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發布
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現小說反映改革開放偉大征程的成果,由《小說選刊》雜志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小說論壇暨最有影響力小說發布”活動日前在青島舉行。據悉,共有40部小說作品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包括《白鹿原》《古船》《塵埃落定》《浮躁》等15部長篇小說,《棋王》《紅高粱》《人到中年》等15部中篇小說,《受戒》《班主任》《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10部短篇小說。具體如下:長篇入選篇目(15篇):王蒙《活動變人形》、王安憶《長恨歌》、史鐵生《務虛筆記》、古華《芙蓉鎮》、陳忠實《白鹿原》、李佩甫《羊的門》、阿來《塵埃落定》、張潔《沉重的翅膀》、張煒《古船》、金宇澄《繁花》、莫言《生死疲勞》、鐵凝《笨花》、格非《春盡江南》、賈平凹《浮躁》、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篇入選篇目(15篇):王小波《黃金時代》、方方《風景》、劉索拉《你別無選擇》、畢飛宇《玉米》、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張賢亮《綠化樹》、陸文夫《美食家》、阿城《棋王》、蘇童 《妻妾成群》、余華《活著》、遲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莫言《紅高梁》、諶容《人到中年》、梁曉聲《今夜有暴風雪》、路遙《人生》;短篇入選篇目(10篇):尤鳳偉 《為國瑞兄弟善后》、王蒙《春之聲》、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心武《班主任》、劉恒《狗日的糧食》、汪曾祺《受戒》、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高曉聲《陳奐生上城》、鐵凝《哦,香雪》、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周大新榮獲首屆南丁文學獎
首屆南丁文學獎頒獎典禮日前在河南省文學院舉行,周大新憑借小說《天黑得很慢》成為首位南丁文學獎獲得者。評委會給予周大新的授獎詞是:周大新秉承中原作家群關注現實的優秀傳統,致力于對社會、人性、生命的種種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和文學表達,在鄉土、歷史、都市、生命等題材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為中原作家群的重要代表性作家。《天黑得很慢》以直擊現實的勇氣和切身的獨特體驗,逼近生命本質;以“擬紀實”的曉暢文學表達,反映老齡化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及由此帶來的老年人精神上的刻骨之痛,對生命的思考臻于哲學高度,體現了周大新敏銳的問題意識、自覺的社會責任和溫暖的文學情懷。據悉,為紀念南丁先生在中原作家群建設和文學創作方面的重要功績,并進一步推動新時代中原作家群創作的繁榮興盛,去年南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經與南丁先生親屬協商,河南省決定設立南丁文學獎。首屆南丁文學獎的評選范圍是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中國大陸出版的在豫或豫籍作家的文學作品。經評委及符合提名條件的專家提名,最后形成了由10部作品組成的短名單參加評獎,最終周大新《天黑得很慢》從這份短名單中脫穎而出。
●第五屆西部文學獎在阿勒泰頒獎
