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庭利
摘 要 在“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號的應用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新載體、新渠道,更對高校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微信公眾號在開展學生黨建工作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并著重討論了提升工作科學化和實效性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 微信公眾號;學生黨建工作;學生黨員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1-0127-02
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信息化發展突飛猛進,互聯網技術在大學生成了一種教育的新模式,為學生了提供了更好、更生動、更形象的學習載體。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72億,其中,在校大學生就占了一成多[1]。面對如此龐大的使用群體,運用網絡載體進行教育教學成為高校教育的一個必然趨勢。
由此,許多高校為了創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也逐步開始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開展學生黨建工作。在“互聯網+”時代下,微信公眾號的應用,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開創了新局面,對推進“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黨支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把握時機,乘勢而上,積極探究學生黨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質量與水平。
1 微信公眾號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面臨的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的教育體制在發生不斷地變革,學生黨建工作的形式也隨之有了巨大的變化,微信公眾號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在提升實效性的同時,也使黨建工作的開展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1.1 學生學習意識不強,政治理論學習敏感性不夠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學生習慣于信息快餐的生活,對娛樂消遣的內容感興趣,而政治理論知識學習耐心不夠,興趣不高。另外,部分學生受家長或畢業時就能解決就業問題等因素影響,選擇了較好就業的熱門專業,入校后,逐漸發現自己所期望的專業內容和實際狀況差距較大,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意識淡化,政治敏感性也隨之逐漸降低。
1.2 微信公眾號內容創新性不強
據有關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微信公眾號已超過1 000萬個,其中活躍賬號350萬個[2]。為了更好的開展學生黨建工作,許多高校開始創新宣傳方式,紛紛加入到校—院—學生支部三級“學生黨建內容傳播圈”的建設隊伍中[3]。盡管,目前各高校創建的微信公眾號數量眾多,但黨建工作宣傳發布的內容大體相似,創新性不強,同質化嚴重,直接影響了微信公眾號的關注度與瀏覽量,弱化了微信公眾號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實效性的發揮。
1.3 學生黨員思維活躍,容易受到互聯網信息多元化影響
現階段學生黨員年齡主要集中在“95后”,學生黨員思維活躍,有著崇高的理想信仰,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在的學生生活方式普遍比較“宅”,更愿意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網絡世界,在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同時,其三觀也容易被外來思想、文化、信息腐化,甚至產生較大的沖擊,造成思想混亂,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意識弱化。如何堅定學生黨員的政治立場,提高素質,這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戰。
1.4 缺乏專業運行團隊,難以發揮預期效果
盡管各地高校積極響應“互聯網+”政策號召,大力推進學生黨建工作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數量眾多,但學生黨建工作微信公眾號運行者大多為輔導員,其往往不具備專業背景,再加之精力有限,運行力度不夠,缺乏專業技術支持,學生黨建工作在微信公眾號的應用呈現出經驗不足,實踐不強的現象,難以達到平臺設立之初的預期目標。
2 微信公眾號在學生黨支部黨建工作中的創新途徑
目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微信公眾號傾向于政治理論的照本宣科,對學生黨員這個受眾群體的針對性不強,創新性不夠,且需要主動關注,因此,高校黨建工作微信公眾號推文閱讀量不高。針對于微信公眾號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開展,需要進一步探索新途徑,創新內容編輯策略。
2.1 明確受眾,找準定位
