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子契》作為《俄藏敦煌文獻》的少部分契約文書之一,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內容豐富性,世俗化等。通過對文書的進一步分析,能夠真實反映出唐五代時期我國古代收養制度的現狀。下面還會分析到前人對唐宋時期中國古代收養制度現狀的研究情況,但發現其多以上層宦官階層為主。筆者希望展現唐五代時期民間平民百姓收養假子的情況。通過下面筆者的對《俄藏敦煌文獻》中《養子契》的初步探討,希望能讓讀者對其有更深的了解。
關鍵詞:唐五代;養子制度;契約
一、文書背景:
此篇《養子契》是后唐時期清泰二年(935)正月敦煌鄉百姓張富深收養外甥進成為男契。后唐正處于唐五代時期,這一時期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大量壯年男丁死于戰場,同時也流行著廣泛收養假子的社會風氣,但由于社會階層的不同,收養假子的社會表現不一,這與其各階級的利益有關。
關于養子制度的起源,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現象,只是最初主要以收養同宗子嗣為主,而禁止異姓為后。其中拓天梅在《唐五代養子問題研究》等支持了這個觀點。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以收養異性男為恥而禁止收養異性男,目的是防止血統紊亂,同時也出于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思想的忌憚,但從秦漢時期頒布了相關養子規定之后,人們對逐漸對收養異姓養子漸趨包容之態。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與秦漢并無太大差異,之后對養子制度的規定更為具體詳細。
唐五代時期歷史具有動亂與反動亂相結合的特點,即是藩鎮動亂與中央朝廷的削藩相結合,也是戰爭頻繁,百姓流離失所的時代,收養現象也就逐漸增多,尤其是兵將戰死無后或者子嗣戰死者最多。所以,朝廷便對收養的問題有所寬松,也就造成了這種養子現象極為普遍。
在《唐五代養子問題研究》中,拓天梅認為“下層社會百姓也存在收養現象且大都以立嗣為主要目的,也有出于同情孤兒而將其收養的現象,通常以立嗣為目的的收養都要通過一定的文書形式立據。唐律規定不得收養三歲以上的異姓男,但是在上層社會,不管是宦官勢力還是武士將領,都收養了數量不等的養子,使得收養行為成為了盛行一時的社會風氣。而且這一風氣由唐初至唐末五代時期有逐漸增強之勢,并且越是在社會動亂的時候這種現象越是常見,反而在盛世之時,這種風氣便有下降的趨勢。這樣的規律反映出這一時期上層社會養子的特殊性。”
同時歐陽修所作《新五代史》中專門有一篇《義兒傳》,充分說明收養假子這一社會風氣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二、前人對俄藏敦煌ДХ11038號文書研究:
關于前人的研究,主要參考的是乜小紅所著《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筆者在翻閱乜小紅所著《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中發現其關于養子契約文書。《養子契》作為俄藏敦煌文獻的契約文書,具有區別于其他養子契約的一定特殊性,也具有一般養子契約的共同性。筆者在初步探究過程中部分引用乜小紅的注釋方法,為之后對文書及其解讀提供便利。
對唐五代養子制度的研究現狀,筆者查閱了查閱多方論文和資料。其中包括陜西師范大學的杜文玉、馬文斌先生所寫《論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的社會環境與歷史根源》,福建師范大學戴顯群先生的《唐五代假子制度的類型及其相關的問題》,中國政法大學金眉女士的《唐宋養子制度變動研究——以異姓男的收養為考察對象》,東北師范大學連宏先生的碩士論文《五代法律制度考》等。
其中圍繞的觀點大致為:五代十國時期流行的收養假子的社會風氣受唐代宦官大肆收養假子的風氣影響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結成緊密的政治軍事集團、奪取或鞏固政權服務,維護政治利益等。從這個觀點上就可看出,其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社會上層,這或許與精英階層的社會影響力有關,筆者今天要探究的對象主要集中在社會平民階層,初步探討百姓的收養契約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問題。
對于唐代收養假子方面的研究,已經引起國內外不少學者的關注,更有不少學者投身于此,深入研究。日本學者仁井田隆在《唐宋法律文書的研究》及后來的《中國身份法史》中就已經有所論述,其中對唐代收養制度中有關收養目的的分析、相關律令的解釋以及對敦煌所出土的養子文書的輯錄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在其中提出了唐宋時期收養養子的主要目的圍繞封爵、承繼和祭祀祖先、養家和財產利益、養家與反哺的利益、單純的人身買賣、主從關系密切、單純的收養關系等幾個方面。國內學者眾多以上均有提過。
當然筆者視野有限,未能統觀國內外前人著述,在此僅就個人所見談一下粗淺的認識。
三、俄藏敦煌ДХ11038號文書錄文
后唐清泰二年(935)正月敦煌鄉百姓張富深收養外甥進成為男契
1 敦煌鄉百姓何保圓男進成,年
2七歲。時清泰二年乙未歲正月
3一日,外男[一]姓張富深為先因福
4甚少[二]。種果不圓[三],感得孤獨一身,
5全無影背[四]。小時自家懇苦,衣食
6隨時,忽至病疾,老頭甚處,
7得人侍養,所以尋思空本,情
8意不安。五親[五]商量,養外
9孫[六]進成為男,張富深更無
10二意,應有莊田屋舍,家
11資活具,一物已上,分付養男。汝從
12已后,恭謹六親,溫和鄰里,上交
13下接,莫失儒風,懇苦力田,勤
14牛井[七]考夜[八],緊把基本,就上加添,
15省湎非行[九],只是報吾心愿,不許閑
16人構扇[十],腹心異意□□□□□。
17(涂抹刪文)
18吾若后更有男女出者,針草亭
19支[十一],忽若不盡吾百年,左南
20有北,便招五逆之罪,空手趂(趁)
21出門外。兩共對面及諸親姻,
22再三商量為定。準法不悔,如
23先悔者,罰上馬一疋[十二](匹)充入不
24悔人。恐人無信,故勒斯契,用
