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通杰
摘 要:隨著國家對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視,體育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升學率也隨之提升。在競爭激烈的高考中,如何更好地發展體育特長生呢?通過闡述高中體育特長生的發展,為高中學校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學校;體育特長生;發展;體育術科
自貴州省施行全省體育術科統一考試以來,我省為全國體育高校輸送了很多的體育人才,在高科技的今天,體育高考如何才能在高考中立足,高中學校如何利用體育特長生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如何促進體育特長生的發展?本文章將從高中體育生的發展進行闡述,希望可以為高中學校發展體育特長生提供參考。
一、近十年貴州省體育高考的分數情況
從報考的人數來看,2008年貴州省體育高考報考人數是9197人,到2017年人數漲到了17433人,幾乎翻了一番。
從體育術科分的分數線來看,2008至2017年體育專業分數線分別是102分、104分、86分、95分、100分、102分、103分、104分、101分、95分,平均分99.2分左右。
從文化分來看,2008年至2017年體兼文分數線分別是359分、359分、364分、370分、375分、366分400分、392分、385分、395分。2008年至2017年體兼理分數線分別是318分、282分、301分、274分、284分、283分、294分、302分302分、313分。與文史類、理工類的文化分平均相差分別是84.8分、95.8分,因此體育特長生在文化分方面是比較占優勢的。
二、體育特長生的選拔與引導
高中學校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對體育特長生進行選拔和引導。
1.從教學課堂中發現學生的身體素質。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有一雙慧眼,在體育課堂上挖掘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下課后與學生進行溝通引導,介紹體育特長生的高考情況與分數情況,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鼓勵學生參加體育訓練,從而為體育特長生的選拔提供優良的基礎。
2.從學校的田徑運動會與中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發現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學校每年都會如期開展田徑運動會和中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期間體育教師注意收集學生的比賽成績和測試成績。利用課余時間找到各項前六名的學生,向這些學生介紹體育高考的基本情況,從而引導這些學生參加體育訓練。通過后期的科學訓練,這些學生將成為高中學校體育特長生的中流砥柱和排頭兵。
3.做好宣傳。體育教師在體育室內課中,充分介紹近幾年貴州省體育高考的情況,結合學校的訓練管理,給學生宣傳體育高考的分數優勢,讓學生熟知體育訓練和體育特長生的發展方向,通過教師引導,讓體育特長生帶動非體育特長生積極加入體育訓練中。
三、科學的訓練
1.制訂詳細的訓練計劃,按時間跨度的大小,分為多年訓練計劃、年度訓練計劃、大周期訓練計劃、周訓練計劃及課訓練計劃。體育教師按照課訓練計劃對體育特長生進行訓練,通過訓練記錄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包括學生的運動能力和生理負荷,并通過合理的訓練內容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成績。
2.嚴格的訓練管理。制訂每周的訓練天數與訓練時間,根據周訓練計劃做好每天的訓練安排。制定嚴格的教師管理制度和體育特長生管理制度,做好體育教師和體育特長生的訓練考勤,有事情不能訓練的教師或學生必須事先請假,無故不得隨意請假。訓練時強調學生訓練的紀律性,確保學生順利完成當天的課訓練計劃。
3.學生的心理輔導。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困惑,比如說成績不見提高,或者訓練中受傷,怕影響訓練等等的一些心理因素,這時體育教師就要站出來,對學生進行關心,與學生溝通近期的訓練情況,鼓勵學生,培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
四、體育術科考試
貴州省體育術科考試實行全省統考,根據近十年的觀察與整理,貴州省體育術科考試的考點設在貴州師范大學,考試時間大多數集中在每年的三、四月份。這樣一來,貴州省各地區體育考生都要遠離家鄉,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貴州師范大學參加考試。對于一些沒有到過大城市的學生而言,本次考試既擔心又害怕,因此體育教師的現場指導是非常重要的。體育教師先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從學生的適應考場到現場感受,從學生的飲食到作息,從學生的熱身到考試,都離不開體育教師的現場指導。每考完一科,體育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考試情況進行總結,做好下一科的準備工作,同時鼓勵學生要有自信、有頑強拼搏的意志和堅持到底的決心。
五、強抓學生的文化成績,迎接高考
體育術科考試結束后,學生基本上已經知道自己的體育術科成績,接下來就要搶抓時間,強抓文化成績。在最后的兩個多月中,老師要告訴學生不要貪玩,把心收到學習上來,引導學生認真看書、認真聽講、認真答題,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準備高考上。這時體育教師要定期觀察學生的文化成績,定期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鼓勵學生迎接高考。
六、填報志愿
填報志愿對體育特長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目前貴州省體育特長生填報志愿采用平行志愿原則。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體育專業考試成績、文化成績、綜合成績,參考貴州省高考體育專業考試分數段統計表,結合學生的個人意愿,輔助學生做好志愿填報。
參考文獻:
[1]田麥久.論運動訓練計劃[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9.
[2]陳永范.初中課余體育訓練淺析[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0(4).
[3]孫悅芳.淺談高中課余體育訓練[J].文理導航(中旬),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