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鷹 龍莎 鐘瑛
[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的擴招,高校貧困學生比例不斷增加,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工作呈現出諸如資助機制不健全、資助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現階段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工作仍存在許多問題,通過采取“四維一體”的貧困生創新資助模式,以及完善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加強資助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資助機制等方式,可以促進資助工作持久健康發展。
[關鍵詞] 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四維一體;資助模式
獨立學院是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其收費制度屬于按教育成本收取學費的范疇,學費往往是公立學校的三到四倍[1]。獨立學院的開辦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更多的學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高學費也使得學生承擔了更多的教育成本。獨立學院在開展貧困生工作時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一、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重申“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歷史使命,明確強調“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2]。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作為當前精準扶貧的重要方面,政府與教育部門出臺多項政策,不斷加大資助投入力度。但受到人口眾多、人均教育投入相對較少、城鄉貧富差距以及資助方式單一等因素的影響,獨立學院的貧困生資助仍難以滿足需求。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校位處中部省份江西,學生生源主要來自本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較多。2017年經學校認定的家庭困難學生達2540人,占在校學生總人數的31.68%,其中獲得國家助學金資助的學生1578人,占在校學生總人數的19.68%。雖然沒有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但資助工作仍面臨巨大的壓力。
(一)資金投入不足
充足的資金投入是貧困生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然而,資金投入較少、渠道單一使得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開展存在極大困難。一是缺少政府援助。雖然2007年,國家財政部、教育部將獨立學院的國家獎、助學金納入國家財政撥款范圍,但與高學費相比,獎、助學金資助金額偏低。在助學貸款方面,江西省獨立學院的貧困生目前辦理最多的是生源地助學貸款這種助學貸款方式,對多數學生而言僅能解決學費問題。二是缺乏多元化的資金渠道尤其是社會援助。獨立學院由于非普通公立學校的特殊性質,無論是從名聲還是校友資源上來說,對社會的吸引力較小,所能獲得的社會資助遠不如公立高校。筆者所在學校也曾設立過“王雪冬獎學金”“校友獎學金”,但終因資金問題停止設立。
(二)貧困生身份認定難
貧困生概念會隨著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而發生變化,基于貧困生庫的流動性,扶貧就有可能在精準度上出現“誤差”[3]。首先,貧困生認定存在主觀片面性。學生只需遞交生源地民政局、居委會等相關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即可申請貧困生,而學校很難一一核實,只能以學生描述的家庭情況和在校期間的消費情況為參考進行資格認定。此外,在評審過程中,雖然有班級評議、資助管理部門審核和學校審核等多個環節,但學生的個人人際關系對于班級的評議結果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影響。其次,貧困生認定缺乏量化的具體標準。“貧困生”的判斷標準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尚沒有明確的標準,主要依據學生自己反映、填報和學生家庭所在地或父母工作單位的經濟情況證明,貧困程度的真實性和透明度不夠[4]。貧困生所屬生源地各不相同,各地區的經濟情況和生活水平狀況相差很大,這給學校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
(三)貧困生心理幫扶力度小
近年來,對貧困生的大力資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部分貧困生家庭經濟壓力,但是資助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貧困生評定、發放等經濟層面,卻忽視了貧困生心理問題。貧困生多數來自教育資源落后的貧困地區,學習中會遇到較多問題,如英語水平差、普通話不標準、學習應用能力弱,給貧困生帶來自卑心理。因為經濟壓力導致的自我滿足感低、自我認同感低更容易使貧困生缺乏幸福感,在社交中很難獲得自信,無法快速融入集體生活中,嚴重者甚至影響他們與班級同學的正常相處。此外,視野狹小等原因也會讓他們錯失更多機會,甚至家庭原因他們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會產生更多顧慮,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群體,容易出現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僅在經濟上資助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要求。
(四)貧困生缺乏實踐技能
社會所需的一流人才不僅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和知識水平,還需要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環境適應力,以及創新能力。對貧困生而言,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往往因綜合能力不足而處于劣勢地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學生除課堂學習外,有機會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許多經濟條件較差地區的學生很難接受到素質教育,貧困生往往學習能力差,適應能力弱,缺乏有效競爭力。在提高貧困生實踐技能方面很多學校都設有勤工助學崗位,但崗位不足,工資偏少,以及缺乏系統的崗位技能培訓,很多貧困生在社交禮儀、計算機技能、公文寫作等實用的工作技能方面專業知識缺失。
二、“四維一體”創新資助模式構建策略
為解決當前面臨的資助難題,筆者在工作中,逐步構建起“四維一體”創新資助模式。“四維”指的是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資助政策宣傳、貧困生資格認定、精神扶困、貧困生技能強化四個方面,將四個關鍵融為一體,通過“物質資助”和“精神幫扶”的有效融合將濟困、扶志、強能三種資助模式進行系統整合,促進獨立學院資助工作穩步高效的發展。
(一)加強資助政策宣傳,創新宣傳渠道