第五屆西部文學獎頒獎典禮于日前在阿勒泰舉行。本屆西部文學獎獲獎作品是從2016至2017年度《西部》刊發的作品中評選產生的。鬼金的《光之深處》、李健的《泰克拜》獲小說獎;余笑忠的《每一次回望都有如托孤》、陳末的《拉利亞組曲》獲詩歌獎;江少賓的《風吹落日》、吳連增的《文學,不會衰老》獲散文獎;周慶榮的《我的思考永遠未完成》(節選)獲評論獎;李以亮翻譯的《亞當·扎加耶夫斯基隨筆選》獲翻譯獎。頒獎典禮由《西部》雜志社社長黃永中主持。他介紹說,西部文學獎是新疆文聯《西部》雜志的雙年獎,是新疆漢語言文學的最高獎,也是新疆設立的首個面向全國的文學獎。迄今已有六十多位疆內外作家的優秀作品獲獎,獲獎作家既有內地知名作家,也有新疆本土作家;既有初出茅廬的文學新秀,亦有少數民族作家。西部文學獎追求開放性、公正性、文本至上,已獲得文學界的廣泛認同,業已成為具有全國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文學獎項。
●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揭曉
日前,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評選的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揭曉:張子影的《試飛英雄》等五部長篇和李英的《第三種權力》等三篇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獲獎,楊文學的《信仰無價》等七部(篇)作品獲徐遲報告文學獎提名獎。徐遲報告文學獎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和浙江南潯市人民政府聯合創辦,以徐遲家鄉南潯作為永久頒獎地。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獲獎篇目(長篇):《試飛英雄》張子影、《圍困長春》李發鎖、《中國老兵安魂曲》高艷國,趙方新、《世界是這樣知道長征的》丁曉平、《大寫西域》高洪雷;(短篇):《第三種權利》李英、《一個記者的長征》艾平、《刀尖上的舞者》沙志亮;“徐遲報告文學獎”提名獎:《信仰無價》楊文學、《陽光大姐的故事》彭雁華、《蛟龍逐夢》陳新、《追問》丁捷、《筑夢大海》黃立軒、《蹈火英雄》楊繡麗、《拂挲大地》邢小俊。
●劉慶邦稱作家要找到心靈深處“難念的經”
劉慶邦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通常認為,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很緊密,因為我們都離不開現實;同時,兩者的關系也是緊張的,作家對現實往往是質疑的態度。目前,有一種說法,說,現實已經非常豐富了,不用虛構就可以寫成小說了,而我不太認同。雖然物質環境是一樣的,但每一個人的現實,都是千差萬別的。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要找到自己,要寫出自己“最難念的經”,這樣,我們才能寫出自己最真切的生命體驗,也與別人的生活有了區別。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難念的經一定是不同的,個性化的。我們作家,要找到自己“難念的經”與心靈的聯系,寫出每個人內心的沖突和憂傷。這樣,就不會再出現雷同的問題。你可以說,客觀現實只有一種,但文學中的現實,會因為主觀心靈、個人體驗的不同,對客觀現實進行修改,這種修改就是虛構。我的任何一部創作,都力圖通過適當的虛構,找到并傳達對生命最深切的體驗。只有有個性的東西,才具有普遍性。我的首部非虛構作品,原本是我的日記。我在寫日記的時候,沒有想到發表,也沒有想到寫成非虛構。我寫的初衷,是母親生病了,我請假去日夜陪護母親,每天記錄母親做了什么檢查,吃了什么藥,打了什么針。后來,母親去世十多年后,有一天我整理書柜,找到了記在筆記本上的日記,就拿出來看看。我讀得很感動,很傷懷,很放不下,于是,就這么一天一天地讀下去,突然想到,這些是不是可以發表?于是,我就把它們從筆記本,抄到了稿紙上。結果,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也獲得了各種年度獎項。我覺得,這對母親,也是一個很好的告慰。
●付秀瑩認為寫小說是一種“控制的藝術”
