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華
[摘 要] 在日常的教學中發現,五年級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遠遠比不上低年段的教學效果。如此,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極其不利,也不利于教師個人專業素質的提升,會逐漸進入一個“學生差,教師累”的惡性循環。《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強調教師務必在教學開始前讀懂學生。通過分析教材,根據教材及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情況確立學情調研的策略,運用學情調研的結果展開教學,考查學情調研對課堂效率的影響程度,最終確立適合五年級數學學情的調研策略。
[關鍵詞] 五年級;數學;學情調研
一、運用學情調研的意義
1.學情調研擴大了數學課堂的探究性
許多教師認為“學情調研削減了數學課堂的探究性”,但并不是如此。因為,學生在課前,已對學習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課中探究就有話可說了。若不開展學情調研,新知只能留在課堂上進行探討,課程也只能依照教師自己的猜測和預測去開展。而能跟上老師的教學思維,活躍在課堂前端的往往是成績優異、勇于發言的學生,而那些成績平平,知識儲備也平平的學生也將平平淡淡地熬完這節數學課。
2.學情調研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學生群體中,存在著一種既奇怪又自然的現象:對成績好的學科倍感興趣,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科逐漸失去興趣,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數學課堂上。在數學課堂上,通過學情調研,學生或多或少了解到相關的知識,即使是一知半解,也能增添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3.學情調研能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
通過學情調研,有的問題學生自己已經弄懂了。有的問題盡管當時還沒弄懂,但是帶著問題去聽課能夠聽到“點子”上,聽課就會津津有味,進而提高了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展開學情調研的圍繞點
1.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
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是教師展開有效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備條件。只有了解清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才能針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進而知道學生缺什么,這節課應該教什么,而非單純地拿著教材和教參照本宣科。
例如,教授“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課前教師并沒有調研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長方體的特征,在課上想讓學生通過觀察長方體實物進而推導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沒料到課堂上學生無從下手,課堂教學無法推動,教師無奈之下只能暫停了學生的探討,帶領學生一同回顧長方體的特征。如此看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成為一節課能順利進行并達成教學目標的必備條件。
2.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
思維過程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等基本過程,它是一個復雜的、高級的認識過程,反映了事物的相互聯系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并且具有間接認識和概括認識的特性。而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針對同一道數學問題,每位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維過程。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才能把學生的思維路徑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路徑。這樣的課堂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思維路徑的基礎上,再進行修改、細化、完善,使之逐步形成一個正確且完善的知識體系。這樣的課堂是學生所喜歡的,因為這是在他們的想法、思維過程中“衍生”出來的課堂,是專屬于他們的課堂。
在 “實踐與綜合運用”之《打電話》中,教師把例題稍作簡單化,作為課前預測題,進而分析、了解學生的思維路徑。學生的思考路徑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學生停留在不同的階段,有文字敘述的,有圖示的,甚有的學生已有“符號意識”,采用了符號來表示,更有學生有“優化思想”,這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那么,通過以上的分析,教師已能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教師只需有“預謀”地按照一定的層次,創造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去呈現自己的思維路徑,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剩下的,便是精彩的課堂生成了。
3.把握學生的出錯點和難點
通過對學生的學情調研,把握學生對新知識的出錯點和難點是進行學情調研的一大目的。每節課的課程設計都有重難點,但卻會出現課程的重難點與學生的實際難點產生偏差的情況。而課堂是以尊重教材為前提的,以生為主的課堂,因此在教學時應把教材的難點和學生的實際難點結合,進而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授“解方程”時,學生從“用字母表示數”到“解方程”,會產生認知上的困難。如“x+3=9”,學生知道答案是6,也知道是用9減3得到6的,但卻不知道“為什么要減3”,也不知道“為什么能減3”,解決這些新的疑惑對學生而言是難點。為此,教師要把這些疑惑定為難點,把文章做足,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思考,理解形如a+x=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確的解法。因此,在教學中,切記要把學生學習的難點作為教學的重點來開展教學。
三、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學情調研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每節課的授課內容都做到心中有數,不但充分了解授課內容的本身,還要充分了解學情,以便進行恰到好處的教學。但是,并不是每節課都需要進行學情調研的,若教師過度依賴學情,不做學情調研就無法授課,那就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為有些教學內容,教師已心中有數,就沒有開展學情調研的必要性,且在現實教學中,也不可能每節課都進行學情調研。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小數乘小數》的前一節課,學生剛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和算法,這也是學生學習《小數乘小數》的基礎和前提。這兩節課是緊挨著的,對于上一節課學生把“小數乘整數”的知識掌握得如何,教師已然心中有數,再進行“小數乘小數”的教學時,則無須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開展學情調研,只需在新課前進行舊知的復習,進而引入新知即可。
再者,小學數學可以從知識結構來劃分,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針對不同模塊的內容,采取的學情調研策略也應當不一樣。如《復式條形統計圖》屬于“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它相對簡單,因此教師可以不通過課前預測題的形式來進行學情調研,而是采取訪談的形式,在“聊天”中了解、分析學生的學情。而“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三部分的內容都有一定的難度,可采取課前預測題的方式來開展學情調研,但所設計的內容卻不盡相同。如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教師設計的可以是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相對比,然后引導學生嘗試完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進而了解學生的學情。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中,教師設計課前預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回顧有關平行四邊形的相關基礎知識,為新課教學奠定基礎。而面對《打電話》這一教學內容,它屬于“實踐與綜合應用”范疇。這個領域的內容雖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貼近,但同時也是拓展度最大的一個模塊,對于學生而言是既熟悉、難度又大的內容。因此教師設計課前預測卷的內容是可以是把例題簡化,稍降點難度。又如,在教授《長方體表面積》一課前,教師布置學生回家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紙盒,并把它展開。而后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回收和分析,了解學生的學情。由此可見,針對不一樣的內容,采取的學情調研策略不一樣,目的也不盡相同。
面對復雜多變的學情,有時僅靠一些從問卷或測試卷中得到的數據已經不足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示了。這時,無妨進行多種學情調研方法的混合運用,互相補充,甚至在有需要時,可開展二次調研。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