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比較北庭西大寺E204龕與敦煌第85窟彌勒經變圖像,分析壁畫中的內容布局及設色,證明高昌回鶻的佛教藝術不僅僅是單純的“全盤接受”中原的風格技法,還結合其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并自成體系。一方面說明了彌勒信仰在高昌回鶻時期的延續,同時,也說明了高昌回鶻時期的佛教藝術對中原風格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北庭西大寺;敦煌第85窟;彌勒經變;圖像比較
關于西大寺多從考古學、歷史學等方面對西大寺E204龕進行考證。敦煌彌勒信仰與圖像學研究以日本學者最早,國內研究成果也頗豐。敦煌第85窟的專門研究有段文杰主編的《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八五窟附第一九六窟》,鄭怡楠的《敦煌法榮窟研究》 《翟法榮與莫高窟第 85 窟營建的歷史背景》,陳菊霞的《從莫高窟第85窟供養人看其營建和重修》 《試析莫高窟第85窟繪塑內容的表現思想》。窟頂的四披經變尤其是西披的彌勒經變關注較少,前人研究多集中在85窟的歷史背景、主室禪宗經變及四壁的其他經變、供養人、塑繪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概述。
一、構圖
莫高窟第85窟主室內共繪有經變14幅,位于主室西披的彌勒經變出現眾多世俗的真實生活內徑。經變的增多,內容的豐富,一方面反映出更為廣泛的社會生活圖景,出現了許多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另一方面,經變畫的增多,往往造成畫面擁塞、龐雜、凌亂、并且意境表現很不豐富。經變結構的程式化也日益明顯,反而不如唐代前期經變主題鮮明、結構精煉、氣魄雄偉。
“北庭西大寺佛經故事圖和供養圖大致繪于配殿的兩側及后壁;供養菩薩和比丘則繪于佛座的束腰處;供養人圖大多繪于門內兩則壁或大型壁畫的下方,以及佛座束腰的兩側。這種配列位置幾乎成為高昌回鶻佛寺壁畫的固定程式。各類壁畫的構圖形式也基本一致,如E204龕的彌勒上生經變內容的主圖繪在中間,兩側或四周繪以輔圖,展示主題思想,其間用雙線或紋帶相隔;供養畫的主尊像也位于中間,兩側繪著各種供養人像。”[1]構圖穩定均衡,人物與場景的配置主、次,聚、散變化自如,動靜相依,比例適中,節奏分明。
二、壁畫內容
莫高窟第85窟彌勒經變位于其主室西披,整壁一鋪大型經變畫,上生與下生合為一鋪。上生繪有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講經說法的盛景,下生經中表現彌勒凈土世界各情節詳細地加以描繪。西大寺E204龕南壁所繪《彌勒上生經變》壁畫上下及東西邊緣殘毀。總的來看,西大寺E204龕僅有彌勒上生經變內容,莫高窟第85窟彌勒經變上下生合為一鋪,并且在下生部分出現了大量的世俗內容,形象的記錄了晚唐社會許多的生活畫面。從西大寺E204龕的人物形象、建筑風格以及天人手中所持的樂器均可看出其與莫高窟第85窟的形象如出一轍,均為中原內地的風格。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高昌地區彌勒信仰的興衰與中原并不同步。隋唐之后,中原內地的彌勒信仰已經開始逐漸式微,高昌地區的彌勒信仰在晚唐時期也沒有徹底消失,只是信仰趨勢有所下降。
三、色彩關系
敦煌第85窟《彌勒經變》壁畫以白色、暖黃色為底色,三種顏色的祥云襯托出兜率天宮的圣潔美妙,冷綠色與菩薩及飛天身上的紅色天衣、飄帶形成了補色對比。因為采用白色或者暖黃色為壁畫的底色,所以呈現出來的整幅畫面色彩既和諧統一又柔和溫暖。在處理色彩結構與構圖的關系上井然有序,使得整幅畫面的色彩關系周密和諧,營造出兜率天宮的種種美妙。
西大寺E204龕《彌勒上生經變》是以紅色基調開展的深淺層次系列,以紅色或赭色為底,壁畫總的趨向為暖調,色彩濃重。在墻面上敷彩過厚的話會因為墻壁返潮引起壁畫的脫落,西大寺的畫工在繪制時盡可能的讓顏色薄一些,通過對同一色系的不同純度的把控進行層次劃分,并以綠色、藍色描邊進行對比。壁畫設色,平涂與勾填二法并用,人物的衣紋飄帶及山、石、花、草、樹木等則兼用渲染法。這些壁畫色調與構圖和線條配合巧妙,充分表現了虛幻的宗教境界和佛教藝術美學意境。使佛教的宣傳效果,藝術上的魅力寓于一體“動人心志”。
四、線描
線描方面,莫高窟第85窟繪畫菩薩天人形象多用土紅色勾線,給人以光彩靈動的感覺。下生景象中的人物形象多以淡墨描繪,給人以平凡樸實的感覺。兜率天宮上方的飛天形象,“臉型豐滿,姿態嫵媚,衣飾、發髻雍容華貴,人體比例適當,上身均裸露,下系長褲,飄帶回旋,衣紋流暢,線條頗具功力。”[2]畫工不僅表示出一個簡單的形,而且運用線的技法,還表現出虛實、平面、立體、空間和質感,使人體的氣質、神態突出出來。
西大寺壁畫“以淡墨線起稿,然后用濃墨或土紅線定線,線條以鐵線描為主,間用游絲描和蘭葉描,勾勒出比例合體的圖案。”[3]此外,在人物衣紋的轉折、飄帶的舒卷有時用蘭葉描;人物的發眉髭須及建筑圖中的垂簾等部分也兼用游絲描。畫工們用直、折、曲各種線條。以及不同線條間的粗細、疏密、濃淡、虛實互相結合,準確地繪制了種種精美的畫面。
結語
總之,通過以上對第85窟和E204龕彌勒經變之間的比較,不難看出E204龕深受中原漢風的影響。其具體表現為:壁畫中人物服飾、人物形象、房屋建筑等與敦煌莫高窟中晚唐的壁畫內容大致相同。佛教藝術是根據佛教經典進行表現的,具有表法的作用。石窟壁畫除了內容布局及設色等方面會根據洞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畫工們也會根據自身的審美和藝術修養,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再創作。可見,高昌回鶻的佛教藝術不僅僅是單純的“全盤接受”中原的風格技法,還結合其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并自成體系。一方面說明了彌勒信仰在高昌回鶻時期的延續,同時也說明了高昌回鶻時期的佛教藝術對中原風格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道斌.關于高昌回鶻的繪畫及其特點[J].新美術,1991(3):31-40.
[2]李映洲.敦煌壁畫藝術論下[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3:250.
[3]任道斌.關于高昌回鶻的繪畫及其特點[J].新美術,1991(3):31-40.
本文系新疆藝術學院科研創新項目“高昌回鶻佛教彌勒上生經變壁畫研究(XJART2017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江(1993–)男,新疆藝術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新疆石窟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