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琪 劉思宇 李琬婷 張晟熹
摘要:敦煌手姿的通過不斷吸收東西方的文化,慢慢地演變成今天的風格。敦煌手姿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可以增強服裝的裝飾性,并發揚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以促進現代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因此本文就敦煌手姿這一傳統的美學在服裝的設計中的轉化與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敦煌手姿;服裝設計
一.敦煌手姿的背景與內涵
1.1不同時代的敦煌手印的特點與寓意
敦煌石窟以佛教藝術為中心,描繪的人物都與佛教有關。佛教中的釋迦牟尼、阿難、迦葉、菩薩、天王、武士、飛天、地神等形象在極樂世界中是神,在現實中是人。在敦煌佛教藝術造型中,手的藝術造象由于時空轉換,藝術家造型能力的差別,手的藝術造象也有所差別。臨摹敦煌石窟長達20年的李振甫先生認為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南北朝、隋唐和宋元。
1.1.1南北朝時期的手
當時的藝術家把前肢、手腕、手背和四指四個部分順氣而貫,形成由曲線組成的一個較大的“S”形。乍看之下,仿佛骨骼也要順氣而應,構成柔軟而細長的造型特點。有的手指不分小線,一線貫通,但不失全貌。如這種以氣運動勢為走向而形成有型的流動線,呈現出一種情感美。細而均勻的鐵線描像流水似的,流暢而且是一氣呵成。暈染在手背處,沿邊緣線由深而淺,即所謂的凹染法。這些特點與當時社會上所流行的“秀骨清象”的審美觀可以呼應。
1.1.2隋代時期
隋代在南北朝造型柔軟的基調上,由細長變得短而肥胖。無論是手背或手指,由于采用起伏較大的短孤線,形成了柔而圓的特征。線描上多用中鋒,較粗均;在暈染方法上,每指分節的交界處用稍重色往后暈開,以突顯指節的層次,手背上沿用南北朝時期的凹染法。同時,又在手背中間突出部分著重色向四周暈染,這種染法叫凸染法。南北朝時期的凹染法和隋代的凸染法同時出現在一體、一肢、一手上。這種兩者結合的暈染用法一直影響唐代及后來各代。
1.1.3唐代的手
唐代手的造型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初、中期,以手的一指節為例,初期的指甲手,好像被肉埋在指尖中。從外形上看,指尖處細而往后延逐漸粗,形成肌豐而不臃腫,細長而不瘦弱,仿佛皮肉內充滿水分,富有彈性、溫厚、圓潤之感;到了中期,仍是一節手指,這時的指尖外形線向外擴展,出現了豐柔而肥胖。一節中的指尖處和后端粗細相當。這兩個時期的相同之處:都是中鋒用筆,線型較粗;不同之處是初期指尖處細而扁長,往后稍粗;中期指尖處寬胖,前后端粗細相當。這里只有微弱之差,同樣是豐肌,由于處理手法上不同給人的美感就有所差異。
到了唐代晚期又出現兩種不同的造型;一種是在一節之,指節兩端收筆向內,中間粗兩頭細,另一種是指頭之間不分節,一筆畫下來,大部分是由弧線、曲線組成。整體看來非常軟。這兩類指甲都特別長而突出,涂以淡彩,顯得瘦弱無力。初、中時期,那種有骨有肉,充滿內在活力的生機在此期突然不見。
1.1.4宋代的手
宋代手的造型與唐代晚期的第一種類型相似,所不同的是在分節的用線向另一邊線畫幾乎接近的地方;其二,在指甲上部與肉接連處又重復一條弧線。這條線不但無美感而且是多余的。若加上指甲特別尖而扁長,令人從而生厭。
1.1.5元代的手
到了元代,美的造型又復現。運用了均勻、剛健且富有彈性的細線,雖未賦重彩仍不失圓潤立體之感。元代手的指甲也較長,指甲上不與肉連接處也重復畫一弧線,由于整體手型的圓潤、線形的挺拔,就不具宋代的干扁感。
1.2總結
從以上各時期敦煌石窟內手的造型來看,由于藝術表現手法的不同,所描繪出的手姿態也不同而給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手都沒有手的解剖結構,而是依據各種不同人物的形體加以理想化及神情融合化的藝術造型。
所以我認為當運用這些圖案的時候,對于手姿的年代,寓意,和所代表的神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嚴格的把關。這是對我國珍貴的傳統藝術的尊重,同時也是一個設計工作者應有的基本的態度。
二.在服裝設計創新中的應用
2.1圖案應用的分析
敦煌手姿擁有歷代藝術家創造之造像的柔美、歷經歷史的洗刷后的神秘與故事感、還有背后宗教文化所賦予的特殊的力量。通過圖案與圖案的層疊或者面料的拼接,形成在服裝上的變化。通過對面料進行不同處理和對圖案的安排,可以創造各式各樣新型的圖案。
敦煌手姿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其資料寶庫的理論研究相對已經到達了一定高度,但它的開發前景還是十分廣闊的。從服裝業的發展角度來看,在服裝材料上進行改造也顯得愈發重要。
2.2面料的處理
2.2.1 面料形態的增型處理
一般是用單一的或兩種以上的材質在現有面料的基礎上進行黏合、熱壓、車縫、補、掛、繡等工藝手段。如:點綴各種珠子、亮片、貼花、盤繡、絨繡、刺繡、納縫、金屬鉚釘、透疊等多種材料的組合,以達到的立體的、多層次的設計效果。
2.2.2面料形態的減型處理
一般按設計構思對現有的面料進行破壞,如:鏤空、燒花、爛花、抽絲、剪切等,形成錯落有致、亦實亦虛的效果。
2.3圖案的處理
可直接噴印在服裝上,例如根據阿根廷手洞內壁畫而設計的西裝。
立體的堆積的方法,大量的手印圖案的堆積十分亮眼,效果非凡。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敦煌手姿在服裝中的設計轉化與應用進行研究,通過對敦煌文化的發展歷史了解到這個古老的藝術,并感受到了手的美的力量。同時總結了敦煌手姿不同造像的寓意,以及審美特征。手姿圖案在服裝的應用中的設計轉化手法有貼花、刺繡、鏤空等,手法豐富多彩且有變化。
根據對敦煌手姿藝術、轉換手法、以及審美特征的分析,隋唐時期的手姿更加適合更多樣的設計手法。當敦煌手姿與現代服裝相結合,碰撞出新奇的,尖銳的想法與表達,使這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生機,也使服裝設計有了更多的可能。但是對于這些研究如何在批量生產上進行有效的應用,還有待實踐的驗證。
參考文獻:
[1]李振甫 著.敦煌手姿[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6.07
[2]回顧 著.中國圖案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榮新良 著.敦煌學十八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