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瑋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宗旨的教學理念成為廣大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的主流。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的積極與廣泛參與為有效策略,教師在課前依據教學目標預設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合作與探究,保證學生收到最理想的學習效果。由此可見,教師必須科學把握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才能確保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對高中語文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預設;生成
在沿用多年的高中語文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具有較強的單一性、單向性、封閉性,教師過分重視教學設計的“預設性”,在課堂教學之前就已經按照教學目標與教學大綱設定好了教學內容,制定好了教學的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需要按照預設步驟按部就班進行就可以了。殊不知,教師在提前設定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獨立性和思想性,忽視了學生的“生成性”,一旦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突然生成一些開放性的思維或意見,整個課堂進程就會受到影響,就會使課堂教學不能依照教師的預設開展,出現“跑偏”現象,教師便會想方設法把學生引導回原有的教學思路,避免教學進度不能按照計劃完成。這種重視預設、忽視生成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思維發揮產生了極大的束縛。因此,積極改進教學模式,創新采用有效方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成為廣大教師的一致最求。
一、科學把握預設與生成之間的辯證關系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預設就是指教師在課前進行的教學設計,就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前設定好的教學活動與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對教學目標的科學設定,對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對學生學習基礎的充分把握,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對正常的教學進程有影響的多種問題。有了充分的預設,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夠真正開展。
生成是教師的預設活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產生的結果以及產生的問題,具有較強的動態性,能夠讓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生成,是新課程標準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師提前的教學活動是可以設計的,但是學生的思維卻是不會也不可能進行預設的,所以在此過程中學生所有的所得,產生的所有問題,思維上所有的火花,都成為課堂教學的生成。
對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來說,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既有對立性,又有統一性。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提前精心的教學活動設計,課堂教學就不可能扎實開展,教學過程也不會具有較強的思維性、條理性,具體活動的可操作性不強,學生缺乏必要的引導,隨意發散,只會讓課堂教學呈現一種散漫的狀態,學生不能真正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養,這會嚴重制約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效果的提升。如果過分重視教師的預設,沒有了學生足夠的生成,就成了教師的“一言堂”,課堂教學缺乏生動性,缺乏足夠的生機與活力,高中生得不到足夠的生成效果,只會讓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慢慢抹殺,嚴重制約高中生的發展。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高度重視預設與生成的共同發展、共同進步,不斷探究教學內容,深度挖掘教育因素,在準確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保證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足夠的生成;教師還需要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立體發展目標有機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構建以生為本的高中語文課堂,促使學生個性、全面的發展。
二、把握好高中語文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的策略
(一)精心預設才能得到理想的生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理念逐漸影響了廣大的高中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重視高中生主觀能動性的激起與發揮,更加重視高中生的創新發展與個性發揮,鼓勵高中生能夠在教師精心預設的各種活動環節中有足夠的收獲,得到有效的生成,這就要求教師的預設必須足夠精心、科學、合理,切合高中生的學習實際。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對語文學科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有一個明確的感知,對高中生思維的靈活性與發散性有一個精準的把握,對課堂教學過程中高中生可能會提出的疑問、發表的見解、錯誤的觀念等進行充分的考慮與預設,并通過合理的、有效的指導策略對高中生進行啟發和引導,確保高中生能夠形成理想的生成。例如,在蘇教版語文《祝福》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指導高中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充分的閱讀與感知之后,學生對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有了明確的了解,同時也對祥林嫂的真正死因產生了疑問,并在課堂上提出了問題:“老師,殺死祥林嫂的到底是誰呢?”說明高中生已經在學習的過程中生成了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見解,教師于是便隨機應變,將原本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進行了調整,引導學生展開了討論,對祥林嫂的死因進行總結歸納。