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峰 劉波 任珂 王海波
摘 要 中國氣象局一直以來都把氣象科普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在積極推進,提出了氣象科普工作要實現業務化,并與氣象觀測、預報預測和服務等同部署、同考核的理念。文章通過分析氣象科普工作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并結合氣象部門的工作特點,提出氣象科普工作業務化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氣象科普;常態化;長效化;業務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1-0179-03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越來越強,科普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1]。”相比于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2]。”這次的提法不僅有長期的目標要求,也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明確、更具體、更實際的任務要求,這是一次對科普工作從“軟任務”到“硬措施和軟任務”相結合的轉變,對未來科普工作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引領意義和現實作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3]”,是首次將科學普及放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來強調。劉云山在2017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中指出“扎實推進科普工作常態化長效化,更好服務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新文化建設規劃》[4]明確提出:“在科普工作方式上,由政府主導抓重大科普示范活動向政府引導、全社會參與的常態化、經常性科普轉變。”
新時代黨和國家對科普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落實習總書記及黨中央對科普工作的部署是需要科普人認真思考的問題。例如,如何落實科普工作的常態化、長效化,如何保持科普工作的經常性等。為此,我們結合氣象科普工作的特點提出了氣象科普業務化發展的理念,并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1 氣象科普常態化、長效化發展的更高級形式必然是氣象科普業務化發展
氣象科普工作涉及到氣象工作的各個方面,在考慮氣象工作和科普工作特點的基礎上,同時結合中國科協提出的科普工作要常態化、長效化的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中國氣象局在2013年發布的《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16)》[5]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氣象科普業務化的概念。推進科普資源共享共用,提升氣象科普業務化水平;建設氣象科普業務服務系統……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科普業務化建設[5]。《中國氣象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普工作的意見》中將基本實現氣象科普業務化作為發展目標之一,提出“實現氣象科普融入氣象業務服務之中,形成科學有效的氣象科普業務流程[6]”。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氣象災害具有多發重發頻發的特點。氣象科普除了有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規定動作”外,還應在防災減災救災、應對氣候變化、引導公眾趨利避害、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自選動作”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推進氣象科普業務化發展,結合每次重大天氣過程或氣象災害,和天氣預報、氣象服務燈同步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常態化、長效化氣象科普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迫切需求。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氣象科普工作業務化既是外力推動的必然結果,更是氣象工作本身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結果。
2 氣象科普業務化的初步探索
在氣象事業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科普工作,推動氣象科技創新與氣象科學普及有機結合,推進氣象科普工作成為公共氣象服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 構建合理高效的氣象科普業務格局和專職人員崗位設置
中國氣象局有關職能部門(辦公室、減災司、科技司等)負責氣象科普業務總體管理與考核工作;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作為國家級業務單位,組織各省級氣象部門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科普業務服務;省級氣象部門負責對國家級科普業務系統進行本地化,統籌和指導本省的氣象科普業務工作。
依據氣象科普業務的需求并結合氣象業務人員崗位設置的規定,氣象科普業務崗分為國家級和省級兩套崗位設置。國家級業務崗位設置為領班、主班和副班等相關崗位。省級須保證有專職人員完成業務值班工作,也可參照國家級執行。省級以下由各省級單位根據需要來進行安排。
建立相應的業務規范和標準,由中國氣象局有關職能部門負責,每年定期開展相關考核。據此對科普業務工作質量及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規范科普業務,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考核適用于國家級和省級氣象科普業務崗位。
2.2 建成開放共享普惠的全國氣象宣傳科普資源共享與傳播系統
