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鷺波
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多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而我們往往習慣將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稱之為國學。國學凝聚著中華民族古圣先賢的智慧,是華夏民族的根,炎黃子孫的血脈。其實,國學有真假之分,真國學能弘揚民族正氣,假國學則披著傳統的外衣,偏離了教育的軌跡。在此,以福建省廈門松柏中學為例,就真國學校園創建之路進行探索。
一、假國學誤導年輕人
傅佩榮說:“國學是安身立命之本。”確切地說,真國學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假國學貽害無窮。據報道,遼寧撫順某“女德班”教育女子對待婚姻要實行“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的新“三從四德”,“點外賣、不刷碗就是喪失婦道”。近年來,諸如國學營、國學書院等遍地開花,實際上很多是把某些封建糟粕重新包裝,披上“美德”的袍子,偏離了“國學”的軌道。
《文心雕龍·宗經篇》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國學中的經典是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文化沃土。但特別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國學都是“文化沃土”。傳承國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與時俱進地將國學精華與現代社會鏈接,運用國學中的智慧來指導現代人的生活,要警惕國學中封建糟粕的泛濫。比如,有些人將禪院宣揚的一種修行——隨緣發展成了一種頹廢文化,把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了“佛系青年”。
黨的十九大宣傳片《中華之魂》中說:“一場逐夢的奔跑,一跑就是五千年。輝煌璀璨,風雨坎坷,精神之火從未熄滅。古老而年輕的中華文化,始終是我們最深厚的自信。”古老而年輕的中華文化,使中國人懂得了如何樹立民族自信。《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依筆者看,推行“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國寶”才是真國學,而“口言善,身行惡的國妖”則是假國學,需摒棄。
二、創建真國學校園的重要性
增強民族自信要從校園里的學生抓起,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達到增強學生民族自信的目標,學校應開展真國學教育。因為真國學凝聚著中華民族古圣先賢的智慧,延續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它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能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在道德觀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與治國方略上引領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國學才具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恢弘氣概。
錢穆曾推薦過七本國學經典書,即《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以及朱子的《近思錄》和王陽明的《傳習錄》。筆者認為,后五部較深奧,不適合中學生閱讀。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嘆所評定的“六才子書”,則講出了人生的六重境界。一是讀《西廂記》,做深情人的“市井”境界;二是讀《水滸傳》,做仗義人的“江湖”境界;三是讀《杜工部集》,有悲天憫人的“家國”境界;四是讀《史記》,參透命運的“古今”境界;五是讀《離騷》,做崇高人的“天下”境界;六是讀《莊子》,做逍遙人的“天地”境界。但這六重境界,對于中學生來說,顯得曲高和寡。
筆者認為,在中學階段,應開展以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真國學。中學階段,正是學生確定人生目標和遠大理想的黃金時代,應給學生正確的引導,使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儒家的入世思想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力追求的拼搏精神,正好給予中學生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儒家傳統文化有助于中學生在倫理道德、人生智慧、文化基礎等方面的發展。千百年來,儒家傳統文化涵養了中華民族溫潤的文化底蘊,培養了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鍛造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這種能讓青少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國學方為真國學。因此,在校園中開展真國學教育,應以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四書為核心,并以之為載體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創建真國學校園的途徑
教育部出臺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可見,在校園中創建真國學學習體系,是時代的呼喚。
1.開發國學校本教材和國學校本課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有三十多篇,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學校應適當開發國學校本教材和國學校本課程,讓學生學好國學。
(1)開發國學校本教材,對學生進行積極向上的家國情懷教育
福建省廈門松柏中學在2006年就開設了真國學課程,編寫了真國學教材。學校組織語文組教師編寫了一套以儒家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真國學系列校本教材,即《中國孝文化》《中國士文化》《中國禮文化》《中國義文化》《中國廉文化》《中國友文化》《中國仁文化》等。如把《論語》中論“孝”的部分,加上“古代二十四孝”和現代感人的“盡孝”故事編成《中國孝文化》;把《論語》中論“士”、論“君子”、論“君子與小人”等內容編成《中國士文化》……學校把儒家積極的入世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編成倡導“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的系列國學教材,對學生進行積極向上的家國情懷教育。
(2)開設國學校本課程,讓學生明辨是非,提高其品質
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國學課,由語文或歷史教師授課,要求教師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修養的教育。學生們對國學課充滿興趣,常常就《論語》中的某些觀點進行熱烈討論,經常以古代派和現代派展開辯論。如古代派認為,孔子的觀點是正確的,應該傳承;現代派認為,孔子的有些觀點已經過時了,應該擯棄。同時,在初一年級開設國學繪本課程,組織美術教師選取有代表性的100句國學名言,以國畫、版畫、裝飾畫、卡通畫等繪畫形式,結合書法注釋形成具有國學特色的繪本課程,將優秀的民族文化轉化為繪本的形式,將傳統文化經典教育融入美術教學中。通過有聲有色的教學,學生不僅學到了真國學,也學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
(3)開展國學主題班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思想境界
學校德育處組織教師編寫了《國學與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系列化要點手冊》,指導班主任每月開展國學系列化主題班會。如初一和高一年級側重“禮文化”“友文化”和“孝文化”教育,初二和高二年級側重“仁文化”“信文化”和“廉文化”教育,初三和高三年級側重“士文化”“義文化”教育等。這一系列的國學教育活動,逐步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境界。實踐證明,經過真國學的熏陶,學生明辨是非、溫文爾雅的品質得到了提高。
2.通過國學教育氛圍的營造和環境的熏陶,讓學生愛上國學
筆者曾做過中學生學國學興趣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國學底子非常薄弱,對國學的學習不是很感興趣。鑒于此,學校應給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提高他們學習國學的興趣。
(1)舉辦兩岸國學研討活動,營造國學教育氛圍
2013年,廈門松柏中學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臺灣高中語文國學教材研究”立項。學校以該課題的研究為契機,大力營造國學教育氛圍。除了開發國學校本教材、開設國學校本課程和國學系列主題班會外,還積極開展兩岸國學交流活動。如學校聯合北京新學校研究院和中華書局分別舉辦了海峽兩岸經典教育研討會,邀請了臺灣學者來校進行兩岸國學教學交流。研討交流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營造了良好的國學教育氛圍。
(2)建設國學特色校園,注重環境的熏陶
廈門松柏中學的校園建設圍繞國學思想展開,如初中部在學校的后花園建造了“孝園”,高中部在操場周邊設立了“諸子百家”和“仁義禮智信”宣傳欄;還在教室走廊的墻壁上張貼奮發向上的儒家名言,在校園里的石桌、石凳、石椅上鐫刻國學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分別在初中、高中各設立了一間書法室,不僅培養了師生的書法興趣,還把師生的書法、字畫做成牌匾懸掛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以此來激勵師生。學生在充滿國學文化氛圍的校園中快樂成長,慢慢地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3)舉辦各種國學活動,結合實際生活加以運用
廈門松柏中學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學傳統文化的精髓相結合,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并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中心,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國學主題活動。比如,舉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國學經典誦讀展演活動、“敬田得谷尊老得福”重陽節孝親活動、“十八而志責任擔當”的成人禮、“學禮儀知規范”的志愿者活動等。只有以真國學教育學生,讓學生獲得真實的傳統文化體驗,并把學到的真國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讓傳統文化精髓真正融入學生的心靈。
總之,真國學不僅豐富了師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也讓學校的課程更有特色,校園更加溫馨和諧。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