資助政策的宣傳與扶貧資助精準實施緊密相關。在資助政策宣傳過程中,將宣傳工作做到新生入學前,在錄取新生時,將資助申請指南與錄取通知書一并寄發給學生,讓學生對高校資助政策有全面的認識,并能擁有充裕的時間辦理相關手續;學生入校后,通過在學校公示欄粘貼資助政策、開展“資助政策宣傳”主題班會、資助政策知識競賽等活動進行資助政策的大力宣傳。同時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創新高校資助宣傳的渠道,學院官網專門設立資助工作板塊,開設資助宣傳微信平臺,宣傳資助政策、公示資助工作情況,并對資助疑點進行解答;在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獲獎者評選出“大學生資助宣傳大使”,以學生“三下鄉”活動為契機,組織優秀學生下到基層開展資助政策宣講。
(二)規范貧困生資格認定,建立動態的貧困生庫
高校參與農村扶貧不僅是黨和政府的政策要求,也是高校教書育人的一種內在需要,更是高校彰顯行業優勢和體現高校社會價值的途徑之一。[5]實現高校精準資助的目標,前提是對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進行十分精準的認定,使相應的資助能夠真正起到對貧困學生的幫助和支持作用。[6]
首先,建立健全貧困生信息庫,夯實貧困生認定基礎。收集學生家庭情況和學生消費情況信息,學生家庭情況包括學生生源地、生源地人均收入、家庭年收入、家庭成員數、家庭成員身體狀況、家庭負債情況、意外情況等;學生消費情況包括在校消費情況、貸款情況、受助情況。以學生貧困證明為基礎,建立貧困生電子檔案,每年定期對學生的貧困申請、貧困證明等相關資料進行審核、更新與整理。其次,規范貧困生認證工作流程。除遞交貧困證明資料外,要求組織召開班級困難學生民主評議會,堅持“三公示”原則,即公示班級貧困生認定標準,公示評審情況,公示評審結果。輔導員定期與困難生談話,考察困難生是否按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管理規定履行權利和義務等程序,對貧困生的身份認證進行反饋,保障貧困生認證工作的公正性、客觀性。
(三)加強貧困生精神扶困,培養學生感恩品德
高校在資助工作的實施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經濟援助,更需要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將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相結合,注重“精神幫扶”和“感恩教育”,加強貧困生心理教育,建立完整的貧困生心理教育體系。定期開展貧困生心理教育主題班會,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反饋與教育,幫助貧困學生解決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讓貧困生能夠更積極地參與社交活動。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1+1+1”黨員幫扶活動,即一個學生黨支部、一名學生黨員定期或不定期與結對子的一名貧困學生談心,了解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動態,對其進行學習、生活、心理上的全方位幫扶。這不僅落實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利于構建新型和諧師生關系,鞏固和深化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在幫扶的過程中,對貧困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學業指導,使他們不斷樹立自信心。
隨著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大部分貧困生都能享受到相應的經濟資助,但同時在貧困生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貧困生回報母校志愿者活動”,組織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獲得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能夠培養學生“飲水思源”的感恩品德,讓學生正確樹立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和自立意識,學會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立德樹人。
(四) 強化貧困生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
傳統的資助模式能夠幫助貧困生解決或緩解經濟困難問題,起到明顯的濟困作用,但是作用的發揮僅在大學學習階段,貧困生就業時往往表現出溝通交往能力差、待人接物觀念差和挫折承受心理差等問題。因此,高校扶貧工作不能僅停留在物質幫扶階段,而應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以產生“1+1>2”的效果。在扶貧過程中,發揮勤工助學崗位的作用,充分利用日常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日常培訓主要由各部門在崗的高年級學生負責人圍繞著部門業務和實際工作出現的問題展開培訓;集中培訓由業務優秀的老師圍繞著辦公軟件的操作、常用公文寫作、大學生行為禮儀等內容展開。通過這類“增智”培訓和講座,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技能,把資助與育人相結合,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為今后的就業夯實基礎。對貧困學生而言,精神上的幫助更重要,物質資助和精神幫助相結合,可以避免有的人產生依賴的壞習慣,激勵學生通過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實現實質性脫貧,有信心和能力去創造財富,努力拔掉“窮根”[7]。
構建“四維一體”資助創新模式解決資助難題,從加強資助政策宣傳、規范貧困生資格認定、加強貧困生精神扶困教育、強化貧困生技能四個方面努力完善資助體系、創新資助方式、健全資助機制,同時,注重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加強心理扶貧教育。逐步完善貧困生資助工作,建立多元化資助體系,有利于促進資助工作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瑤,朱鑫鑫.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企業家天地月刊,2009,(4).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3]陳新,賴中平.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突出問題與對策探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4).
[4]朱永忠.高校弱勢群體與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7,(2).
[5]王寒松,王乘.依托高校優勢在雙聯行動中實施精準扶貧[EB/OL].[2015-10-29].htpp://www.fupin.gov.cn/topic/viewtopic-4668.html.
[6]羅麗琳.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精準資助模式構建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2).
[7]植子倫.精準扶貧對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的啟示[J].廣西教育,2016,(39).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