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夢瑾
摘 要 通過分析白巖松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兩段現場報道,研究白巖松在現場報道中獨特的思路和方式,探究盡可能完美呈現現場報道的原因,對于學習現場報道的主持人提供一些思路和學習方式。
關鍵詞 現場報道;主持人;青島峰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1-0024-02
1 白巖松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兩段現場報道分析
1.1 解讀“上”“合”
提前準備好的“上合”的模型,把上海合作組織的簡稱“上合”分開來解讀,每個字都賦予了新的不同層次的含義與寓意。
“上”不再只是上海,更有上規模——上合組織由6個成員國變成了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6個對話伙伴國;而且在世界人口和世界經濟貢獻率上來看,上合組織占有率非常大,尤其是中國的貢獻率是十分龐大的。還有上層次,上合峰會已經有18年了,18歲也就意味著成人禮,意味著更成熟,體現在各個成員國之間的交往中——2013年至2017年,中國從上合組織成員國進口的貨物總量超過了3 000億。不光在物質層面交流更緊密,今年是第一次開始了媒體峰會。最后落到了上善若水,“水”代表了上合組織的特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利而不害。道出了上合組織結伴而不結盟。
“合”代表了上合組織的另外一個特點“一人一口”,這一個層面同樣涉及到精神合物質層面的雙重意義。“合”精神層面的意義:不是誰的獨角戲或者是一言堂,而是人人都可以說話,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平等協商,尊重多樣的文明。物質層面的含義,每一位成員國從具體可見的數據中,都能表示從中獲益良多。特別用習近平主席的話“獲得感”來對應這個“一人一口”。
“上合”合在一起,這個“上合”的模型恰好就對應了上合組織發展為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樣板意義的組織,上合的合作方式是最好的一種關系。
其實,白巖松老師這段現場報道的形式是我們平時十分普遍的,拆字解讀的方式也是經常采用的方法,但是白老師所呈現出來的現場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卻不是形式主義。善用事實數據說話,具有強悍的說服力。每個字單獨的含義都涉及到了物質和精神,而且與我國傳統的文化也有對應,當然最重要的實時跟隨把握領導人最新的講話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1.2 “三力”解讀上合青島峰會大范圍會談
首先提到“更大的影響力”,從大范圍會談的“大”說起,大范圍對應著大的影響力,這次的大范圍會談的舉行地是“泰山廳”,談到泰山自然而然的談到的十八盤,又恰恰對應著上合組織這次峰會參加的18個國家。而且習近平主席提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中國人想到泰山就能聯想到的詩句,恰好對應著上合組織大的格局,在更高的平臺上看待世界的格局。就如巴基斯坦和印度現在是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參與到上合組織,在這個平臺上有助于這兩個國家的和解合作。
然后談到“更強的凝聚力”,“安全,經濟,人文交流”所提倡的這三點原則就體現著更強的凝聚力。沒有上合組織國家有關安全的新聞,從側邊來看就是安全,這和建立上合組織的初心是一致的。習近平主席所提倡的多邊貿易,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經濟交往,2018年10月份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就完美地印證了這一點。俄羅斯世界杯中國經濟的參與度和人文交流的密度,對應著經濟和人文交流這兩層含義。
白巖松這次解讀大范圍會談,運用了他常用的“關鍵詞”的手法,將現場龐雜的信息變得具有邏輯性,讓人一聽就懂,耳目一新,形式不怕老套,內容創新更重要。談及內容所運用的實例所占整體篇幅不長,卻恰到好處。語言犀利大膽,一針見血。
2 苛求“術”,盡失其“道”
2.1 何為“術”
現場報道的術,也是現場報道的形式和方式。學習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更容易在“術”上難為自己,更容易在形式上花大功夫做大文章。當然,我的意圖也不是“唯內容論”這么極端。語音發聲,氣息運用,可以保證語言表達更加圓潤動聽,聲聲入耳;服飾妝容,大體大方,滿足受眾對于主持人熒幕形象的需求,能夠看得入目。所要提倡的是形神兼備,內外兼顧,所謂“形”和“外”就是剛提及的兩點還包括肢體語言等副語言,這些很重要,但不是最核心。
2.2 何為“道”
