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威 郭艷穎
【摘 要】高頻電子線路課程目前的教學多采用課堂講授和實驗結合模式,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高。本文探討了高頻電子線路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給出了有利于學與教的具體教學措施。
【關鍵詞】高頻電子線路;多元化;Multisim
中圖分類號: TN7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7-010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051
【Abstract】At present,the teaching mode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courses is mainly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The teaching mode is relatively simple,and the students do not have a high mastery of knowledg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course and gives the specific teaching measure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y words】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Diversification;Multisim
0 引言
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是電子和通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知識點多,分析方法復雜,電路種類和形式多樣[1],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知識點掌握不老,理解不透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 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教學模式一般為“課堂講授+實驗”,并且一般實驗的課時較少,同時也出于對于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考慮[2],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把知識點更形象地闡明,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類的高頻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進行教學模式探討和提出教學建議。
1 多元化教學模式思路
目前的教學模式為“課堂講授+實驗”模式,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思路是從“課堂講授+實驗”模式出發,建議調整課時比例,將“課堂”時間調整為占總課時70%,“實驗”部分調整為占總課時的30%,將“實驗”部分課時增加。調整的目的在于,把一些知識點從枯燥的理論講解變為實踐的形式,有助于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加深記憶。教學模式上將“課堂講授”變為“網絡課程+課堂講授+軟件仿真”模式,“實驗”變為“實驗+實訓”的模式。
2 課堂模式改革探討
課堂講授部分,將原來的課件和教案重新梳理,由繁化簡,課堂上的重點是知識框架的建立以及重點知識點的講解;同時考慮到高頻電子線路的主要知識點是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中的模塊電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用電路仿真軟件來輔助教學,如美國NI公司的Multisim或英國Lab Center Electronics公司的Proteus軟件都是比較好的電路仿真軟件[3],可以預先設計好每個知識點的仿真電路,在課堂上仿真演示,通過改變電路參數,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電路結構和特點,圖1為通過Multisim軟件仿真高頻功率放大器電路。
原先課堂講授的部分內容轉移為網絡課程內容,比如公式推導和習題講解,可以轉化為微課形式,導入到網絡課程平臺中,供學生自主學習;同時網絡課程增加學生作業和考試的功能,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功能,學生可以更方便的學習和完成作業,教師也可以節省批改作業的時間,把更多精力花在教學內容的準備。在過去的幾年教學中,我們借助Blackbord網絡課程平臺,建立了高頻電子線路的網絡課程平臺,如圖2所示,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程平臺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完成作業和測驗等,提高了學與教的效率。
3 實驗模式改革探討
實驗模式由原來的實驗箱實驗,改為“實驗+實訓”模式,爭取在有限的實踐時間內,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所講知識點。
其中實驗內容,可以利用現有儀器設備仿真調制信號產生過程,先整體把握了解高頻信號的調制與解調過程,比如用示波器和函數信號發射器觀察調制波形的形成過程,如圖3所示,該部分內容可以安排在課程初期;然后分模塊實驗,理解知識點內容,該部分穿插在整個學期中,在知識點授課完畢后,盡快安排;實訓部分,時間安排在課程的末段,作為整個高頻電子線路知識框架的總結,學生動手制作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并自己調試,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有一定幫助。
圖3 觀察調制波形的形成過程
4 展望
對于高頻電子線路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有利于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理解并掌握,而且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性都有所幫助,后期將對開展情況做進一步分析探討,并且希望能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進行類似的改革探討。
【參考文獻】
[1]胡宴如,耿蘇燕.高頻電子線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56-68.
[2]駱艷潔,沈偉,王蕾.培養創新人才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2018年第4期:131-132.
[3]葉云鵬.電路仿真軟件在電工電子實驗中的應用[J].電子制作,2017年第10期: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