付秀瑩日前在河北省作家協會“文學讀書薈”現場,從語言,細節和想象力三個方面分享了小說寫作的特色。在付秀瑩看來,寫小說是一種“控制的藝術”,這種控制力決定了小說是僵硬的還是豐滿的。“對我來說,寫小說是一種補償和安慰”,個人的渺小無助可通過創作小說得到撫慰和平衡,同時寫小說也是對人生只能窺生活一面、對單調生活的補充。在現場,付秀瑩分享了自己認為寫小說的意義。同時,她表示,對讀者來說,通過閱讀小說,人們在里面找到與自己相似境遇的人,通過這種“人生的交匯”,讀者產生“被說中心事”的幸福感,也讓自己的現實人生得到安慰和滿足。在她看來,好的小說語言是有個人氣息的,不需要華麗,樸素的、家常的反而更加有味道。她舉例子,有作者寫公雞打鳴,不用“喔喔喔”這樣的慣用詞,而用了“我我我”,乍看之下好像是錯別字,但這樣寫給人帶來了擬人的感覺,好像公雞在說“我的一天開始了”。“這樣的語言就非常富有個人氣息,讓人過目不忘”。“細節是小說的血肉”,她認為,細節考驗著小說家的敏識度,就像是一粒粒埋藏心底的種子,要求作者對生活的點滴有充分的觀察和細膩的把握,在作者的澆灌和呵護下才能生根發芽。
●潘向黎稱不要強迫孩子背古詩
日前,潘向黎的新書《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在這本書里,潘向黎品讀了自己喜歡的古詩,并引用大量古今學者的評點文字。潘向黎說,有人把她當成古詩詞的狂熱推廣者,她認為這是誤解,她其實是在生活里努力尋找美的推廣者。“你不一定要在古詩詞里找到,你在別的地方找到,都可以,只不過我在古詩詞里找到了,而且我覺得找到了很多美的享受如此而已。”潘向黎說有許多家長向她咨詢,希望她可以給孩子開一個詩單,對此她深感頭大,她認為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好心辦壞事。“我請求拜托你們不要強制你們的孩子背任何一首詩,現在很多小孩都很不喜歡古詩詞就是因為他們被強制了。如果你不強制,晚一點來沒關系,就像有句話說的,如果真是你,晚一點遇見沒關系,像我早年不喜歡杜甫,我爸爸沒有強制我,假如他強制,肯定我終身不喜歡杜甫,因為一提到杜甫我把他和被強制的經歷聯系在一起,和一個童年、少年的創傷記憶聯系在一起我怎么喜歡得下去?”潘向黎說。
●路內認為有好故事的作家不會再談論故事
路內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風格的形成是一個作家自發的過程,題材、方式、寫作的節奏,甚至真人講話怎么樣都是他總體風格的一部分,它不是固定的。眼界的問題倒是固定的,就是一個作家怎么去看這個世界,他對文學的理解有多深刻,他的政治意識形態怎么樣,他對人的理解是什么樣的,一下子就能看出高下。應該這么說,重視故事的作家更沒有自信心。因為對一個能拿出好題材、講出好故事的作家來講,故事根本就不算什么,只有沒有故事的人才會天天在念叨故事。有故事的人要重視的是我要怎么把它寫好,我怎么來寫它,而不是說我要有多少故事。
●劉宇昆《灰塵花園》獲“青年短篇科普佳作”金獎
第五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日前揭曉。科幻文學作家劉宇昆作品《灰塵花園》榮獲“青年短篇科普佳作”金獎。《灰塵花園》由《科幻立方》2017年第5期首發,《小說月報》2017年第11期選載。《灰塵花園》講述人類文明進入星系殖民時代,一名耀妝師搭上前往“蟬星”的飛船,并在旅程中獨自打掃因氮氣遇冷凝結而落在船體上的雪,借此保證飛船太陽能循環的故事。劉宇昆以奇譎的想象,巧妙地將一個飄浮飛船外、孤獨打掃的渺小身影置于煙波浩渺的宇宙中。主人公苦中作樂,于完美虛空設計出納米級“微型雕刻”,構建起由太空微塵堆砌出的花園——“灰塵花園”。不久后飛船著陸,主人公目睹飽含心血的作品被氣流吹散,而他的剛毅與堅忍,卻被劉宇昆透過字里行間永銘于讀者心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設立的國內科普創作領域的最高榮譽獎,每兩年舉辦一屆,以表彰獎勵國內公開出版發行的中文優秀科普作品的作者與出版機構。
●王十月推出長篇科幻小說《如果末日無期》
人民文學出版社最近推出七零后作家王十月的長篇科幻小說《如果末日無期》。這是一部由五個相互關聯的故事組成的長篇小說,每一個故事,都在“未來現實主義”的統領下,散發著神奇、鬼魅和人文的色彩。《子世界》想象生命是一串可以改寫的代碼,人們生活在計算機設計的既虛擬又會創造虛擬的世界,愛情在中間穿梭,分不清前世今生;《我心永恒》寫機器人有了情感,人工智能時代來臨;《莫比烏斯時間帶》寫腦聯網,蜂巢思維矩陣裁決生活,未來決定今天;《勝利日》寫游戲戰勝了現實,病毒統治了世界,芯片裸露了真相。《如果末日無期》寫太陽變黑了,月亮不再發光,但人還活著,站在末日世界的廢墟上。王十月說:“在這之前,我被定義為現實主義作家。我寫下的大多數作品,是近三十年來普通打工者的生活。”按道理,寫打工者的生活,王十月有豐富的生活積累,也更容易獲得好評。但他還是決心避開這種勢頭,開始了科幻小說寫作。
