妙,既獨立又勾連。從更高的藝術層面講,這一場戲在整體的聽覺效果上揭示了本劇的主題思想,塑造了劇中的人物形象。這種處理方式不拘泥于空間限制,給聽眾提供更多的聯想空間與劇情畫面。
廣播劇《呦呦青蒿》嘗試通過了聲音表現的各種技巧和手段,制造出了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音效,用以表現回憶、幻覺、夢境等精神活動。通過表現性聲音蒙太奇使得劇情更富有節奏感和跳躍性,豐富了場景組接的各種可能性。全劇的開始與尾聲始終貫穿使用表現性的音樂元素來暗示、隱喻劇情主題,使得作品的概括力和抽象性更強。
德國電影理論家愛因漢姆在論述電影的藝術表演手段時指出,聲音可以引起具體的空間幻覺。廣播劇中的聲音材料無論是在自然和生活中擷取的,還是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模擬的,都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變化、劇情發展而自然地、有機地融為一體,影響著受眾的感性。廣播劇的聲音不僅能夠聯結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各個場景,而且可以表現同一場景中的幾組動作,使聽者自然靈活地完成時空的跳躍和穿梭,加強了劇情表現的廣度和深度。廣播劇的發展離不開對聲音的積累和精雕細琢,為了將更好更受歡迎的廣播劇呈現出來,我們還需要不斷地總結、凝練和提高,進一步挖掘聲音藝術的力量。
(作者單位:余姚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1.逄 亮:《用聲音創造多彩的世界——廣播劇導演雜談》,《新聞傳播》,2014(10)。
2.彭 放:《美感的耳朵對廣播劇的形式規范——關于提高廣播劇藝術質量的思考》,《文藝評論》,1992(3)。
3.劉 悅:《聲音在廣播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特色》,《中國廣播》,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