經過了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的意見逐漸歸向了兩種,第一種觀點是魯鎮上以魯四老爺等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以及他們尊崇的封建禮教殺死了祥林嫂,第二種觀點是文章中出現的所有人都是殺人兇手。這種生成性結果非常良好,說明高中生經過合作、探究、交流之后能夠形成自己的意見,這種效果也正是教師所期望達到的。于是教師沿著學生的生成繼續進行引導,讓高中生充分認識到生成的兩種死因,實質上是統一的,是表象與實質之間的關系。祥林嫂死去的根本原因,就是那種吃人的、充滿罪惡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婦女地位低下,“三綱五常”的封建思想對勞動人民的浸透早已經把所有的人塑造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絲毫沒有了自我的獨立見解,并且所有人又都成為封建禮教的捍衛者,用封建的婦女貞潔思想,用封建的迷信思想生生奪取了祥林嫂的性命。有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精心預設,高中生的活動有了明確的指向,才保證了高中生的生成,才促使高中生的學習理念有了更好的發展。
(二)預設應當給學生留足空間
素質教育理念影響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加重視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高中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重視學生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提升。假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問題的預設以精細化、細節化為宗旨,必將把高中生獨立思想的發展機會完全消除,導致高中生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機遇,這樣的預設是精心的,但是生成就成為一種不可能。
高中語文是一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人文性、發展性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預設的空間性,給高中生留足生成的機遇,給學生創設足夠的生成激發因素,保證高中生在學習中的有效生成。例如,在蘇教版《老王》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指導學生進行了閱讀活動,保證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之后對學生進行了引導:“同學們,從文章當中,你們能夠感知到作者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嗎?”學生經過思考之后,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善良、忠厚、熱心、誠實、關愛他人等等。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既然作者是善良的人,那為什么結尾之處作者卻說自己‘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還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并沒有做錯什么,為什么會心里不安,感到很愧疚呢?你們能通過探究,看看作者的‘愧怍究竟從何而來嗎?”這樣的一個預設活動,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和發展空間,學生紛紛開展了合作探究交流活動,從文中總結到了作者“常坐老王的三輪”來照顧他的生意,還主動和他說話,知道老王有夜盲癥,給他大瓶的魚肝油,主動給老王車錢、冰錢等等,可以說是對老王足夠關心了。而老王主動給作者家中送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還要減半收費用,送作者丈夫到醫院不要錢,甚至在臨死的前一天還要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雞蛋和香油送來給作者,足見對作者的信任。和老王相比,作者確實是夠幸運了,但是卻沒有更多地去關愛老王這個“不幸者”,讓作者感到慚愧,甚至他的死作者都是十多天之后才得知的,這更加讓作者寢食難安。所以,想要讓自己的內心安寧,就需要多多地去關愛社會上那些不幸的人,給他們足夠的人文關懷。整個過程中教師給學生留足了發揮的空間和活動的時間,才讓學生形成了正確的關愛不幸者的觀念,保證生成的切實有效。
(三)預設能夠激發學生生成的多樣化
素質教育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格外重視,因此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進行預設時還需要注重對學生生成的多樣性的激發,保證學生能夠獲得創新意識的有效培養。例如,在蘇教版《師說》教學中,有幾名學生在朗讀課文之后就開始小聲議論,教師經過了解發現他們在對老師的重要性進行探討,有的說韓愈的“古之學者必有師”是錯誤的,因為歷史上有些名家就沒有老師。所以韓愈的話太過于武斷了。有的說如果沒有了老師的指導,就會遇到更多的學習困惑和疑難,不利于個人的正常發展。于是教師預設了一個“《師說》辯論”的小活動,讓學生對以上的觀點進行辯論和探究,最終讓學生的觀點得到了辯證的統一,實現了學生有效的生成。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預設,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條件,也是教學活動得以進行的內在要求;生成是教學活動的最終結果,是學生能力的提升,是教師教學的目標。預設應當切合生成的實際,應當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應當保證生成從預設中來,又能夠超越預設,給學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繁榮發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思衡.高中語文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2(2):51-54.
[2]鄭清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誤區及對策探討[J].學周刊,2014(33):170-171.
[3]寇曉艷.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動態平衡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4]王忠蘭.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5]羅雪蓮.相得益彰出精彩:關于高中語文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探討[J].讀與寫(教師教育),2008(5).
[6]程坤.新課程改革前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關系研究[D].延邊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