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捷
近年來,隨著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社會、學校、家長及學生都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筆者從事政治教學二十多年來,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探索和思考,發現在教學中只要方法得當,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高效課堂的設計與實施
1.教師備課要重視問題設計
備課時,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問題的設計,應根據課標的要求預設問題,并且所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可探究性,要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和培養學生進一步發現、提出和探究新問題的能力。如果問題的設置能與生活緊密聯系,就會逐漸培養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生活的習慣,進而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問題的設計不僅要承上啟下、緊扣主題,還要關聯愛心、品德、法治和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內容。
高效課堂的達成,離不開課前問題的設計,但課堂中的探究同樣很重要。問題要引發學生的探究,就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反復設計和論證,對有可能出現的答案或生成性問題有所預見并有應對策略。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沿著問題循序漸進、層層深入,探索其真諦。比如,在講授經濟學中的貨幣時,教師可圍繞“今后怎樣賺錢謀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探究;在講授哲學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時,可圍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提出問題,讓學生對兵馬和糧草孰重孰輕展開討論。
2.在問題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高效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要組織學生根據所設計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如組織學生對“怎樣賺錢謀生”“兵馬和糧草孰重孰輕”進行辯論,努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要主動參與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發現他們的觀點中是否存在矛盾之處,引導學生對彼此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與評價,進而發現新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討論、求證、再思考、再討論,從而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剛開始,學生提出的觀點比較直接,不夠深入,這時要充分利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觀點的碰撞進行爭論或探討,把問題引向縱深處。教師要抓住矛盾的觀點和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與探討。這不僅是對教材的學習和對問題的思考,更是尋找理論與問題間關系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發現真理、認識真理、理解真理,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協作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下來,教師要組織學生閱讀,讓學生通過查閱書籍或相關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或結論,并就此再次展開探究、爭論與辯駁。這時,教師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參與討論,且要站在相對“弱勢”的一方,給他們以鼓勵和支持。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批判和評論的能力,更能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素質的加強,有利于實現高效課堂。因為學生的爭論、批評和辯駁,是他們真正充分認識和理解教材觀點的重要步驟。如通過對前文兩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從貨幣到商品再到怎樣賺到更多的貨幣,層層深入,從感性到理性,去發現、認識和理解經濟學的規律;通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引出對兵馬和糧草孰重孰輕的討論,讓學生認識到何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主次矛盾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關系原理。
3.通過總結幫助學生運用理論知識
在教師的主導、引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之后,教材的理論觀點已經基本清楚了,這時教師需對知識進行簡明扼要的總結,也可讓學生進行總結,并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解答,以此鞏固所學知識。
有些學生對課程中的相關問題或干脆對本學科不感興趣,教師就要特別關心、關注,了解他們的想法,引領他們進步,逐漸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
二、對高效課堂的理解與認識
1.將課前預習融入問題設計
從高效課堂的設計與實施來看,應將課前預習融入問題設計中,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預習、探討、學習與分享。實際上,能在課前預習的學生并不多,能按課程安排和要求進行預習并完成學案的學生更是少數。大部分學生都沒那么主動,也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們需要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和各種課外活動。而且書本并非學生要學習的全部內容,他們還要培養課程學習以外的綜合能力。高效課堂教學法正是基于這些主客觀因素而提出的,它力圖符合教育教學規律,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因此,所謂預學、固學、探究案和拓展案等,皆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發展方向以及興趣愛好來決定用或不用、用多還是用少的問題。教師要做的就是備課時設計好可探究的課題,做好對課堂教學的主持與把控,引導學生做出符合社會發展的科學選擇,并認真對待自己的選擇,把選擇與行動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觀念和態度。
學生是否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發展的選擇,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學生是否能認真對待自己的選擇。在教學時,筆者曾告訴學生:你們做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選擇都是正確的,但要知道怎樣對待自己的選擇。筆者認為,高效課堂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態度。
2.高效課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高效課堂就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在不過多地花費師生時間、空間、體力和腦力的基礎上來獲得更多知識,并為學生的多元發展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教學質量的提升保駕護航,為學生的學提供幫助。這需要教師運用理論知識、技能,再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知識,并能創新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三、教學實踐的檢驗效果
課堂教學的效果是以學生滿意不滿意、有沒有收獲,教師在教學中有沒有創新和改進,有沒有獲得愉悅感、成就感為判斷依據的。實踐表明,高效課堂教學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而且,課堂教學也是一門實實在在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高效課堂教學的成功在于發揮了教育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遵循了課堂教學的規律。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發揮教育的功能,才能從根本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