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逸群 韋智超
【摘 要】綿竹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也是四川民間文化的一張名片。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品牌優勢,助力旅游、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文創產品的開發無疑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價值。通過系統性的思考,找到綿竹年畫文創產品設計恰當的創新方式和適宜的原則,則成為本文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綿竹年畫;文創產品;設計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143-01
綿竹年畫因產于四川綿竹而得名,屬于中國“四大年畫”之一。源于北宋,興于明代,盛于清代。被譽為“四川三寶”“綿竹三絕”。2002年成功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綿竹年畫文創產品的開發,是豐富年畫文化,催生新的文化產業價值,并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其文創產品設計要形成獨特的面貌,就需要在體現年畫文化特點的基礎上,找到合理有效的創新途徑。
一、綿竹年畫的特點分析
綿竹年畫采用當地產粉箋紙,使得顏料在紙上更具有附著力。筆用的是鴛鴦筆,一頭用于蘸水,一頭蘸顏料。顏料采用礦物質顏料和民間所用的染料。另外,還采用捺印法,將部分花樣刻成圖章型印在畫面上。
綿竹年畫一般分紅、黑貨兩類。其題材分為避邪迎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民俗民風、花鳥蟲魚等。按制作方法分為“捶墨”、“落墨”和“填色”三大類。門神畫是綿竹傳統年畫的主要品種,其設色艷麗、活潑、熱烈;構圖飽滿、洗練;造型夸張、變形,具有詼諧活潑的效果。
二、綿竹年畫文創產品的創新方法
(一)傳統形、色要素的抽象重組。抽象的表現方法也是當今產品裝飾較為流行的一種方法。根據年畫的圖像特點,可以提取典型的線、形、色元素,通過抽象的構成組織獲得新的視覺形象。這種組合可以分為兩種方式,“純抽象”和“半抽象”的組合方式。如綿竹年畫典型的色彩組合關系,即使去掉線條,年畫的特征依然清晰可辨,這就可以提取色彩作純抽象組合的處理。半抽象組合則可以選取綿竹年畫的局部圖案,用構成的方式進行不同拼接的處理,從而獲得新的視覺形象。其要點就是,都要選取具有典型綿竹年畫特征的要素,這樣才能在新的組合關系中,不失去綿竹年畫的基本特點。
(二)傳統元素的解構與混合。解構既是對年畫原有形象的打散,從而獲得更多的組合可能性。這也可以分為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一,可以采用平面構成中色彩混合的方式,這既是用現代構成手法消解了年畫本身的固有形式,形成遠近不同的視覺成像效果。其二,可以對原有形象進行一定的拆解重組,甚至選擇現代構成中的點、線、面元素同年畫元素進行新的混合編排,獲得新的年畫視覺形象。傳統元素的拆解與混合,需要重構而不失其神采和特征,不能追求怪異,甚至荒誕的效果。
(三)傳統年畫結合新工藝、新材料。文創產品本身樣式豐富、類型多樣、材料多元,因此需要不同的工藝方法加以應對。本文所提出的新工藝、新材料則是出于對設計形象的提升考慮,也即是通過對設計形象的異質化或者陌生化處理,從而獲得視覺的新穎性與現代感。如采用凹凸、硫化工藝或者針繡等方法,使綿竹年畫形成新的審美形象。這種方式需要做到能夠在年畫形象中恰當的結合工藝與材料特點,突出年畫的韻味與質樸之感。從而,借助工藝和材料的多元性,擴大年畫媒介的表現手段。
(四)局部典型元素的提取轉化。綿竹年畫人物的輪廓、身姿、頭部等都是具有綿竹年畫典型特征的部分。這些地方雖然是局部,但是綿竹年畫特點鮮明。提取這些局部都可以單獨裝飾在不同的器物上,形成新的現代視覺形式。這樣不僅提升了設計組合的自由度,而且局部的放大化也會獲得更加強烈的視覺感受。這種設計方法也需要突出年畫人物的生動感,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部分加以表現。
(五)趣味性改造。文創產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趣味性的表達,其實質是帶給人們一種輕松的生活感受。這種方法用在綿竹年畫的改造上就可以結合卡通、漫畫的造型方式,有意夸張變化人物的比例關系,或者夸張某些動態的特點,從而增加其意趣性。但是,這種變化方式必須建立在對年畫文化的充分尊重基礎上,做到傳神、傳情、傳趣,而不能變成趣味低下、搞怪的設計。
三、綿竹年畫的文創產品開發原則
首先,要尊重年畫具有的傳統文化特點。任何轉化性的處理,都不能失卻其具有的文化特征與韻味。其次,充分考慮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消費需求。產品的開發做到高、中、低層次搭配。再次,注重文創產品開發的系統性、系列性。避免零散無序的開發,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
綜上所述,綿竹年畫文創產品的創新性開發,應該避免低層次、低標準的開發方式。要從系統的調查分析中找到準確的消費需求和市場定位,并能夠運用當代的審美方式,開發出有自己特色的創新產品。使“綿竹年畫”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衍生出新的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范小平.綿竹木板年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陳芳,薄東東.朱仙鎮木版年畫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6(2).
[3]常經宇,孫永剛.略談文創產品的設計構思——從一次隨機調查談起[J]. 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