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幼
內容摘要:從文化背景的角度審視古典詩歌,發現“愁”無處不在的現象與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處境有關。中國的知識分子雖飽讀詩書,卻不能從詩書中學到生存的本領,找到修身的途徑,掌握從政的技術,所以讀書越多,越有一種心靈無所歸依的苦痛,表現在詩歌里,就是愁情滿紙。
關鍵詞:古代詩歌 愁苦 知識分子 心無所歸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丑奴兒》),做詩要從“說愁”開始,這似乎反映了一種定式:詩就是抒寫“憂愁”的。
的確,翻開古代詩歌作品,總有無盡的憂愁撲面而來。詩人們在野憂貂裘塵暗,在朝憂三徑就荒;少年憂春紅易謝,壯夫憂華發早衰。這種無所不在的憂愁,來自中國知識分子“人在囧途”的心靈困境。
在封建時代官方的宣傳中,讀書是崇高的事情,知識分子是高貴的?!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有文化的人,對自己有很高的期許。這種期許的原因,是知識分子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墩撜Z·子罕》載孔子云:“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斯文”大體上就是文化,至少包括文化中觀念形態和精神產品這兩個部分。但是,這種期許并不能幫助知識分子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他們始終面臨著一種心無所歸的精神困境。
首先,讀書對改變人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境遇沒有直接的幫助。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群體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通過舉薦或科舉進入官場,大部分人,仍然屬于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會受到一般老百姓的輕視。在元曲的行當中,扮演讀書人的叫“細酸”,可見一斑。
據說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預測來年會風調雨順,橄欖將大獲豐收。第二年開春后,泰勒斯租下了當地的全部榨油機。等到橄欖收獲季節到來時,他靠高價出租榨油機狠狠地賺了一筆錢。他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人們:哲學家只要想賺錢,便能賺很多錢。
但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完全不同的,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雖然滿腹經綸,對于他們的生活,卻沒有任何的幫助,因為他們讀書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大學》)
這段話的核心就是“修身”。讓飽讀經典的中國知識分子去賺錢,就是一個笑話。首先他們不屑,因為幾乎所有的經典都告訴他們,君子是不應為養家糊口分散自己的精力的,君子固貧,安貧樂道是本分;同時他們也不能,因為他們壓根就不可能從書里學到維持生計的任何專長。盡管古人也說要“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但那與賺錢沒有任何關系。
其次,讀書對修身的作用難知。古今中外的學者們都非常重視讀書對提高人的精神品格的作用。培根在《論求知》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辨??傊?,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張式《畫譚》說:“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但通過讀書來“修身”是否真正有效,很值得懷疑。先秦諸子中,荀子是最重視教育的作用的。荀子談學習目標時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痹捳f得斬截,但實行起來頗為困難:“博學”之外,更重要的還有“日參省乎己”。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了,因此荀子自己對通過學習達到“修身”的目的這個命題持一定的懷疑態度,《荀子》中說:“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這種“小人之學”不在少數,因為史上不乏才高八斗卻惡貫滿盈的人。遠的不說,單是抗日戰爭期間,就有一批飽學之士如王克敏、周作人、梁鴻志、胡蘭成之流,喪失民族氣節,腆顏事敵,將自己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修身”的標準也有問題??鬃诱f:“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墩撜Z·述而》)好像很容易,但孔子從不以“仁”自許或他許。除了孔子,歷史上再找不到完全符合標準的修身典范。許多人有志于修身,做得比較成功的比如朱熹,近乎完人,但政敵還是能搜羅出他的劣跡,證明他不但非“君子”,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所以是“偽君子”,他講的道學也因此成了“偽道學”,后學者只好把他的一套理論稱為“理學”。后代一些學者如徐渭、戴震等對朱熹的批評,今天看起來,也真的是有道理的。
所以不少知識分子,越讀書,就越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在哪里。
第三,讀書也不能為進入官場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讀書與個人的生活沒有太大關系,對提高品德修養的作用又很難度量,作用只在“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讀書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做官,所謂“學而優則仕”。次一等的,沒能做官,但考中秀才一類,也可以算進了官場的圈子,成為士大夫中的一部分。
但士大夫治理天下,憑借的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專業知識。美國的漢學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對中國的士大夫作出過這樣的評價:“他們(指明清士大夫)是全整意義的‘業余愛好者和人文文化的嫻雅的繼承者。他們對進步沒有興趣,對科學沒有嗜好,對商業沒有同情,也缺乏對功利主義的偏愛。他們之所以能參政,原因就在于他們有學問,但他們對學問本身則有一種‘非職業的偏見,因為他們的職責是統治。”
這些進入官場的知識分子,既缺乏從政必要的專業知識,正常國家機器的運轉也就不能完全依靠這些人來進行。漢丞相丙吉出行,不管殺人兇案,卻問牛喘,自稱“三公典調和陰陽,職(所)當憂,是以問之。”(《漢書·魏相丙吉傳》)這些官員的職責,在于掌握行政的大方向,具體的事務,當然應該由辦事人員也就是吏員們執掌。所以《鹽鐵論》中有這樣的話:“能言而不能行者,國之寶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國之用也。”
極少數能進入統治階層的讀書人,進入官場之前所學,與他們進入官場之后所從事的工作沒有直接關系;做官能不能得到好評,與他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有直接的關系。《漢書·趙廣漢傳》記載:
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資治通鑒·唐紀》記載:
姚崇嘗有子喪,謁告十余日,政事委積,盧懷慎不能決,惶恐入謝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鎮雅俗耳?!背缂瘸?,須臾,裁決俱盡,頗有得色,顧謂紫微舍人齊浣曰:“余為相,可比何人?”浣未對,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雖不能施于后,猶能沒身。公所為法,隨復更之,似不及也?!背缭唬骸叭粍t竟如何?”浣曰:“公可謂救時之相耳?!背缦玻豆P曰:“救時之相,豈易得乎!”
趙廣漢、姚崇是有名的賢相,但他們做事其實也沒有一定的章法,怎么做事,憑個人的靈感和機智,與他們從經典上學到的東西沒有什么關系。宋人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很多學者已經指出這多半是出自儒生的吹噓。盧懷慎是有名的“伴食宰相”,什么事都做不了,皇帝從沒指望他解決什么問題,卻很欣賞他。
讀書既不能為生存提供一點幫助,也不能為人生確定一個坐標,更不能為他們走入官場做一些技術上的準備,人生的意義渺茫,前途根本看不見,所以知識分子找不到人生和心靈的歸依之所,靈魂始終懸浮在空中,充滿無法宣泄的悲傷和焦慮。這悲傷和焦慮的情緒,被秋天的蕭瑟激發,被久旅的疲憊、生命的消逝、靈魂的無所歸依強化,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中最具有共性、最容易激發共鳴的一種情緒。
參考文獻
[1][美]列文森著,鄭大華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德]馬克斯·韋伯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是合肥市教科研課題“基于中國古代詩歌教學的語文核心素養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