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真林
摘要:“夬儒節”,羌語音譯、即祭山會,是祭祀性的節日,又名塔子會、祭天會、碉碉會等,是羌族祭祀眾神靈祈禱風調雨、五谷豐登,或秋收后向神靈還愿的重要節日,寄托著羌族人民的美好期盼。釋比通過跳羊皮鼓舞的方式來傳播羌族特色的文化,教育年輕一代給予強化羌民間約定俗成的規矩,并加強羌民的身體素質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羌族祭山會,集中體現了羌族悠久的宗教文化與精神內涵。
關鍵詞:祭山會;羌族釋比;羊皮鼓;羊皮鼓舞
一、羌族祭山會
在漢文典籍里,有關于祭祀的最早記載,見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墟卜辭記載當時“出入日,歲三牛”,說明祭祀時以三頭牛作為祭品。此外,漢文典籍還記載著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中國古代祭祀文化,其中也記載著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祭山活動。在殷墟辭卜中即有祭山求雨的內容,《尚書.舜典》中說虞舜時就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古代祭山,方法有“瘞”、“投”(將祭品投入山谷或放于山地),“縣”(即懸,將祭品懸掛起來)等。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柴望秩于山川”,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祭山活動,比如羌族的祭山會、瑤族的盤王節等。
(一)羌族祭山會起源
遠古時期由于生產力的極度低下,人類的生存能力很弱,對于自然現象,對于猛獸、高山、茂林等都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畏懼,感到難以理解,于是人類將萬物賦予人的心理,按照人類的好惡、喜怒去推測自然萬物,用簡單的因果推理把人類的行為與自然現象聯系起來。人們也按照當時的觀察和認識能力,創造、想象出具有感情的神靈。
神靈產生之初是和他們所代表的物體一致的,樹神、山神、石神、各種動物神,都是具體的樹、山、石以及動物。再后來,人們取用動物的爪、牙、頭、尾等部分結合人的臉部、肢體創造出一些怪模怪樣的神靈。直到人類進入相當高的文明階段以后,神靈才完全具有人的形象,出現了飄逸、灑脫、威嚴的帝王將相形的神靈。祭祀,是神靈產生之后采取的不得已的應對措施。從人類與神靈的關系看,人類是被動的一方,因為神靈掌握著人類的命運,它們是高于人的,因而人類與神靈溝通時是歸順、服從、尊奉的態度。祭祀最開始的目的是希望神靈高興、順心,從而寬容的對待人類,至少不給人類制造麻煩。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征服欲望不斷增強,促使他們在所崇拜的力量里創造出一個個可以攀附的形象。此時人類對神靈的態度不再是單純的躲避順從,在順從的同時,又希望對神靈有所影響,甚至希望對神靈有所控制。為了獲取神靈的歡心,得到神靈的支持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人類常常舉行一些隨時或定期的祭祀儀式,從而構建了祭祀文化。
岷江上游地貌多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古時的羌民遷徙到此之后經常遇到地震坍塌、泥石流滑坡等,高山茂林之中又有許多的猛獸兇禽、瘴林蚊瘟蟲等危害,這些都讓羌人的祖先感到神秘莫測、難以控制。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極端地下,知識極端貧乏,羌人無法理解自然的力量,無法與自然界作斗爭,便認為這是山神在發怒,是人力無法控制的,只有“敬神”、“仰神”,虔誠的祭祀朝拜山神才能消滅災禍,所以羌族人定期舉行祭山活。久而久之羌民就根據不同需求,在不同的時間來祭祀山神以及山中其他神靈,已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羌族祭山會流程
