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旻
摘要:《吶喊》 《彷徨》中的所有意象與內容都是由作者魯迅先生所發現、創造以及利用的。我們可以將文章所傳達的文化現象以及隱喻看作是兩個意象集群。事實上《吶喊》 《彷徨》存在著大量重復性情節,體現著作者對于小說細微深沉的敘事能力,使故事結構以一種姊妹篇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眼前。《吶喊》 《彷徨》意象的重復為小說賦予了靈魂和意識,當然站在讀者的角度來說,魯迅先生的才思枯竭才是我們所關注的。這也正是后來魯迅先生在廈門時期后專注于雜文文體轉向的真實原因。
關鍵詞:《吶喊》;《彷徨》;魯迅;文體轉向;重復手法
前言:
很多人說我國現代小說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魯迅先生,現代小說于魯迅先生手中誕生,之后在魯迅先生的手中逐漸成熟。我們從《吶喊》 《彷徨》這兩部小說的特點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在形式與內容上與其他的同期作者有著較大的不同,這使得魯迅先生成為了當時有名的天才小說家。不過魯迅先生并沒有一直將這兩部小說的形式套用在后續的文本創作,而是在出版了這兩部小說之后立刻停止創作,轉而投入到了雜文。當然魯迅的雜文文體同樣也被后人認為對雜文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事實上在中外文學史上,這種現象是非常常見的。不過文學史中如魯迅先生一樣突然停止一種文體創作,轉投另一種文本創作的現象還是比較罕見的。所以魯迅停止此類小說創作便成為了文學界熱議的話題。
一、《吶喊》 《彷徨》意象梳理
我們在閱讀這兩本文集的過程中,總是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章中角色的內心活動,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魯迅小說吸引讀者的重要原因。相較于其他同時期的作家來說,魯迅小說有著更加獨特的建構。不論是主題、情節還是意象,都有著較高的辨識度[1]。這使得每一名讀者一眼都能夠認出: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特別是意象方面,魯迅小說中有著強烈的風格化體現[2]。這源自于魯迅先生對于小說意象的深刻見解,以及獨到創造。魯迅先生運用大量獨立、但卻彼此能夠相互聯系的意象組成了他的小說主干,并將這些特殊的意象留在了我國的文學歷史當中。《吶喊》 《彷徨》共有25篇小說,錢、孩子、故鄉、茶樓、群眾、老翁、病、黑夜、酒肉、辮子、獨身者、幻覺是最常見的意象。我們從上述12個意象中可以簡單地了解到魯迅先生在構思自己小說時候的思維軌跡。反之被魯迅先生棄用以及隱藏的意象例如四書五經、官僚、青年、新知識分子、革命黨、小腳雖然同樣對于文本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卻沒有成為文章的主體結構。不過事實上魯迅先生所用的這些意象已經足夠承擔表意與敘事的功能。上述意象在敘事的過程中都可以承擔象征、隱喻的作用,為魯迅小說構筑起意象深刻的世界。當然也有人認為辮子、病人、群眾以及孩子怎么能是意象?有些人并不認為這些內容是故事的主干、主題。但是魯迅先生卻充分利用了這些內容,將其作為非意象的意象,賦予了其意象化特征。
二、文章對社會意象的重復與話語功能
《吶喊》 《彷徨》中的社會意象包括議事廳、醫院、學校、老人、孩子、群眾、故鄉、群眾、辮子、酒肉。對魯迅先生來說,上述意象為魯迅先生的小說明確了外部的指向性功能,同時也為其賦予了文化分析以及文化批判功能。
與其他同期小說相比《吶喊》 《彷徨》中的社會意象明確的道出了魯迅小說的文化歸屬以及民族性立場[3]。同時魯迅小說也在無意之中將文本的話語場地落實在了現代中國。我們從魯迅先生眾多的文章中都能發現這一特色。雖然《吶喊》 《彷徨》許多小說都沒有明確地域以及年代,不過這并沒有影響到作品被人們所接受和傳播。尤其是《風波》所表達的方式,運用打啞謎,即穩重并沒有顯示任何政治事件以及時間,只是運用皇帝坐了龍庭、張大帥辮子軍等符號影射。其利用辮子這一意象實現了文章內容和主旨的敘述。我們將《風波》這一小說拿給一個對于我國歷史并不了解的人來看,那么這部小說便成為了一部沒有底蘊、內涵的無厘頭作品。因此我們可以說《風波》這部小說的成功與辮子這一意象,以及我國的歷史文化有很大的關聯。如果失去背景的支持,那么魯迅許多的小說作品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魯迅先生憑借對我國歷史與文化的了解,利用意象指代了小說的內容和結果。也正是因為魯迅先生小說少有背景的交代,所以魯迅小說才會在開篇就有著很強的代入感。魯迅小說當中所傳達的社會意象,十分注重當代性。魯迅先生反復運用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傳達著對于時代精神的理解以及社會深層寫照。
三、文章象征的隱喻意象產生和意義機制
事實上魯迅小說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比較難以理解的,這是因為在魯迅小說中許多意象都是隱喻、象征性的意象。這對一些理解能力有限的人來說無異于增加了閱讀難度。不過反過來說這同時也增加了魯迅小說深度,這也是魯迅小說備受鐘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魯迅小說的意象如同社會現象、社會文化一樣多。相較于社會意象系統,這一隱喻意象承載著更多的意義。這一隱喻包括獨身者、夢、黑夜、藥、病人、病。魯迅作品給人一種表現深切的感覺,正是因為文本內容的不確定性需要人們不斷對文本意象的代表去發掘、塑造所形成的需要。象征性的隱喻對讀者的閱讀和前人的創作來說都是一種重大的挑戰。這一閱讀過程正是魯迅小說閱讀的魅力,也是文本的主題之指。
結語:
總結本文可以看出,之所以魯迅先生到了晚年后走上了創作雜文的道路,做出巨大的貢獻并非是偶然事件,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必然。使這種現象稱為必然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所討論的小說重復帶來的創作困境只是魯迅先生轉型的其中一個原因,事實上這種困境是每一位作家都有可能會遇到的。它既是文章創作的一種危機,并且也為作家的創作醞釀著生機。幸運的是在魯迅先生陷入思緒不止的節點時,找到了雜文創作的出路。可以說雜文成就了魯迅,而魯迅也成就了雜文。
參考文獻:
[1]劉培濤.魯迅小說《吶喊》 《彷徨》人物話語的作用[D].河北大學,2016.
[2]郭帥.《吶喊》 《彷徨》的意象重復現象辨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0(05):62-91.
[3]宋劍華.“吶喊”何須“彷徨”?——論魯迅小說對于思想啟蒙的困惑與質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01):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