微信公眾號推文選題領域主要聚焦在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社會實踐、社會生活等各方面[4],而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微信公眾號,是黨引導高校學生進行科學思考和理想反思的橋梁與紐帶[5]。因此,在建立高校學生黨建微信公眾號開展高校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態下,應強化“微信公眾號+學生黨建”新模式,深入學生,了解學生,貼近學生生活,掌握學生現階段的時代特點和思想狀態,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黨建工作的實效性,保障學生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2.2 創新平臺功能形式與推送內容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微信公眾號其受眾主要是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渴望獨立,接收新事物和適應能力強,追求夢想的愿望尤為強烈。利用微信公眾號開展學生黨建工作過程中,應注重形式的創新和內容的選取,融合理論實踐,發揮更大作用。
第一,優化模塊設計,完善功能。高校黨建工作應加強監督和引導,營造健康的黨建網絡大環境,主動探索高校黨建工作規律,理性設計“互聯網+黨建”工作模式[6]。隨著大數據的發展與應用,依托微信公眾號建立高校“學生黨員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實現學生黨員流動情況統計、黨費收繳、黨組織關系的網上轉接、組織生活和自主學習監督等,以便于黨組織通過微信工作平臺掌握學生黨員的動態,促進黨員隊伍建設。同時,要科學地進行模塊設計,整合內容,設置“菜單”,優化思想營養搭配,“專題學習”“黨校工作”“黨員服務”“書記信箱”等專欄,明確不同的學習目標和服務功能,定期推送黨建消息,打通黨內外交流渠道,增加黨建工作的透明度,搭建起多向溝通的橋梁,引導學生黨員隨時隨地在線學習,凝聚思想共識,實現學生黨建工作的基本需求。第二,利用網絡紅色資源,加強思想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作為高校,肩負著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職責與使命。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微信公眾號是借助于新型社交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媒介,傳播正能量。除了挖掘經典紅色資源,以老一輩革命家的先進事跡,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先輩精神外,更應與時俱進,積極借助網絡上《榜樣》《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和《厲害了,我的國》等紅色節目、文化,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學生黨員的民族認同感,提升他們思想道德素質,激發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文化自信與價值自信融入大學生的血脈,助力他們的成長[7]。
2.3 注重可讀性、互動性,創建家校聯系窗口,促進黨員發揮示范作用
微信發布的消息與報紙報道的新聞不同,前者的可讀性、互動性更強。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種與傳統家校溝通方式互補的新媒體,它的建立和廣泛使用,為家校及時有效溝通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作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媒介、新載體,微信公眾號應結合社會熱點,校園話題,多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圖文并述等表現形式,第一時間向廣大師生、家長發布包含優秀學生黨員的典型事跡、主題教育活動等內容的黨建消息。黨建微信公眾平臺可設立家校聯系窗口,搭建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一方面,家長可及時了解學院黨建工作的開展情況,反饋意見,另一方面,學校層面應安排專人負責回應家長互動需求,吸取建議,改進方法。通過學校近端的教育管理,學生家長的遠端監督激勵,雙管齊下,黨建工作微信平臺的教育功能得以拓寬,使得學生黨員在廣大學生中的示范作用影響擴大,積極促進了高校黨建教育的順利發展。
2.4 注重運行團隊業務能力的提升
微信公眾號運行者一是應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強思想理論學習,夯實政治理論知識基礎,及時推送黨和國家最新理論成果。二是,要與時俱進,積極參加微信公眾號運行的專業技術培訓,增加搜尋大量可用素材的手段,強化內容整合能力,豐富公眾號中思想理論表現的形式。三是,將其對高校大學生現實學習、生活和將來工作的具體意義進行聯系,避免為單純講理論而羅列理論,打造精品原創品牌,進一步吸引高校大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動力。
3 結論
在“互聯網+”時代下,微信公眾號的應用給學生黨建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時代特點,以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宗旨,與時俱進,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開創微信公眾號開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2018年中國微信登陸人數、微信公眾號數量及微信小程序數量統計.
[3]梁鈺棟.微信公眾號關于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內容的編輯策略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7(18):41-42.
[4]楊默.高校微信公眾號的編輯運營策略[J].新聞世界,2017(5):39-41.
[5]盧遙.構建“互聯網+黨建”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新模式[J].大學教育,2017(2):177-178.
[6]楚亞萍.“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29).
[7]劉陽.新型社交媒體與講好中國故事——以高校學生工作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