由于地區不同、農事季節不同,羌族各地區祭山會的時間與方式也不盡相同。祭山會的時間大致在每年的農歷二月、五月、六月、十一月的某一日舉行,每年每寨至少舉行一次,有的寨子甚至會舉行兩到三次。理縣羌族的夬儒節于每年的二月初二,由蒲溪鄉的5個村寨(蒲溪村、休溪村、河壩村、色爾村、奎寨村)輪流舉辦。因2008年汶川大地震河壩村受災嚴重,村民相繼遷出,河壩村鮮少有人居住,所以如今的夬儒節主要由蒲溪鄉的其余四村寨輪流舉辦。祭祀活動由當地的“釋比”全程主持,進行誦經、祭神、轉山、展演等活動。“釋比”羌語,是羌族人對羌族民間男性巫師的一種稱為,又叫“許”、“端公”、“釋卓”等,在羌語中是“懲惡揚善”、“主持公道”的意思。“釋比”是羌族整個宗教信仰中的核心人物,是羌民與神靈直接溝通的紐帶,倍受羌民尊敬,頗具威嚴,所以夬儒節歷來由釋比主持。
各羌寨都有一片“神林”里面種著古老的松樹、柏樹、青杠樹等,外人不可隨意進出神林,亦不可隨意砍伐其中的植被。夬儒節就在“神林”旁的祭壇與廣場上進行。來自各村寨的“釋比”一早便來到祭壇處誦經、祭拜,帶領村寨中的羌民祭祀天神、水神、樹神、山神等等。祭祀完眾神,釋比帶領眾羌民開始轉山祈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最后眾人回到廣場,羌民一起跳起“沙朗”(羌族鍋莊),邊歌邊舞,盡興方歸。
二、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無論是盛大的節慶活動還是婚喪嫁娶的習俗中,總少不了富有特色的羌族歌舞。羊皮鼓舞是羌民舉行活動、休閑娛樂中的重要舞蹈形式。2007年羌族羊皮鼓舞入選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羌族羊皮鼓
羊皮鼓又稱“鈴鼓”,是手鼓的一種。羌語中,稱為“日木”或“博”。鼓框木制,單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約11厘米,鼓面直徑38~40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橫梁。鼓身連在一個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飾以羊頭,下端拴系雙絲彩穗。鼓棰用藤條或杉木制作(羌語稱“爾握特”),呈勾形,長約58厘米,棰頭纏以綢布,棰柄飾以彩穗。因其形似腳盆,舊時民間又俗稱“腳盆鼓”。這是羌族釋比作法時重要的道具,專門用于祭祀等活動,為釋比跳神時所用。巫師手持此鼓邊擊打邊跳巫舞,又稱“皮鼓舞”或“跳經”,南部羌語也稱之為“莫恩納莎”。
關于羊皮鼓的來歷,羌族流傳著許多不同版本的傳說,流傳較多的說法是很早以前,羌族擁有自己的文字,釋比祖師爺“阿爸木納”還有一本樺樹皮經書,用之教授弟子。祖師爺生怕樺樹皮經卷受潮,便拿出來放在外面的山坡上晾曬。竟不知何時跑來一只山羊,把所有的樺樹皮經卷統統嚼吃飽餐并逃遁而去。祖師爺發現后大驚失色,悲痛欲絕。這時一只金絲猴從高高的樹上爬了下來,告訴祖師爺它曾看見一只山羊吃掉經卷的經過。后來,經歷了千辛萬苦,在金絲猴的引路和協助下,祖師爺終于找到了這只山羊,他把宰殺后的山羊皮制成了祭神用的“博”。從此以后,每當祖師爺敲打單鼓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寫在樺樹皮上的經文字句。
(二)羌族羊皮鼓分類
在羌族地區,羊皮鼓可按照用途的不同分為白、黑、黃三種。羌族史詩《開壇鼓經》中記載:“天皇阿巴木比塔/神鼓傳下有三種/白鼓用來還天愿/黑鼓用來保太平/黃鼓用來驅兇邪”。羌人尚白,認為白色是圣潔、單純的顏色,代表著真善美的事物,所以白鼓大多用于祭祀還愿等跟神靈有關的活動。黃色的羊皮鼓大多用于家庭儀式中的婚喪嫁娶,用來祝愿、打太平或者為死者引路等。羌人認為黑色是邪祟、是惡的代表,所以黑色的羊皮鼓大多用于祛除邪祟,降除妖魔。
白、黃、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羌族白、黃、黑的三維宗教觀念里,滲透著羌寨人民的人文態度與價值取向。羌族釋比用羊皮鼓來完成與神靈的對話,達成了人與神之間溝通的橋梁,并通過釋比、羊皮鼓,聯通神與人的交流,傳達神的旨意。
(三)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又稱為“跳皮鼓”或者“跳經”,羌語稱之為“莫恩鈉莎”或“莫爾達沙”,是羌族祭祀性舞蹈的一種。羌族的民間歌舞按照表演形式的不同,分為宗教祭祀性歌舞和民間自娛性歌舞兩大類。羊皮鼓舞是羌族釋比,在祭祀活動時跳的一種宗教舞蹈,祭祀儀式中的羊皮鼓舞,既具有祭祀性又具有娛樂性。羊皮鼓舞是釋比主持祭祀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貫穿于儀式的始終。釋比在祭祀活動時要邊唱邊擊鼓,邊跳舞。以鼓伴唱時,鼓點以比較單一的節奏循環往復,舞蹈少,動作小。以鼓伴舞時,鼓點節奏穩沉熱烈,豐富多變。民間在跳羊皮鼓舞時,領舞者左肩扛神棍,右手握響盤,其他人手執皮鼓,人數不等。由于地區不同,手執的道具也各異。還有扛旗幡、舉花傘、雙手執響盤或左手同時拿鼓和響盤者,多種多樣。
