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瑛曼
摘 要:景觀是指土地與土地之上萬物的綜合,是自然發展與人類活動的印象,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人類活動以自然為背景和基礎,在城市美化運動的過程中產生了現代景觀設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景觀設計的內容和形式也發生著變化,并伴隨發展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文章嘗試分析現代景觀設計與社會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并以石景山中關村科技園綠地為例對景觀設計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簡要說明,對景觀設計的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現代景觀設計;社會;辯證
社會發展與景觀設計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現代景觀設計脫身于城市美化運動,隨著社會發展,景觀設計的諸多方面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對于“景觀”一詞,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處于何種歷史時期,不同領域的學者都對其有著不同的認知。景觀設計的產生與發展,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對于美、生態、心理、文化等各個方面總結和提煉的結果,在設計過程中,要符合多數人的實際需求和審美觀念,但總而言之,社會發展是景觀設計發展和演變的主要動力,對景觀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景觀設計源于社會而高于社會。
一、社會發展背景下景觀設計的演變
“景觀”一詞最早記載于舊約圣經之中,指城市的景象,或大自然的風景。15世紀,歐洲風景畫興起,“景觀”成為繪畫術語,含義等同于“風景”“景色”。18世紀“景觀”與“園藝”緊密相連并成為了設計學科中的常用術語。至19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后城市迅速擴張,而城市綠地并未隨膨脹的城市增加;1893年,芝加哥博覽會上提出需要更多舒緩空間的提案卻未能兌現。20世紀初,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將景觀設計學稱作“為人們裝飾土地和娛樂的藝術[1]”。景觀設計學自20世紀中期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景觀”與設計之間的結合得更加緊密,景觀成為創造空間景觀的一種方式。20世紀50年代,景觀設計學被定義為“安排土地,并且以滿足人們使用和娛樂為目標[2]”。但在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因城市施行區域劃獎勵,鼓勵私人開發公共廣場,導致了開放空間分布不均,廣場通常只考慮私人而不顧及大眾的利益等嚴重的惡果。60年代以后,城市的景觀得到極大改善,城市中心加以美化且更加宜居,在迎合社會發展、修建了許多摩天大樓的同時,出現了許多有趣、現代、滿足人需求的廣場,城市中心及附近開放性公共空間的布置,成為了市民活動、上班族午餐時聚集的不二選擇,同時出現的一系列露天購物廣場增添了購物的樂趣。設計師丹·凱利提出的“設計就是生活”,使景觀設計擺脫單純的審美意義。1975年,景觀設計學被稱為設計、規劃和土地管理的藝術通過文化與科學知識安排自然與人工元素,并將資源的保護與管理納入考慮范圍。20世紀80年代以后,景觀設計服務和針對的對象不再局限于一個特定的群體,而是成為了服務大眾、服務全人類、為人類生存、發展和延續而運作的設計。20世紀90年代,隨著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建設不斷變化,出現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動植物滅絕等一系列問題,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申明:景觀設計學的內容是靈活的設計,讓自然與社會文化融合,構建自然、和諧的可持續平衡。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開始關注自然,倡導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景觀設計也追隨社會發展的腳步開始注重生態、環保、可持續。陸續出現的“生態城市”“低碳景觀”“可持續景觀”等詞匯,表明了未來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也顯示了回歸自然日漸成為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中的人們的向往。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景觀是社會的縮影,景觀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社會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對景觀設計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景觀設計師霍維特將景觀設計學的中心知識認定為三部分,即系統生態學、符號學和環境心理學;斯瓦菲爾德將景觀設計學的理論知識概括為客觀主義、構成主義和主觀主義三大類別;國內學者孔祥偉先生將景觀設計的概念詮釋為:“景觀設計作為一種物質性和社會性的實踐,其責任在于為人類營造生活環境和文化語境并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與社會、人的生活的各個層面有著緊密的聯系[3]”。