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鑫 錢福鴻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了體能“課課練”在中職學校的研究現狀與缺失原因,并對在中職學校如何實施體能“課課練”有針對性地提出實施策略。
關鍵詞 中職 身體素質 課課練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91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data metho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lack of physical fitness "class trai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n how to implement physical fitness "class trai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hysical fitness; class training
1 體能“課課練”的由來
20世紀80年代原教育部體衛藝司副司長曲宗湖教授從“體質教育”思想角度首倡體育“課課練”,并得到一線體育教師的推崇,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體育學界內部教育觀點出現了爭執,“體質教育”思想處于劣勢而被冷落,因而“課課練”淡出體育課堂。近些年來,由于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滑問題嚴峻,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擔憂,因而體育學界內部又重新呼喚“課課練”回歸體育課堂。邵韋德認為體育“課課練”包括兩類,第一類是常規性“課課練”,即為掌握所學運動技能而反復進行的身體練習,第二類是補償性“課課練”,即補償體育課運動負荷不足、運動專項素質不足以及彌補身體素質不足而進行的相關身體鍛煉。[1]毛振明進一步認為當前所談的體育“課課練”并不是指為了鞏固與提高所學運動技戰術而進行的身體練習,而應該指的是為增強學生體能而進行的身體鍛煉,即體能“課課練”。[2]
2 中職體能“課課練”的研究現狀
通過查閱文獻在中國知網以“課課練”為主題進行檢索,出現相關文獻370篇,時間跨度從1979年3月至2018年3月,有關體育“課課練的研究文獻一共有313篇,其中2011年是分水嶺,2011年以前研究文獻較少只有44篇,平均每年研究篇幅1.5篇, 2011年之后相關研究呈爆發式涌現出來,2011(23篇)、2012(31篇)、2013(34篇)、2014(38篇)、2015(46篇)、2016(51篇)、2017(44篇)、2018(3篇),總計270篇,這其中剔除知網上重復文章以及以“課課練”為主題的相關征稿啟示及選題指南后,研究對象或作者單位為中小學的文章一共有254篇,而研究對象為中職學校的僅有2017年謝菁的1篇,[3]縱觀近40年的體育“課課練”研究文獻,也僅有2004年曾祥政與2010年韓志帥的2篇文章談到技工類學校要結合專業特點開展體育“課課練”教學,[4-5]其它研究未有發現。2011年至2018年這七年對于中小學來說是“課課練”創新研究與推廣的黃金時間,但是對于中職學校來說這7年確是研究的空白期,這巨大的反差反映出中職學校體育嚴重的滯后性。
3 中職體能“課課練”的缺失原因
3.1 體育學術界對中職學校體育的忽視
體育學術界一直堅持課題研究引領體育課堂教學改革。國家級課題中首都體育學院李京誠教授于2011、2016年先后主持了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衛生分會“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創新研究》與“十三五”教育科研重點專項課題《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持續與拓展研究——從“課課練”到“天天練”》,此外2013年毛振明教授主編的《體育趣味課課練1260例》是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的重要科研成果。省級課題有2011年高勝光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中學體育教學中“課課練”創新實踐研究》,陳發棟主持浙江省教科規劃2017年度體衛藝專項研究課題《身體素質課課練——再提升高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策略研究》等。仔細分析這些國家級、省級課題,可以看到體育“課課練”國家級課題的研究團隊是“高校知名學者+中小學一線體育教師”,省級課題的研究團隊基本都是中小學一線體育教師,中職教師的身影幾乎寥寥無幾,既未有資格參與又如何談研究與推廣。
3.2 中職學校體育與普通中學學校體育之間缺乏交流
中職與普通中學不屬于同一個教育體系,兩者交集很少,以江蘇為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教學大賽,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官方比賽中普通中小學體育教師有基本功大賽,中職學校體育教師有信息化教學大賽,江蘇省13個地級市及下轄的縣、區教育局都十分重視這兩類官方賽事,定期組織比賽,層層選拔,但是由于學校性質不一樣,普高體育教師與職業學校體育教師缺乏同臺競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機會;(2)體育教研活動,職教體系組織的體育教研活動與普通高中及中小學體育教研活動相比敝帚自珍,組織活動次數偏少、教研質量偏低,不能汲取新的教育理念,傳達當前的研究動態,不利于中職體育教師的成長;三、學生運動競賽,一般各市舉辦各類學生運動會,基本都是普高與普高比,職教與職教比,有的地區還歧視職教,球類比賽僅普高中小學參與,中職不允許參加,這樣的行為嚴重挫傷了中職體育教師的積極性。