●《大漠祭》《獵原》英文版在上海首發
日前,雪漠“大漠三部曲”前兩部《大漠祭》《獵原》英文版在上海首發。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林麗君夫婦聯手翻譯了兩部作品,首發式上,葛浩文說:“大概有人會問,我們不是甘肅人,如何懂得當地的文化、語言,如何能翻譯得好?說的沒錯。我們對甘肅不甚了解,許多習俗、俗語、方言,我們不懂,甚至許多西部以外的中國讀者也不一定能了解,但這并不構成翻譯上的問題。有作者在,我們可以向他請教。困難之處在于得到解答之后,如何把甘肅特殊的語言用英文表達出來,而又不失原文的風味,這才是最大的挑戰。”作為雪漠的成名作,《大漠祭》200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將近20年后,英文版又回到上海首發。雪漠透露,葛浩文翻譯的英文版問世后,多國譯者向他表達了德語、法語等語種的翻譯意向。“《大漠祭》我寫了整整20年,從26歲寫到46歲。沒有人教過我如何寫作,我就是在這樣漫長而絲毫沒有功利心的寫作過程中完成自己的寫作訓練的。很多東西在消失,我們的祖輩一代一代人都消失了,農民的樂也罷苦也罷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把它保留下來,我就是想留下一些東西,留下活著的證據,這就是我創作的理由。”雪漠說。
●王占黑《空響炮》獲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
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日前在京揭曉,得主為90后青年小說家王占黑,獲獎作品為其2018年3月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空響炮》,這也是王占黑的小說處女作。王占黑還獲得獎金三十萬元人民幣。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得主由金宇澄、唐諾、許子東、高曉松和閻連科五位評委共同選出,許子東代表評審委員會頒發獎項,頒獎詞為:“90后年輕作家努力銜接和延續自契訶夫、沈從文以來的寫實主義傳統,樸實、自然,方言入文,依靠細節推進小說,寫城市平民的現狀,但不哀其不幸,也不怒其不爭。”《空響炮》一共收錄八個短篇小說,小說主人公都是上一輩“半新不舊”的“邊緣人”,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昨日遺民”。王占黑寫這些人物也不同于上一輩的作者,不背負沉重的包袱,沒有訴說苦痛,但在那些人物表面的調侃、詼諧之下,過去的經歷已經蘊含其中。王占黑目前是一位高三班主任,請了兩天的假來參加頒獎禮。她坦言,《空響炮》或許還有些單薄,尚未形成體系,但在“街道英雄”的隧道中,她走得很開心,而且覺得越寫越有意思。據她介紹,這個短篇集源自一個叫“街道英雄”的寫作計劃,已經持續寫作了四五年,該計劃的第二本《街道江湖》也已于近期出版。
●米沃什詩作首出中文完整版
波蘭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詩歌作品《米沃什詩集》(總四卷)日前面世。這是米沃什的詩歌作品在中文世界第一次以全貌呈現。該書由波蘭語專家從波蘭文直接翻譯成中文,版本含金量十足。切斯瓦夫·米沃什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以無可匹敵的精確與優雅,定義了所屬時代的悲劇與美。此次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詩集,所收錄詩歌跨度從1931年至2001年。這些詩作無論是描述他在波蘭度過的少年時代、戰亂中華沙的悲痛,抑或是對信仰的追尋,都令人驚嘆。《米沃什詩集》(總四卷)由國內波蘭語界權威林洪亮先生、波蘭語文學專家楊德友教授和趙剛教授從波蘭文原作譯出,完整準確呈現了米沃什詩歌的風貌和創作軌跡。
●薩提斯·莫迪《超越死亡》中文版面世
