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摘要:微傳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社交平臺使用表情包進行交流。在信息傳播過程或特定情境下,因表情包自身充滿著的幽默戲謔性,媒體使用表情包時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給受眾的閱讀帶來全新的體驗,甚至不斷改變受眾的閱讀習慣、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方式。文章分析了微傳播環境下的人民網官方微博使用表情包配圖的實踐情況、傳播特征,探討虛擬網絡世界中表情包配圖使用的規范。
關鍵詞:微傳播 人民網 表情包 特征 規范
表情包原本屬于邊緣文化范疇,較少獲得主流媒體關注。但近幾年,表情包由最早的一些簡單的符號、emoji表情等逐步演變為日益多元化的表情文化,并獲得主流媒體關注。人民網官方微博經過幾年的打磨,其輿論場的轉變,特別是在民間輿論場中的轉變極具效果,在充分了解受眾需求的基礎上,創作出讓網民喜聞樂見的微博。在語言風格上,盡量摒棄“高大上”的宣傳模式,使用具有親和力、調皮活潑、貼近網民生活的語言形式,其中表情包的配合使用,符合微博輕閱讀的需求,更增加了微博的趣味性,瞬間拉近與用戶的距離。
表情包配圖的使用類別
配圖是服務于選題的。人民網官方微博不把自身不局限于一個只會發快新聞的賬號,其微博內容的表情包配圖是按以下類別進行分組呈現的。
時政類。時政新聞是指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①它對國計民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類內容比較嚴肅,配圖也相對嚴肅,除新聞稿件的配圖外,人民網官方微博還會配“說大事專用配圖”“說正事專用配圖”“圖不重要看字”等,避免娛樂化。
國際類。國際新聞是指國際間發生的具有影響力的事件或消息動態。在實際操作中,人民網官方微博側重發布國際突發新聞和趣味軟新聞。在國際突發新聞中,根據發布要求配“人民網快訊”,同時快訊分藍色和紅色,配合不同的主題;在趣味性新聞中,配圖則比較輕松活潑,比如標題為《小龍蝦“橫行”德國柏林 吃貨:放著我來》配圖“小龍蝦我們走”,標題為《發光生物入侵美國西海岸 數量巨大形似海參》配圖“有機會一起吃”等。
社會類。社會新聞涉及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具有廣泛性、生動性、趣味性等特點。人民網官方微博發布了眾多“神”配圖,一是正能量類新聞,大都配“愛心”“送花”“點贊”等;二是批判類新聞,會配引發網民共鳴的圖片,比如標題為《昆明長水機場一旅客謊稱飛機有炸彈 已被警方控制》配圖“喲呵好大的口氣”等;三是娛樂性強的新聞,《老人展銷會花10元買褲子 疑為自己去年捐贈》配圖“這么巧啊又遇到你了”等;四是爭議性強的新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媒體官方微博不能主觀判斷誰對誰錯,此刻新聞配圖“你怎么看”,比如《伴娘胸掛二維碼收禮金 被婆婆怒斥沒規矩》《想當外賣小哥 先去交警那兒考證》《心塞!醫生搶救時剪壞患者衣物被索千元》等。
交互類。交互式新聞更注重交流互動,自主性和參與性得到提高。較之其他類型,這類新聞更具有自主性,官方微博可以自主設置議題。比如標題為《95后大學生cos武林外傳》配圖“一句話證明你看過武林外傳”,標題為《哪些雜志陪伴了你的學生時代》配圖《意林》《讀者》等雜志封面引導受眾。
表情包配圖的傳播特征
微傳播時代為表情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保存與傳播平臺,促使媒體必須建立起強烈的用戶思維,找準用戶的需求,才可能不被拋棄。媒體在使用表情包配圖時并非被動,而是充滿想象力和創造性。人民網官方微博在運營時,針對不同的主題,使用風格各異的表情符號,表現出了不同于其他媒體的鮮明特性。
年輕化。我國上網人口基數大,而年輕人占據較大比重。年輕人思想活躍、崇尚個性,表情包更是成為青少年網民的話語表達方式。不同于人民網官網在網民心目中嚴肅高端的印象,人民網官方微博近年來依靠表情包配圖,在粉絲心目中的形象則以活潑、創新、時尚為主。截至2018年4月17日,人民網官方微博擁有4039萬粉絲,居新浪微博平臺全國網絡媒體第一名,其中18-29歲粉絲占50.77%,30-34歲粉絲占16.33%。
形象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早就習慣在零碎的時間里傳播碎片的信息。除短視頻,微博多以140字加上配圖來呈現(超140字的微博寫作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不能拘泥于傳統媒體的嚴肅而又書面化的話語系統,進而轉變為靈活直接、短小精湛的表達方式。但無論話語表達方式如何轉變,都必須客觀真實,為更全面更客觀地表達出新聞事實,140個字難免枯燥。人民網官方微博通過表情包配圖,彌補了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可視”性,以吸引受眾對微博推送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傳播速度快。表情包配圖一經發布,在媒體賬號、大V等網絡意見領袖的號召下得到大量轉發傳播,便會迅速擴散至微博、微信、貼吧等各式各樣的社交平臺。以入選2016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洪荒之力”為例,2016年8月8日,里約奧運女子100米仰泳半決賽,中國選手傅園慧接受采訪時說,“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加上其夸張的表情動作,被媒體、網民截圖,隨后快速走紅網絡,現被各大微博賬號廣泛用于調侃。人民網官方微博常用此配圖于一些開心愉快的新聞來表現努力程度。
身份認同感。人際傳播的基本動機是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人以群體傳播的形式進行活動,是群體傳播的參與者,具有以“我們”意識為代表的主體共同性。②微傳播時代,群體意識依舊對群體傳播產生重要的影響,群體成員因從群體活動中得到某種程度的需求滿足而對群體產生認同感。表情包配圖給了群體成員無數的想象空間,他們選擇性地使用表情包,在互動中獲得對自我的認知認同和他人對自己的認同,從而進行自我形象的構建。