羊皮鼓舞分為獨舞、對舞、群舞等形式。在祭天儀式中一般采用獨舞與群舞的形式。獨舞由羌族釋比主跳,在舞蹈的過程中釋比一邊頌唱經典一邊敲擊羊皮鼓,敲擊羊皮鼓的節奏與頌唱經典的節奏相合,富有音樂表現力。
三、羌族羊皮鼓舞的社會功能
(一)羊皮鼓舞的文化功能
羊皮鼓舞是羌民情感表達、審美趣味、道德風尚的精神載體。釋比通過跳羊皮鼓舞來表達對羌族宗教文化的崇拜,并以此詮釋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釋比通過跳羊皮鼓舞的方式達到與神的溝通,用跳羊皮鼓舞的方式來請神、娛神、崇神、拜神,與神達成約定,實現民畜興旺的目的。這是一種耕牧文化的遺跡,也反映了羌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艱辛奮斗的生存意志,是屬于羌民的樂觀主義精神。羌族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和人民精神生活、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二)羊皮鼓舞的教育功能
羌族無論在何種場合,都用舞蹈來表達情感。舞蹈作為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完成著傳承同時,使民族內部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羌族因為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對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實踐活動來完成。祭祀活動是釋比等老一輩將文化教育傳承給下一代的重要儀式,來將多方面的知識用舞蹈的形式傳遞給下一代,使得下一代在濃烈的氣氛中受渲染、受教育,進而達到傳承的目的。羌族民在祭山大會上,通過羊皮鼓舞的方式,使得羌族的特色文化與民族特色得以不斷的延續與傳承。另外,在反映生產生活的舞蹈中,民族內部特有的各類技能和生產知識得以代代傳承,因此羊皮鼓舞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三)羊皮鼓舞的娛樂功能
羌族的羊皮鼓舞文化在羌族祭山大會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領域都得到充分體現,是羌民娛神崇神、寄托希望、傳承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表現手段。羊皮鼓舞通過舞者聲、情、形、體等各方面來通過反映羌民對美好生活的深切期望,以及期盼來年的收獲的娛樂心情。羌族舞蹈之所以具有娛樂健身的作用,就是因為舞蹈能夠被羌民用于日常生活,且舞蹈形式多樣,在舞蹈中能夠提升羌民的健康水平,并且從中獲得自信和喜悅。羌族舞蹈在羌民生活中長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促進了民族的進步和發展。
結語
祭山大會是羌族祭祀神靈的重要活動,通過羌族釋比手持羊皮鼓跳羊皮鼓舞來達到與神靈溝通的重要目的,表達羌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與向往。祭山大會中的羊皮鼓舞不僅具有祭祀的功能,更是羌民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強身健體、傳播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隨著羊皮鼓舞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羊皮鼓舞的宗教性質正在向著娛樂的性質逐步轉化,也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趙洋《羌族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阿壩師范高等學校學報 2009年01期
[2]羅銘《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淺析》藝術評論 2012年06期
四川音樂學院資助科研項目《非遺視野下四川理縣“夬儒節”探究》,項目編號:CYYJS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