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玲
摘 要:在新課改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中,無論是教育部門、學校還是高中生本身,都對其英語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英語讀、寫、聽、說四項綜合能力,觀看英文電影也是高中生學習英語的良好途徑。因此,充分利用經典英文電影對高中英語學科素養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英文電影;電影教學;高中生;英語素養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已經在我國得到了廣泛應用。相對于我國的高中生來說,學好英語越來越必要。英語作為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更加注重學生自身語言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英文電影教學可以培養高中生英語的核心素養,并提高高中生英語整體素養水平。
一、英文電影的特點
英文電影除了與我國電影有語言上的差異外,其他的表達形式與國內電影相同。電影的趣味性、真實性、生動性吸引著人們的興趣。而其中的英文電影所具備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獨特的趣味性。優秀的電影可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提高人們的觀看興趣,對于高中生也同樣試用。因此,在高中英語中進行英文電影教學也能實現這一優點。
二、高中生觀看英文電影對學習英語的作用及意義
在傳統的高中英語課堂上,因為語言習慣的差異性和陌生性,高中生學習英語較為吃力,大多都是被動式、機械式地接受英語知識。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引入英文電影,不僅可以減輕學生對英語科目的排斥性,還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教學中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觀看英文電影,可以養成高中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高中生有了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英語教學就會變得輕松且高效。從學生的自身情況來看,高中生已經克服了對英語的排斥性,在英文電影教學中產生了學習英語語言的欲望。因此,英文電影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英語成績。另一方面,高中生長期在英語教學枯燥的環境下,很容易產生學習壓力,而電影又是釋放壓力、放松自我的有效娛樂活動。所以,教師將英文電影應用到英語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釋放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知識的吸收。
三、英文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具體應用
1.提高高中生的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
教師在英語課堂中開設英文電影教學環節,使高中生能迅速融入英文電影教學環節中。教師利用英文電影生動直觀的特點,讓學生在真實的英語對話情景中學習電影人物的發音,增強對詞匯的記憶能力和應用能力。教師可以對電影情節中出現的英語語法,對學生進行現場講解,加深高中生的語法記憶。例如,在電影《音樂之聲》中,電影人物Maria與Captain的見面交流中,曾經向對方表達了自己長大的理想。其具體內容為:“Maria had longed to be a nun since she was a young girl, yet when she became old enough discovered that it wasnt at all what she thought.”高中生在這句話中可以學到新單詞“nun”,以及“discover”的過去式“discovered”等內容。這樣不僅掌握了discover的新語法,還通過電影語境有效對英語詞語進行記憶并消化。
2.幫助高中生了解英美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英文電影的輔助教學不同于其他教學手段。例如,高中英文教學引入英文電影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英語素質,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電影了解英美文化,在電影中得到一定的啟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格。其次,學生在觀看英文電影過程中,可以直觀看到英美的社會習俗、國外的語言交流方式、人物特點,甚至地理條件等。英文電影無形地向高中生傳達了國外的歷史文化,因此,英文電影的教學方式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
3.提升英語學習能力
英文電影通過直觀的視覺和聽覺體驗,給高中生帶來了新鮮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英語學習能力。例如,經典英文電影《獅子王》中,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前先讓學生進行電影的觀賞,之后布置英文作業,讓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英文PPT,并對電影內容進行具體介紹。其介紹內容包括電影主要演員的介紹以及英文內容的介紹等。這種教學方式有效增加學生對英文電影的記憶。此時,教師通過截取電影內容中的片段,讓學生進行英文單詞練習。這種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英語知識,并提高了自身的英語素質。
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為了有效發展高中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真正的英文對話情節中,而英文電影就具有這一教學特點。高中生在觀看英文電影的同時,練習了學生對英文單詞的提取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生可以在英文對話中發展語言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高中的英語教學課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為學生選擇有效的英語教學方法。英文電影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表現空間,這種英語方式教學性質明確,在高中英語教學發展中勢在必行,提高了高中生的英語核心素質。
參考文獻:
陳明.淺析英文電影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18(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