25為后憑,押字為記。
四、注釋
注[一]:外男:此為舅之意。
注[二]:甚少:即少。
注[三]:種果不圓(1):對佛經經義借用語。種是指種類,即上層精英,這里筆者理解為富人。種果不圓是指沒有生為富家子弟。
注[四]:全無影背:影:身影,背:依靠。只能依靠自己。
注[五]:五親:親戚
注[六]:外孫:這里應為外甥
注[七]:牛井:耕。
注[八]:考夜:每夜自我反思。
注[九]:省湎非行:湎:沉迷酒色,省湎:少飲酒。非行:指不做非法的事情。
注[十]:閑人構扇:其他人說閑話
注[十一]:針草亭支(2):亭支:平均分配。即家中一針一草都平均分配。
注[十二]:疋:指匹,馬的數量單位。
五、文書內容理解
1-9說明養子的基本情況,即敦煌鄉百姓何保圓的兒子何進成,7歲,并指出收養原因為孤身一人,未有妻子,想要有子相伴,養老送終,養老為目的。并未提到養子原生家庭情況。
9-11交代收養者的財產狀況,即擁有莊田屋舍,家資活具,并表示讓養子繼承財產。
12-16 陳述養子的作為,即規定養子應盡的義務。
17為涂抹處
18陳述一種特殊情況:即在收養繼子之后,再生有男女,承諾財產平均分配。
19-20陳述違約的后果:如果不履行規定的義務(養老送終,行為不道德等),將會遭天譴,凈身出戶(喪失財產繼承權)。
21說明養子結親,會同雙方家長仔細商議的情況。
22-25 陳述違反契約應受到的后果:即賠償上好的馬一匹。并且再次強調契約的有效性和信用性。
六、反映問題
(一)文書格式與書寫。
此篇《養子契》是一篇世俗契約。那么契約是用來做什么的呢?有學者解釋契約是為了增加簽訂契約雙方約定的信度而制定的一種紙質文書,也是一種憑據。簽約雙方將以此契約作為雙方的行事標準,如若任意一方未能履行契約規定的職責,也將會按照契約上的懲罰措施予以懲罰。這也意味著一般契書都不可以任意而寫。
(二)養子的權利與義務
此篇《養子契》中,張富深收養何進成的目的在于養老侍親與繼承家業,所以養子首先應盡的義務就是要孝敬父母以及親屬。
養子的權利主要在財產繼承方面,此篇《養子契》中提到收養者可能會有多個子女的情況,所以就有了關于財產分割的問題,提到的處理方式是所有子嗣們平均分配財產。
契約中再三強調,被收養者須遵守契約完成孝養任務,同時依照契約享有一定的財產繼承權,不可違反。這也是在強調契約的有效性,所以契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具有威信效力的文書。
(三)養子的目的
下層社會中百姓收養目的不外乎兩種,其一養老送終繼承財產與延續后代,其二處于憐憫之心收養被遺棄的幼兒或喪失父母的孤兒。但是以后一種為目的的收養一般無需立契,如若立契,則需要收養人與給養人兩方同時在場共同約定契文內容并且簽字確定,契文方能生效。依照現狀來看,一般情況下,下層百姓的收養目的屬于第一種。
(四)收養對象
《養子契》中,舅舅張富深選擇了收養外甥何進成。這反映了百姓選擇僅次于親子關系的甥侄作為養子的現象,也反映了百姓對血緣關系的重視與保持血統純凈的意愿。
《唐律疏議》卷十二有關養子的法令條文中規定:“諸養子,所養父母無子而舍去者,徒二年。若自生子及本生無子,欲還者,聽之。疏議曰“依《戶令》,無子者,聽養同宗于昭穆相當者。既蒙收養,而輒舍去,徒二年。”從該條律疏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代對收養對象的范圍有了明確的規定即“同宗昭穆相當者”,一旦契約成立,若要違反則會受到刑罰。舅舅張富深選擇了收養外甥何進成這一現象,從側面也反映出百姓對法律的遵守。
七、結語
從這篇俄藏敦煌養子契約文書中,我們可以初步得到一些反映百姓現實養子情況的現狀。王曉麗的《唐五代擬制血親研究》中指出“收養關系屬于人們通過模仿真正的血親關系而人為的制造出來的擬制血親關系”但這種關系正是中國正統儒家思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對立,也因此遭到歐陽修的批判。
但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這種反常的社會風氣并不能持久下去。這一時期藩鎮割據戰亂不斷,當這種混亂的局面發展極致時,就會走向其反面。北宋趙匡胤實現了大統一,結束了混亂時代,開始有意識地摒棄這種鞏固統治的方式,重新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這種風氣便逐漸消失了。具體情況如何,限于所學,力有未逮,這將是本文今后努力的一個方向。
注釋:
用來源于乜小紅《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
引用來源于乜小紅《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
參考文獻:
[1]乜小紅《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
[2]拓天梅.《唐五代養子制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6
[3]孫運鵬.《唐代家庭收養制度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7.4
[4]連宏.《五代法律制度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6.5
[5]杜文玉、馬文斌.《論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的社會環境與歷史根源》[N].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6]戴顯群.《唐五代假子制度的類型及其相關的問題》[N].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7]金眉.《唐宋養子制度變動研究——以異姓男的收養為考察對象》[J].法治與社會發展.2011年第4期
[8][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劉俊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簡介:毛凱華,女,漢族,95年生,河北唐山人,現為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歷史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