被稱為“會改變生命的奇書”《超越死亡》中文版日前正式面世。據悉,《超越死亡》來自印度,曾獲美國獨立杰出獎、國際圖書獎等大獎。在占據亞馬遜哲學類圖書排行榜首席一年后,其中文版被引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作者是印度作家、慈善家薩提斯·莫迪,作者在開篇就把死亡擺在了餐桌上,將刀與叉的位置設定為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鹽罐在其間擺放的位置對應標記出人生的進度條。直面死亡的殘酷后,莫迪從時間、金錢、信仰等角度審度生命中的重大問題和時刻,同時引用了許多真實的人生故事,為生命做出最充分的注釋。日前,《超越死亡》中文版首發式在北京舉行,該書作者莫迪親臨現場,他表示,“生活一刻不停地步步往前,你應該對你的生存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意識到主宰命運的是你自己——而不能心不在焉、渾渾噩噩地活著。人生,無法重來。”
●村上春樹拒“替代版諾獎”提名
日本NHK電視臺日前報道說,諾貝爾文學獎今年將推出“新文學獎”,多年獲獎熱門、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被提名進入最終候選名單,但近日村上以“專心寫作”為由,向評獎機構申請辭去該提名。NHK16日稱,在“新文學獎”的最終候選名單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為4名入圍者之一。但近日村上已向“新學院”發函,表示將退出該獎評選,理由是“為避免媒體關注,專心于新作品的寫作”。并對自己入圍獲獎候選者表示“非常光榮”。“新學院”的官方網站已經證實了這一消息。日本TBS電視臺稱,村上辭去“新文學獎”評選令人意外,作為日本文學的國際代表,村上擁有很高的聲望和巨大的海外讀者群體。日本朝日電視臺報道稱,近幾年來,村上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得獎率常年高居榜首,但均與該獎失之交臂。這次,村上獲獎的機會仍然很大,但他主動放棄,“令人感到遺憾”,也讓他的文學迷們扼腕。NHK稱,由于諾貝爾文學獎頒發機構瑞典文學院受性騷擾丑聞困擾,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將推遲一年,到明年發布。去年11月,瑞典文學院被爆有一名與該院關系密切的知名文化界人士在過去20年間,對學院多名人士的妻女以及女性工作人員實施性騷擾甚至強奸。為抵消負面影響,瑞典文學界已成立“新學院”組織,在今年評選“新文學獎”,替代諾貝爾文學獎。一些人猜測,村上可能因此而介懷參賽。
●普京“秀讀書”為俄羅斯文學代言
據俄媒報道,普京在開會期間始終拿著一本書在看,究竟是什么書讓普京這么著迷呢?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獨聯體國家領導人峰會期間,普京“一心二用”,手不釋卷。記者仔細觀察發現普京手中拿著的是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即使是在獨聯體峰會文件簽字儀式上,普京也隨身帶著這本書并不時翻看。記者們看到,普京起初把書放在他的一側,不時抽空翻看。會議期間有人送來了一些需要簽署的文件,普京在文件上簽完字后,又重新打開了書繼續閱讀。摩爾多瓦總統多東在簽字儀式結束后坐到了普京旁邊,出于禮貌普京不得不中斷閱讀,將書放到了一邊。有人質疑普京的這一行為是“作秀”,畢竟《葉甫蓋尼·奧涅金》在俄羅斯是家喻戶曉的基本讀物,總統不可能沒有讀過。但也有不少網友對此評價頗高,認為“愛讀書的總統好樣的!”事實上,普京與普希金一同出現在媒體報道中已不止一次。2017年5月,普京參觀在巴黎落成的東正教堂時,專程欣賞了小朋友朗誦普希金的詩歌。除了熱愛普希金之外,普京還愛讀哪些書呢?《紐約客》曾經公布過一份“普京書單”,其中就包括俄羅斯文學黃金時代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罪與罰》、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以及美國作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喪鐘為誰而鳴》等。普京的閱讀偏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俄羅斯人的閱讀審美。普京曾說,文學是俄羅斯的一張名片,但遺憾的是,俄羅斯正在失去“世界上最愛閱讀的國家”的美譽。把普希金重新帶回人們的視野之中,或者也是普京對“俄羅斯心靈”回歸的再次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