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摘 要 自從我國順利迎來信息化時代過后,互聯網等全新媒體開始貫穿至高校學生群體的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環境之中,同時更對他們的人生、價值、世界觀念等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在此類背景下,筆者將針對“互聯網+”的概念和特征、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困境,以及日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合理化創新發展策略等內容,進行井然有序的歸納論證,希望能夠為日后高校學生群體綜合素質完善,以及理想化發展前景開拓等,奠定基礎。
關鍵詞 “互聯網+” 高校思政教育 挑戰困境 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37
Abstract Since China's successful commemo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media such as the Internet has begun to penetrate into the daily life, study, and 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lives, values, and world concepts. In this context, the author will focus 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 the predica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In order to summarize and demonstrate in an orderly manner, we hope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alize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 "Internet +";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llenge the dilemma; innovation strategies
0 前言
一直以來,許多高校思政教師習慣于沿用傳統的機械式灌輸方式,整個過程極為枯燥乏味,不足以吸引學生個體的注意力,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引發他們強烈的厭學情緒。基于此,作為一名優質性的高校思政教師,理當選擇靈活適應“互聯網+”時代背景,基于各類網絡技術功能優勢來傳授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引起其心靈的觸動反應。至于“互聯網+”背景究竟給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怎樣的挑戰,日后又該怎樣予以合理化應對,相關處理要點將會在后續加以延展。
1 “互聯網+”的概念與特征
“互聯網+”屬于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呈現出的全新業態,其主張實時性實踐檢驗各類互聯網思維,持續到創建出完善化的網絡技術平臺過后,全面推動社會經濟形態演變進程、賦予社會經濟實體更強的生命活力。在該類背景下,需要我們憑借日漸高端化的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平臺,加快與傳統行業的交融進程,并開發出愈加新穎的發展生態。這樣一來,才能夠在各種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互聯網的優化和集成功用,令最新網絡創新成果交替貫穿至社會經濟等不同領域過后,強化社會整體性的創新和生產能力,進而真正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與落實工具的全新經濟發展形態。而“互聯網+”背景的相關特征則表現為: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關注人性、開放生態、銜接一切等,只有在這一系列特征交織化作用下,有關以往限制創新的因素將會被消除掉,在加快孤島式創新活動彼此間的銜接速率之后,形成基于人性控制的市場驅動程序,使得所有努力奮斗于不同崗位條件下的人都能夠順利實現自身的價值。
2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對的一系列挑戰困境
2.1 教育主體性出現弱化現象
許多教師習慣于沿用傳統的教學指導方式,即主張和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其間包括所有教學內容都是由教師一人規劃確認的,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動接收知識點并接受教師價值理念熏陶感染,兩者主客體關系十分顯著。盡管說這部分教學模式呈現出一系列缺陷,且經受教育界深刻的質疑,不過教師的權威地位始終沒有任何撼動跡象,涉及思政教育引導功能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相比之下,自從我國順利步入“互聯網+”過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和平臺功能愈加多元化,其間完全可以憑借微信、微博、QQ等程序進行網絡化指導教學,其間由于學生的主體性得以深度彰顯,學習自主性意識得到全方位調動,使得這類群體直接轉化成為整個思政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與成員,特別是在師生彼此間知識、信息交互式傳播現象愈來愈頻繁過后,在某類層面上令受教育者直接發揮出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長期延續下去,涉及高校思政教師的權威地位等將遭受更為深刻的挑戰。
2.2 涉及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開始遭受激烈沖擊
為了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人才,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改革發展進程,我國高校在組織思政教育工作期間,始終將重心放在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傳播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處于互聯網背景之下,尤其是經過微博、微信等平臺接連樹立之后,包括高校學生在內的一系列社會群體已經不再屬于單純的信息接收成員,相對地擁有更多技術條件和能力進行各類信息制造、傳播。也就是說,一旦說不同階段出現任何社會問題,高校學生等不同社會成員都能夠及時通過網絡發布個人觀點,同時針對政府當下做出的決策予以評價,如若過程中遭受西方外來思想過度約束,將會衍生出許多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方向相背離的思想行為習慣、政治理念,無形中擾亂社會整體監督管理的秩序。須知高校學生始終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培養確立的關鍵階段,經常會被西方一些新奇的思想所吸引,進而引發個人思想認知的偏差狀況。
