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玲
【摘 要】以兒童視角來進行小說敘事構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相對比較特殊但卻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在這些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采取兒童的視角來觀察和解讀成人的生活和內心空間,最終成功底塑造了一個別致的小說世界,在小說敘事中較好地展現了成人世界不為人所覺察的生存世界和原生態生命情景。
【關鍵詞】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作品;兒童視角;解讀;剖析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2-0245-01
視角原是繪畫透視學中的術語,畫家觀察描繪人物,需要選擇一個較為恰當的視角,才能更準確地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樣,在小說中,作者也需要選定一個能體現其敘述智慧的視角來展開敘事,視角選取的合適與否直接決定著小說敘事的成敗,同時也影響著整部小說的敘述風格、技巧、節奏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主要采取兩種視角:內視角和全知視角。內視角又包括第一人稱內視角和第三人稱不定內視角,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主體部分通常采用的視角,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全知視角通常表現在開頭和結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眾多視角中,兒童視角可以算得上是比較特殊卻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所謂兒童視角,就是指“小說借助于兒童的眼光或口吻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呈現過程具有鮮明的兒童思維特征,小說的敘述調子、姿態、結構及心理意識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選定的兒童的敘事角度”,在這些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采取兒童的視角來觀察和解讀成人的生活和內心空間,最終成功底塑造了一個別致的小說世界,在小說敘事中較好地展現了成人世界不為人所覺察的生存世界和原生態生命情景。具體來說,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兒童視角存在著以下幾種分布狀態:
一、兒童既是敘事的主人公,又是敘述者,第一人稱敘事中的“我”正在經歷事件時的視角。這時出現的兒童眼眸天然、淳樸,不曾戴過有色眼鏡,則給人以無法抗拒的真實感,并能夠原生態地展現現實世界的狀況和人類生存的境遇。例如《小英雄》中的小主人公“我”的視角:作品中小主人公,是一個罕見的明朗與和諧的形象,他以孩子所特有的眼光和樂觀主義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涅朵琦卡·涅茨瓦洛娃》中女孩涅朵琦卡“我”的視角:細致入微地表達了“我”對養父和公爵小姐的戀慕心理,這份感情是朦朧、圣潔、充滿詩情畫意的。
二、兒童的不定有限視角不斷糅雜進第三人稱敘事中。巴赫金曾這樣評價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材料中相互極難調和的成分,是分成幾個世界的,它們分屬于幾個充分平等的意識。這些成分不是安排在一個人的視野之中,而是分置于幾個完整的、同等重要的視野之中。”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視角是經常發生轉移的。且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視角的轉移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是圍繞著小說的主題進行的,最終參與小說主題的建構。雖然在其大部分作品中兒童視角只是依附于成人視角而存在著,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兒童視角的運用微乎其微,但其所起到的功能卻和成人視角一樣,都是更好地服務于作家表達的需要。
三、第一人稱回顧性的兒童視角。這種視角主要存在于主人公對于童年的回憶性敘事中。這里,主人公的視角在兒童與成人之間,在歷史時間、個人時間和自然時間之間不斷發生轉化。童年從時間流中被“截取”出來,成為獨特的審美對象和透視生活的視角。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許多主人公都保留著對童年、對故鄉的美好記憶和夢想,主人公們也許只有在關于童年鄉村生活的記憶和想象中,才能找到充滿生機與詩意的景物描寫,感受到美與和諧。回顧性的兒童視角以其獨有的細膩、稚嫩、純真、新鮮起著細化、詩化生活的作用。“我們離開鄉村的那一天,天氣是多么晴朗、暖和、美好,農活快要結束,打谷場上堆放著一大垛一大垛谷物,一群群嘰嘰喳喳的鳥兒聚在一起,一切都喜氣洋洋。”“朝窗外望去:整個田野上了凍,光禿的樹枝上粘著秋天的薄霜,湖面上結起像葉子那樣薄的冰層,從那兒升起白茫茫的水氣,鳥兒快活地叫著。明媚的陽光普照著萬物,融化了玻璃似的薄冰。多么美妙,多么歡暢!……大家都很滿足,大家都很快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描繪的灰冷、沉郁的世界中童年的詩意畫面散發著奇妙迷人的光彩。然而這些畫面根本無法出現在現實世界中,僅以主人公的意識形態出現,或僅僅存在于主人公虛幻縹緲的夢境和想象世界里,出現在他們對于失落的童年滿懷感傷和悵惘的時刻。《少年》中韋爾西洛夫說自己做了一個“真正”的夢,夢到的是寧靜、富庶的童年時代的景象。
總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物視角,兒童視角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視角中占比不多但個性色彩尤為突出。相對于眾多的成人視角而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以兒童的心靈所感受到的世界以及兒童所理解的世界,兒童或者自己“發言”,做敘事的敘述者;或以澄澈的目光細化生活、消除苦難;或以天性的單純真實地揭露一切丑惡;或以無知無畏,爭取在成人世界的發言權。
參考資料:
[1]喬世華.以純樸童心燭照世界——現代小說中的兒童視角[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4):131.
[2]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A].轉自《中短篇小說》(一)[C].周樸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21,103.
[3]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M].文穎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