談到“道”,大多數人首先能想到的一定是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主持人現場報道中的“道”亦是如此,這個“道”也就是核心——主持人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上面提到的“術”更偏重語言表達能力,現場報道的關鍵是否胸有丘壑。邏輯思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這是長期人文的積淀。正如播音創作基礎中“廣義備稿”的要求,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萬個朋友。讀萬卷書,將優秀的語言精華融入自己的血液,提高自己的語言審美能力;行萬里路,多走出去看看,開拓視野,不局限自身,才有大格局;交一萬個朋友,曾有詩云“人情練達即文章”,日常與人的溝通交流是否順達,情商講的大抵如此。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人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能夠成為探索的原動力。學會用懷疑的光去看待相關事物,通過各種方法驗證相關事物的真實性。把事物的來龍去脈搞清楚,這應該成為現場報道主持人的習慣。
3 欲“速”則不達
3.1 不做無用功
現場報道,現場是第一位的,但是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足不出戶,不到現場就能預料到現場所發生的事情,這可不是什么黑科技什么高端技術。這就是現場報道的準備工作的方向發生了錯誤。如果不把自己所在說的詞原原本本的寫出來,再去背誦,內心就缺乏安全感,這種“寫詞”的方法論,必然會讓我們在現場報道的時候陷入被動。因為我們必然會陷入到背詞的怪圈中去,不會關照現場到底是怎樣的,這樣的現場報道沒有任何現場的意義,背詞的主持人在這樣的時刻說話的工具,而且極容易出現錯誤。
前期的準備工作是一定要做做的,當然也不能沒有方向,所要報道的事件的歷史,所在地,涉及的人物等,這些背景是提前了然于胸的,有了這些做基礎,現場報道時內心還會有底氣,不慌不忙,從容淡定。現場的細節有心才會看到,主持人記者要有一雙能夠發現不一樣的眼睛,要多發現之后做減法,最后呈現的效果才能更精煉。
還有一個誤區不得不提,現場報道不等同于做評論,觀點雖然要有,但不是通篇都是,好的現場報道就像一片構思精巧的記敘文,而不是議論文,用簡潔的語言在短短幾分鐘之內,讓沒有到現場的觀眾更加直觀的了解現場的情況,明白重點,撥開云霧見月明。
3.2 遇事要興奮
現場報道基本上都是直播的形式,往往直播的時候也是心理負擔最重的時候。為什么呢?因為沒有重來的機會,而且通常會在開始之前給自己巨大的壓力,不許出錯。其實“出錯”真的就是衡量一個主持人水平能力的最重要的標準嗎,不盡然。這樣的心理暗示多了,呈現的時候一定不是很順暢的。直白點說,這些都是脫離現場報道的本質的問題,這些都是細枝末節的欲望,雜念太多無法專一的做好一件事。
主持人首先要定位準確,主持人是連接現場和觀眾的橋梁,起到的是中介的作用,主持人不是明星,不用刻意去關注自身的形象,要多關注要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
4 結論
白巖松老師的現場報道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企及的,不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實踐達不到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掌握現場報道的核心基本功才是王道。第一,能迅速發現并摘取有效的新聞信息;第二,擁有強大的語言構畫和表達能力,不是語句越長越復雜就好,這樣恰恰是沒有能力的表現;第三,超強的心理能力是關鍵,要冷靜客觀,但是并不是冷冰冰沒有溫度,越感性才能越理性。不能每每做現場報道的時候就下意識的告訴自己這是難題,要對待任何一次現場報道的新聞事件要興奮,要享受過程,從不明白到領悟,通過自己的話語讓更多人了解,這就是現場報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覃霞.電視新聞播音員主持人在突發性事件現場報道中的應對策略[J].科技傳播,2014(7):4,10.
[2]王斌.突發性事件現場報道中電視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應對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6,2(23):155-156.
[3]羅卓寧.試論主持人在現場報道中語言的控制和應變能力[J].電視指南,2017(7).
[4]周凌.現場報道中記者主持人出鏡之我見[J].運城學院學報,2003,21(1):85-86.
[5]李凌.出鏡節目主持人現場報道語言表達能力探析[J].新聞傳播,20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