情感的宣泄。滿足基于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個人從事人際傳播活動的一個基本動機。相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交往空間,人們在虛擬的網絡社交空間里更有機會去調整修飾自我形象,通過活靈活現的表情包表達自己此刻的心緒狀態,也彌補了虛擬空間中交流的“不可視”性。比如2017年4月5日人民網官方微博發布新聞《男子性侵未成年繼女獲刑14年 檢方抗訴改判無期》并配圖切香蕉的表情包,網民紛紛留言給檢察院點贊,并稱“配圖滿分”。
表情包配圖的使用規范
有人擔心表情包配圖會增加新聞的戲謔成分,也有人擔心迎合用戶興趣會降低新聞的品位,背離了新聞傳播的初衷。事實表明,微傳播時代,不是受眾更愿意接受低俗搞笑的內容,而是缺乏優質的新聞內容,展示的形式缺乏新意。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媒體機構迫切需要改變新聞生產理念,讓新聞回歸其本質內涵——“受眾興趣”是優質新聞內容生產的“原點”。③要想通過“受眾感興趣”的表情包配圖來建立起強烈的用戶思維,需遵循以下原則:
遵守法律法規。新聞工作者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遵守國家相關法律,真實客觀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新媒體工作者也應該提升自身法律意識,加強道德約束,充分利用當前的新媒體和網絡技術,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
時效性。時效性指事實發生與作為新聞事實發生之間的時間差,同新聞發布以后激起的社會效果的相關聯。④新聞每天都會發生,配圖并不是無限量。為什么人民網官方微博能一直吸引網民的目光?觀察人民網官方微博,時常能看到網民留言“小編也看這個節目”,可見人民網官方微博的配圖庫在不斷更新,緊跟網民的熱門關注點,影視劇、明星、熱門視頻等都是官方微博的配圖素材。
操控情感。新聞要有真正吸引受眾、打動受眾的東西,就需要編輯記者在采編新聞時帶有情感因素,否則無法打動受眾。但如果任由感情表達發展為情緒宣泄,新聞表達就容易錯位、走極端,成為宣泄個人情緒的垃圾場。⑤微博配圖如何張弛有度,這是一項技術活。在使用表情包配圖時,編輯要設身處地的考慮故事情節,領悟新聞的中心思想、價值取向,做到什么時候可以配,什么時候不該配。比如新聞主人公發生悲慘的事情,如去世、受重傷等嚴肅新聞事件時,人民網官方微博就選擇不使用表情包。
把握尺度。新聞會因采寫者看問題的角度和感情的不同,表達的尺度也不同。那么在再現事實與采寫者的觀點和感情之間,就需要有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新聞尺度——越過這個尺度,太多的感情與個人觀點會損害新聞的客觀,反之,過于客觀的陳述又令人讀來索然無味。⑥配圖亦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新聞想要發表的觀點。當下,不少媒體或者個人都忽視了表情包配圖的尺度。比如,講述22位慰安婦幸存者的紀錄片《二十二》中老人們痛苦哭泣的場景,被人截圖制成了表情包,并配以“我真的委屈啊”“不知所措”等網絡流行語,遭到了網民的強烈抨擊。
邏輯性。無論是寫文章還是編發微博都需要培養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但現在的一些微博報道或微博配圖卻經常出現明顯的邏輯錯誤。從內容上看,單篇微博“難以提供完整的信息,而且由于邏輯性不強,在細節或關鍵環節上往往出現斷層”;⑦從傳播符號上看,除卻文字外,圖片、視頻、超鏈接被作為報道的輔助形式添加在同一條微博中,特別是圖片容易判斷不恰當等。新聞工作者只有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有邏輯性,才能說是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⑧
重視版權意識。常見的表情包配圖來源一般有兩個,一是使用網絡搜索表情圖,缺點是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有侵權風險;二是由設計師根據需求使用專業軟件出圖,缺點是有門檻和周期,太專業缺乏共鳴。近年來,由于表情包配圖引起的糾紛和爭議越來越多,尤其是真人表情包,如果隨心所欲地亂用會面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觸犯法律規定的風險。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堂說:“如果截取表情包圖像以商業使用為目的,未經肖像權人或其三代以內近親屬同意,就會構成對他人肖像權的侵害。”⑨他認為,如果表情圖形存在對權利人的不適當“藝術”處理,體現為一種“丑化、歪曲”的效果,可能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
表情包是當下網民進行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官方媒體應充分利用這個工具,進行輿論引導。包括人民網官方微博在內的官方微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不斷摸索,如何制作并使用表情包配圖才算安全,創造出一套完善的可復制的模式。
(作者單位:人民網)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①吳林紅:《時政報道如何發現故事和講好故事》,《青年記者》,2016(23)。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版,第90頁。
③何志武:《媒介融合下的新聞生產:平臺創新促進理念回歸》,《今傳媒》,2017(8)。
④王 瑋:《論新聞的時效性與真實性》,《經濟導報》,2015(9)。
⑤楊宗惠:《紙媒新聞表達的情感掌控與策略》,《今傳媒》,2016(7)。
⑥李 惠:《新聞的尺度》,《新聞采編》,2007(6)。
⑦那長春:《城市民生電視新聞浮出水面——兼論〈南京零距離〉等欄目的題材意義和傳播價值》,《當代傳播》,2003(6)。
⑧陳樹生:《淺談新聞報道中的邏輯問題》,《新聞知識》,2009(12)。
⑨單 鴿:《使用真人表情包要小心了 未經許可或涉嫌侵權》,正義網,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