3.3 中職年輕體育教師不懂體能“課課練”
中職學校教齡偏長的體育教師一般對“課課練”的理解就是“素質練習”,當前,在老教師的課堂中依然經常會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的體能進行拉伸,例如每學期的開學第一節室外體育課一般在隊列隊形練習等基本教學內容完畢后都會安排相應的素質練習來鍛煉學生的速度耐力、下肢力量等身體素質,盡管“素質練習”的內容與形式比較枯燥和單調,但是憑借老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與過硬的基本功往往能夠順利組織學生有序進行練習。但是對于年輕的中職教師來說,他們對于體能“課課練”產生的背景及如何科學、系統地運用研究甚少,因而在實踐教學中往往缺乏體能“課課練”環節。
4 中職體育教學實施體能“課課練”的策略
4.1 “課課練”與發展職業身體素質相結合
中職體育教學要重視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中職體育教師要了解本校開設的所有專業的特點,了解各種工種的生產勞動性質和狀況,能夠學會運用運動解剖、運動生理及體育保健等知識科學地分析該專業,剖析該專業所需何種特殊身體素質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的“課課練”內容來發展職業身體素質,例如導游專業未來經常要跋山涉水需要有較強的有氧耐力儲備,課課練可選擇定時跑、折返跑、跳繩、有氧健身操等內容;酒店管理專業與航空服務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一般從事服務性工作,需要有健美的形體、良好的氣質以及優雅的氣質,“課課練”可安排健美訓練、健美操、舞蹈與韻律操等內容。
4.2 “課課練”內容的安排要重視專業性別差異
中職學校有很多專業男女生性別比例不均衡,例如汽修、數控專業男生居多,學前教育專業清一色女生,還有的系部相近專業男女生分布也截然不同,例如烹飪系部的中餐烹飪專業男生居多,女生較少,但是西餐西點方向卻是女生居多,男生偏少。中職體育教師正常都是跨系部跨專業授課,在選擇“課課練”內容時如果忽視專業性別差異,依葫蘆畫瓢,全盤照搬的話勢必會激起學生對體育“課課練”的反感,從而對體育運動產生厭倦心理。因此,體育課“課課練”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專業特點、考慮班級男女生的性別分布,一般原則是男生班級“課課練”的運動強度要高于女生班級,側重于發展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而女生班級的“課課練”內容要側重于發展平衡、靈敏、柔韌、耐力等身體素質,男女生相比,女生的“課課練”形式應更加趣味化。
4.3 “課課練”可同發展運動技能有效整合
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需要加強體能鍛煉,運動技能的掌握也離不開相應身體素質的輔助配合,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兩者的共性,完全可以將體能“課課練”與運動技能學習有效地整合起來,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來發展身體素質,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例如籃球三步上籃技術對下肢彈跳力量有較高的要求,體能“課課練”可安排男生雙手抱球蛙跳、女生單足跳等形式形式來增強下肢力量,羽毛球正手擊打高遠球技術可安排俯臥撐、立臥撐鍛煉、平板支撐等形式發展上肢手臂手腕力量。
4.4 體能“課課練”游戲化
體能“課課練”的過去是“素質練習”,如今再次回歸的“課課練”不能再走老路重復過去枯燥無味的體能訓練,應有所創新,鍛煉形式要更加趣味性與多變性。游戲是學生體育課中十分喜愛的環節,如果將體能“課課練”鍛煉形式融入到體育游戲中來,針對速度、力量、靈敏、耐力、平衡、柔韌等身體素質以及不同專業所需要的特殊職業身體素質,創新設計出合理、有效的體育游戲。
4.5 將“課課練”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
很多體育老師安排體能“課課練”的內容時太隨意化,全憑心情好壞,完全是想一出是一出。合理的“課課練”應該在教案中有所體現,并不一定每一節課都需要“課課練”,但是“課課練”的設計必須要結合教材性質及專業特點,在制定單元教學計劃時根據新授課、復習課以及新授與復習結合等課型的不同,合理安排內容,使“課課練”起到與主教材是一種“貼、補、配”的關系,另外“課課練”應該要納入體育課學期考核評價體系中,考核的內容可以與所教授的專業結合,選擇幾種有利于發展專業職業身體素質的“課課練”練習形式,教師制定達標、良好及優秀的及格線,通過考核制度使學生重視體能“課課練”。
5 結語
中職學生體質健康下降是既定的事實,體能“課課練”在中小學的成功,值得借鑒,中職體育教師應積極主動的向中小學取經將“課課練”的相關研究成果引進來,消化吸收,并結合中職學校的特點,創新“課課練”形式,激發中職學生主動參與鍛煉的興趣,同時要有針對性地設計“課課練”內容來增強學生體質,發展中職生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邵偉德,魏斌,李啟迪.論體育課兩種不同含義的“課課練”[J].體育教學,2015(11):7-9.
[2] 毛振明,何可欣,李婧祎.再論“課課煉”和《體育趣味課課練1260例》[J].體育教學,2015(11):4-6.
[3] 謝菁.體育課“課課練”中力量練習動作變式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4):175,162.
[4] 曾祥政.結合工種特點搞好技校體育教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64):32-33.
[5] 韓志帥.技校體育課如何增強學生核心競爭力[J].就業與創業,2010(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