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11月9日文章,原題:有關中國強制技術轉讓的迷思 盡管西方觀察人士批評美國對華粗暴祭起關稅“鈍器”,但不少人仍認為中國在進行不公平貿易。這種說法成立嗎?對中國的主要抱怨之一是“強制技術轉讓”:要求尋求進入中國市場的外企與中國本土合作伙伴分享知識產權。“強制”意味著一定程度的脅迫。然而,美歐企業不一定非要對華投資。明知會被要求分享技術卻仍選擇這么做,是因為他們認為能從中獲利。
技術轉讓有助于外企確保與中企達成更有利的交易。作為交換,中國伙伴和地方政府會提供廉價土地、基礎設施、稅收減免或優惠貸款等。簡言之,任何外國直接投資項目都已包含技術轉讓的價值——有關技術的許可證或特許授權費都已隱含在投資協議中。
此外,西方企業為轉讓技術付出的代價被嚴重夸大,而該政策給中國帶來的好處被大大高估。
以前,西方企業樂意轉讓技術,因為覺得中國競爭者無論怎樣都無法掌握。如今,中國技術實力突飛猛進。無論從占GDP比重還是絕對值看,中國研發投入都已超過歐洲和許多其他經合組織成員,中國正培養比美歐加起來還多的理工科人才,中國的本土研發實力已取得顯著進步——正是這種進步促使西方企業大聲抱怨被“強制”技術轉讓。但此類看法已然難以站住腳。
實際上,其他方式的技術轉讓變得越來越普遍:中國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如火箭般躥升,如今每年近300億美元。顯然,隨著中國向外國技術支付的費用僅次于美國,大量且占比越來越高的技術共享并非強制轉讓。
對華盛頓來說,這些都不重要。他們真正擔心的是中國超越美國,并在許多至關重要的產業“鎖定”技術領導地位。然而,強迫中國放棄技術轉讓要求并不會改變這種趨勢。▲
(作者丹尼爾·格羅斯,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