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偉
摘 要: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時代性。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如何提高信息能力、提升信息素養,從而成為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以一節課堂實例分析,嘗試論證性解讀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信息素養
蒸汽機的誕生造就了產業工人,而產業工人改變了世界。如今,信息時代帶來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同樣深刻影響著人類世界不斷前行。信息時代的信息技術課程必然與之相應地進行變革,構建起具有思想性、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和關聯性的新時代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兵,更需學習并融入新課標的新理念中。本文以一節《分支結構》課堂實例嘗試解讀新課程標準。
一、教材輔助教學,只有有效解讀才能找準教學方向
“分支結構”來自信息技術選修教材《算法與程序設計》P2.3的內容,學習選擇結構并能編寫簡單程序,解決實際問題——關于火箭發射的時間選擇問題。如果照本宣科,因循守舊,著眼于程序設計本身,忽視分支結構思想的深刻認識及其社會意義,就失去了高中信息素養所要求的文化性內涵,也脫離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學科核心素養的范疇。
二、教學源于教材,只有高于教材的設計才能更出彩
“學習,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習,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甚至創造。”新課標主張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與學關系,不是教師壓迫下學生被動地學,而是教師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因此,在教學中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重構教學組織形式,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思維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獲取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升信息素養的終極效果。以下為《分支結構》設計中的相關方案:
1.興趣點切入,學習中心化
在課題引入階段,設計了鼠標價格競猜環節。一個小小的程序竟然引起學生極大的熱情。“看誰最先猜出來!”更是助燃了這種熱情,也讓課堂氛圍、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點燃。緊接著,提問“如何選擇每一次競猜價格的?”寓教于樂,自然而然引出“分支結構”概念。
2.任務式驅動,項目清單化
《分支結構》設計中共有五大任務:任務一單分支結構,任務二數軸區間,任務三各區間單分支,任務四完善代碼,任務五(雙)分支結構。符合從整體到階段、由簡入繁、逐步遞進的教學設計思路,每一個任務對應一個項目,每一個項目包含一類信息素養或知識技能,同時為下一個任務的學習打下基礎。
3.重構教學形式,凸顯探究性
新課標注重以學生為本,主張“學主教從”的師生角色定位,因此學生成為項目的實施者和成果推介者。《分支結構》設計中的五個任務層層遞進,引導學生不斷地探索、思考、實踐,并通過“試錯”——程序軟件的調試功能,最終成功上壘。這樣一種允許學生犯錯的環節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以及知識體系的建構。
4.創設數字環境,提升學習力
觀察并發現:學生普遍喜歡在課堂使用畫圖程序進行涂鴉。在《分支結構》設計中的“畫流程圖”環節,我便引入畫圖軟件。這種“投其所好”既能調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又能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另外,在新課標強調全體性方面,針對學生個體的不同特性,有目的地制作資源學習網站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在小組交流互助中達到共同提升。
5.強化計算思維,提高競爭力
學生通過鼠標價格競猜猜中價格后,提問“如何選擇每一次競猜價格的?”借助學生已學知識,引入數軸圖形進行分析,引出二分查找的算法思想。借數軸之形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理解分支結構形式,完成自然語言向機器語言的演變,逐步完成代碼編寫,這正是計算思維的一種體現。
6.滲透立德樹人,激發正能量
《分支結構》設計中“對流程圖優化”,怎樣由單分支向雙分支過渡?由判斷的條件到分析條件的真假兩面,提升了學生的問題思辨能力。最后,將分支結構的思想代入生活,生活本身就存在著不斷的分支,每一次的分支就代表一次選擇。程序調試失敗了可以重來,人生選擇錯誤就沒有后悔。由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提升學生的正能量。
時代在快速發展,技術在不斷更新。信息技術這門基礎課程正處在時代的風口上,如何把握時代的脈搏,從舊課標教法、學法的改變,到新課標下積極主動建構具有時代特征的學習內容,這就要求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新課標下不斷地思考,創新教學工作新思路。
參考文獻:
謝忠新,曹楊璐.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學生計算思維培養的策略與方法[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