在此基礎之上,對工業革命進行反省后的現代景觀,與之前的景觀設計相比,其服務對象不僅是人本身,也包含人所在的整個生態系統,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促進社會公平、進步并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景觀設計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城市功能與城市概念不斷發展,其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景觀是人類實踐的載體,為人服務并滿足人的需求:一方面是滿足作為個體生物——人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滿足人的社會需要;景觀是人內在的生活體驗,把具體的人與具體的場所相互連接;現代景觀設計是不同社會在不同發展時期人的審美意識的主觀體現,是自然及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印記,是人類社會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這一過程中人的價值觀以及歷史在物質上的體現。因此我們可以得出,景觀設計的發展,是在由多種不同因素集合在一起的社會的發展背景之下不斷發展、演變的。
二、從景觀設計層面談社會發展的影響
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事物的變化和發展總是一分為二的,因此社會也給景觀設計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例如在一些主流思潮的影響下,景觀設計往往趨向于極端化,而或是在實際操作時,受多方面影響出現一些與原設計形式或原則相違背的方案。
曾經廣場盛行時,各地都出現了大面積的、裸露的空地,無論是用地緊張的大城市,而或是不適合建造廣場的農村,都為凸顯“闊氣”而建起大廣場、鋪設大綠地。這種情況導致了兩種后果:首先,這樣的設計不符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不能提供一個設計應提供的功能,裸露的空地、大面積的硬質鋪裝、整齊的草坪、圍起的水景,讓使用者無庇蔭休憩,無處親近自然,不僅忽視了設計要著重遵從的以人為本的原則,也忽視了自然本身的特性。其次,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類型繁榮多樣的發展中大國,各個民族、各個區域都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表達方式,然而隨著社會發展,主流下的景觀設計并沒有試圖去了解其所在區域的場所精神,忽視了與周圍環境或者城市地域文化的融合。
還有一些“面子工程”,例如金玉堆砌、華麗雕琢下的以展示為目的的環境的美化,為美化甚至是為臨時性活動而設立的空間,使景觀設計因社會發展的影響偏而離了初衷,成為了政治、經濟的附屬品。這種臨時性的、禮儀性的、以裝飾為目的的公共空間或是美化工程的設置,是無法滿足使用者日常和實際使用的需要的。
因此,景觀設計與社會發展兩者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同時,也存在相互制約的情況。
三、案例分析
(一)石景山中關村科技園綠地
中關村科技園綠地項目坐落于北京市石景山區雙園路南側,占地面積約38300平米。該塊綠地建于90年代初,現狀有郁閉度極高的植物群落。設計師意圖對現狀植被進行充分利用,創造一個形式優美、功能實用的開放的新技術產業園區環境景觀,并帶動周邊產業與生活的互動發展,同時提升城市以及區域形象。
(二)景觀設計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1.符合使用者實際需求
該設計針對上班族、附近居民等不同人群的需求,設立了一系列的開放空間,在園區中融入現代城市辦公、休閑的生活方式,不僅為周邊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員工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及休憩的場所,也為周圍市民創造了休閑活動的場所。
2.實用且美觀的材質選擇
設計師選用了黑色露骨料混凝土、非線性曲面石材和混凝土三種材料,以顏色為黑、白、灰的簡明的材質統一了色調,給人以統一的空間的視覺體驗,凸顯科技園區的現代感;不同顏色的地面鋪裝,極大程度上增強了視覺效果,使場地更富有趣味;采用現代化切割工藝的石材不僅在造型上流暢美觀,使得場地靈動而有張力,而且保證了使用者使用的舒適、安全。
3.人與自然緊密結合
設計師選用流動型的空間形態來統一整體空間,并試圖將各個元素一體化;利用現狀的種植形成空間開合,并在林下增加微地形,從而產生豎向上的變化;以一條在綠地里貫穿的景石序列來增添場地的整體感,石材延伸到綠地中成為植物造景的一部分;種植池、座椅、步道等功能在場地中交錯布置,石材界定出步行與綠化空間,中間由舒緩的地形過渡,削弱了人與自然的疏離感,呈現出行云流水的感覺。
四、結語
景觀設計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的發展受到意識形態、社會道德、經濟基礎、生活方式、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近百年來,人在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突飛猛進,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必須滿足社會功能,滿足人的需求,也要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因此,景觀是社會的縮影,與社會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如今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節能低碳等思想觀念,無不順應了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這些趨勢都是不同社會發展時期特征的體現。
同時,現代景觀的設計也必須與時俱進,真實反映時代的需求,真切滿足人的實際物質需求和心理精神需求,正確捕捉時代的信號,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慧寧,趙軍.城市景觀規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3.
[2]趙慧寧,趙軍.城市景觀規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3.
[3]孔祥偉.宣言與敘事——有關當代景觀設計學的思考[J].景觀設計,2007,(03):14-17.
作者單位:
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