為夯實氣象科普業務工作的堅實基礎,為氣象科普業務化工作提供“抓手”和平臺支撐,自201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委托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組織開發“全國氣象宣傳科普資源共享與傳播系統”(以下簡稱“業務系統”),利用該系統為基層氣象科普部門提供豐富的科普資源支持,實現氣象科普資源的互通有無,避免重復開發和浪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氣象科普工作效率,并以系統為紐帶,帶動全國氣象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同時,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科普業務化工作,全方位帶動氣象科普工作轉型升級。
2.2.1 業務化目標
1)建立全國氣象宣傳科普業務體系。系統實行國家級和省級兩級建設,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四級應用,并逐步建立氣象科普業務流程、科普產品標準及科普資源共享管理辦法等業務規章。
2)充分發揮氣象宣傳科普效益。將氣象宣傳科普業務與氣象服務業務緊密結合,為氣象服務提供良好輿論氛圍和科普產品支撐。
3)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支穩定的宣傳科普業務專職隊伍。
2.2.2 業務系統架構和功能
整個系統由輿情收集分析、資源采集、產品加工、資源庫管理和產品發布5部分組成。各個系統邏輯上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功能上完整的業務流程。模塊之間又相對獨立,便于今后與其它業務系統對接。
2.2.3 業務產品
系統業務產品主要包括應急氣象宣傳科普產品、專題性氣象宣傳科普產品和常態化氣象宣傳科普產品三類。
1)需求分析。根據輿情監測信息、天氣會商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提出宣傳科普的服務需求。
2)業務會商。根據服務需求和重點,有針對性的與重點省份、其他業務單位就服務產品策劃和制作等進行會商,明確分工和任務。
3)選題策劃。結合氣象科普需求分析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題策劃,確定要制作產品的主要內容和形式以及組織相應的宣傳科普活動。
4)產品制作。根據選題,收集相關文字、圖片、數據等素材,利用系統相應的加工子系統進行產品的加工制作。加工完成的作品經過審核后,根據需要進入發布系統,或存檔至產品庫,也可以直接進行本地下載。
5)產品發布。根據產品的形式和內容特點,結合實際需求將產品推送給相關單位,或發送至網站、微博、微信等相應的平臺。
3 氣象科普業務化取得的初步成效
全國氣象宣傳科普資源共享與傳播系統已在全國所有省級氣象局落地應用。宣傳科普中心依托業務系統,結合氣象服務熱點和服務需求,及時制作并推出了大量的氣象科普圖文產品及H5產品。其中結合江蘇鹽城龍卷風事件制作的圖文作品閱讀量超過1 500萬,2016年世界氣象日H5科普產品《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閱讀量首次實現10萬+,結合“東方之星”沉船事件、“九寨溝”地震等重大事件開發的圖解產品得到各大媒體的廣泛轉載,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此外,業務系統為省級試點應用單位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支持,在氣象科普服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安徽省利用系統的資源庫及加工、發布功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氣象科普網及相關新媒體的內容和形式,并制作了系列氣象災害專題,將系統中的產品有效地融入,使專題內容更為充實;河北、福建、四川等氣象部門依托業務系統資源,在重大天氣過程中及時通過系統將科普文章、圖解等推送到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有效提升了氣象科普服務的針對性和影響力。
4 對氣象科普業務化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氣象科普業務化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和成效,但要形成真正的業務化,即與氣象部門其它業務,如綜合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等,達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還需要從管理、人才、科技、經費等多方面加強。
4.1 加強對氣象科普業務化工作的科學規范化管理
完善科普工作的有關體制機制;制定和完善氣象科普業務發展規劃、計劃;加強氣象科普業務規定、技術規范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建立專家團隊,對氣象科普相關業務的發展、管理以及科研開發提供咨詢與指導。
4.2 加強氣象科普業務化人才隊伍建設
進一步完善國家、省、市、縣級氣象科普業務崗位設置,穩步增加氣象科普業務人才隊伍數量。探索氣象科普專業碩士培養模式,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氣象科普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建立完善氣象科普業務優秀人才考評、激勵、晉升機制。
4.3 多渠道爭取氣象科普業務經費的穩步增長
積極爭取多渠道的公共財政投入,保障氣象科普業務經費投入的穩定;針對氣象科普業務中存在的關鍵科技問題,多渠道爭取項目支持;加強開放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促進氣象科普業務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4 加強高科技手段在氣象科普領域的應用
加強高新技術在氣象科普中的研發應用;加強科研與氣象科普業務的合作,推進氣象科研資源向氣象科普資源的轉化;將科普產品研發、設計、推廣納入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新華通訊社,2017-10-18.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新華通訊社,2012-11-8.
[3]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J].科協論壇,2016(6):42-48.
[4]“十三五”國家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規劃.
[5]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16).
[6]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普工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