這些現象深刻驗證,處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較多且深刻的挑戰危機,需要在日后適當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想方設法引導個體培養中國社會主義標準化的價值理念與意識形態。
3 “互聯網+”時代環境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合理化創新策略
3.1 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廣合理的價值理念,創造理想的思政教育環境
須知現代我國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指標,便是選擇在不同類型價值理念和文化要素的激烈碰撞環境下,竭盡全力維持自身意識的形態性,之后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引導作用,輔助學生個體建立起不會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產生沖突的價值觀念。不過深處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尤其是一些綜合素養未能達標的大學生,經常會被虛擬性網絡中一系列不當的思想、言論所吸引,進一步產生不當的價值理念和行為習慣,不利于開拓愈加理想化的職業和人生發展前景。所以說,作為合格的高校思政教師,需要實時使用互聯網+技術平臺革新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并在其中積極引導最新的社會輿論,持續到令大學生真正形成標準化的價值理念之后,規避日后教學期間出現多種價值理念沖突和延誤課程講解進度等消極現象。
除此之外,為了確保在日常組織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全力規避一系列負面影響現象,教師還需憑借互聯網+技術平臺來組織內涵頗深的專題活動、話題欄目,確保形成和諧愉悅的思政課堂氛圍過后,令學生主觀能動性全面激發并受到正確性地引導。長此以往,在高校思政教師和所有學生的合力作用之下,開創出愈加良好的網絡內外思政教育工作環境。
3.2 進行“互聯網+”技術功能深層次延伸,維持高校思政課堂的充分性
雖然說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充分處理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各類問題,不過卻始終無法完全替代教師的地位,不管這類技術如何成熟完善,其主要作用還是輔助教師實時性革新教學內容、指導形式,樹立起科學人性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進一步大幅度提升整個思政教育課程的實效性。選擇在該類指標引導作用下加大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力度,會令以往高校學生由被動聽講的境遇轉化為和教師實時性互動交流。所以說,新時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求教師時刻秉承以課程為主體、互聯網為用的規范原則,即做到基于互聯網+技術平臺完成思政教育課堂適當程度的延展任務。如基于不同學生個性特征和政治基礎素養等,創建健全性的“互聯網+”教學引導體系、開發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令學生充分利用課內外時間來學習了解批量化的精品課程、專業教學案例,獲得再生性的學習資源,保證不會和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和實踐要求產生任何沖突狀況;還有就是定期組織有關儀式典禮、文化藝術交流等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并做好視頻的錄制工作,之后令學生透過在線觀看這些網絡視頻和相關文化產品之后,時刻檢驗自我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提升,形成社會所需的標準化思想政治理念。
3.3 合理控制互聯網+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比重,凸顯教師的主導性作用
結合“互聯網+技術”組織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對于廣大高校思政教師來講屬于一類全新的挑戰。這就要求其在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平臺功能的基礎上,發揮好自身必要的榜樣示范作用,令大學生愿意主動接受思政教學和一系列正向輿論的引導,隨后切實令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政教育體系中彰顯出必要的主導地位。歸結來講,雖然互聯網技術平臺能夠針對高校思政教育活動提供一系列便利快捷的支持條件,但是授人以漁的職責歸根結底還是落在教師身上,教師應該在發揮好個人主導作用的同時,改變以往單純傳授知識點的行為習慣,進一步使用互聯網技術向學生傳遞最新且合理的價值觀念。長此以往,令高校學生形成健康科學的網絡思想,懂得在不同階段反省自我,盡快做出適當的價值選擇,而并會像以往般盲目地追逐西方思想,亦或是在復雜的網絡環境內部隨波逐流。
4 結語
綜上所述,處于現代網絡環境之下,涉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時刻面臨極為深刻的挑戰。特別是在各類大學生主體意識激活之后,使得以往教師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權威地位持續遭受削弱,許多學生表示對既有的思政課程內容和當前社會推廣的價值理念存在質疑,無形之中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難度倍增。須知“互聯網+”背景下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十分多元,為了令學生時刻反省自我、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補充,進而不斷謀求長遠化的進步空間,教師需愈加謹慎地使用互聯網+技術平臺,適當發揮個人的主導作用,確保開發出愈加科學人性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之后,帶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向思.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學理論,2015.26(24):103-106.
[2] 龍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如何有效傳播正能量[J].紅旗文稿,2015.32(17):182-190.
[3] 王艷秋.“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筑[J].長春大學學報,2016.19(12):75-89.
[4] 李金平.“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有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學刊,2016.22(13):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