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創
摘要:19世紀越南文獻中親屬稱謂的發展晚于中國稱謂,主要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語稱謂,其文化內涵基本上與中國稱謂相吻合。親屬稱謂語系統龐雜,變體多,屬于“二分法”類型,呈現出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內外分明、親疏相別等特點,體現在稱謂語的數量、結構、核心詞素、語義和構詞法上,反映出男性中心的位置,女性是附屬身份。
關鍵詞:19世紀;越南文獻;漢語親屬稱謂;特點;文化內涵
一.19世紀越南文獻中漢語親屬稱謂收錄
19世紀越南漢語文獻中我們主要以《日用常談》漢語教材和《壽梅家禮》家譜為主。這兩本書使用的親屬稱謂語較為齊全,而且這兩本書的編寫方式都是用喃字解釋漢字,這對我們的考察研究起著重要的作用[1]。
從稱謂音節看,單音節稱謂較為普遍:父、母、兄、弟、姊、妹、子、孫、姪,只有父之姐妹、母之姐妹開始用雙音節“姑母、姨母”。除了《壽梅家禮》收錄的“舅舅”,《日用常談》收錄的“母妗”和一些自造新的稱謂之外,其他稱謂基本上與古代書面語的稱謂無別。
19世紀“姐”、“哥”已普遍使用,但是越南文獻中這兩個稱謂未出現,仍然使用“兄”和“姊”。兄弟之子的稱謂最早《爾雅》收錄為“姪”,后來《漢語親屬稱呼辭典》和《古人稱謂》都收錄為“侄子”,越南文獻中仍然使用“姪”。
從所收錄的稱謂可以看出,越南文獻中親屬稱謂的發展要晚于中國。
二.19世紀越南文獻中漢語親屬稱謂的特點與文化內涵
19世紀越南文獻中漢語親屬稱謂呈現出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內外分明、宗親相別、親疏分明等特點,具體如下:
1.長幼有序、尊卑有別
由長至幼、由尊至卑成對均勻:兄—弟,姊—妹,叔父—姪,祖父—孫子,曾祖父—曾孫。并列稱謂語也是由長至幼、由尊至卑構成的,例如祖孫、叔侄、父子、母子、兄弟、姊妹。
長輩的稱謂變體多,晚輩的變體少,長輩稱謂仔細,晚輩稱謂概括簡單,數量上不對等。例如,長三輩父系男性直系稱謂收錄四個:“曾祖父、曾大父、故曾祖父、曾祖考”,但晚三輩男性直系稱謂只有一個:“曾孫”。
2.男女有別、性別分明
從漢字結構和稱謂標記來看,親屬稱謂中除了表示兄弟之子以女旁構成的“姪”之外,男性稱謂不用“男”旁或“男”字構成,而女性稱謂常以“女”旁構成,對比:
兄——嫂;兄——姊;弟——妹,弟——弟媳,母舅——母妗。
長輩男性稱謂常以“父”語素為標記,女性稱謂常以“母”語素為標記,晚輩男性稱謂往往無標記,女性稱謂常以“女”詞素為標記,稱謂詞的最后一個詞素往往起著指定性別的作用。例如:
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叔父——叔母;孫——孫女,姪——姪女;曾孫——曾女;玄孫——玄女
性別分明是漢語親屬稱謂語的一大特點。每個稱謂都具有性別含義,性別是不同稱謂的區別性特征之一。
3.內外有別,遠近分明
從稱謂數量上看,父系稱謂復雜、變體多,母系稱謂簡單、概括、缺位,如長三輩、長四輩所收錄的父系稱謂較為齊全,較為復雜、變體多,但是母系稱謂卻未收錄。父系稱謂中父親兄弟做出年齡上的區分,分別為“世伯、叔父”,但是母親兄弟姐妹都沒有做出年齡上的區分,分別為“舅舅、母舅”和“姨母”。
從稱謂標記上看,母系稱謂常冠以“外、表”為標記,如“外祖父、外祖母、表兄、表弟、表姊、表妹”,“外、表”就是表示“外”的意思,父系稱謂往往無標記或冠以“堂”為標記,如“堂兄、堂姊、堂弟、堂妹”,“堂”是同堂的意思,是自己家里人。
4.宗親有別,親疏分明
親屬稱謂語嚴格區分宗族之別,親疏分明,表現在幾個方面:
越南文獻中晚三、四輩不加以區分宗親和非宗親,將“孫、孫女”分別通稱為子女之子和子女之女,將宗親和非宗親的區別化為無別。中國漢語晚輩兒子的子女同樣區分開來,子之子女分別為孫子、孫女,女之子女分別為外孫、外孫女,女兒的子女卻冠以“外”標記,是非宗親的親屬。
婚親稱謂以血親核心稱謂為詞根向右擴散構成,可見血親親屬親于婚親親屬,如:
母→母妗,姨→姨丈,姊→姊夫,妹→妹夫
“男女有別”、“內外分明”和“宗族觀念”有著內在聯系,例如伯叔之別看上去像是年齡上的差異,但我們聯系到他們下一代稱謂上的“堂”、“表”之別,就可以體會到伯叔和姑母的稱謂上包含著宗族之別。同樣,兄弟和姐妹似乎是性別的差異,然而把姪子、姪女與外甥、外甥女這兩組稱謂之間的對立考慮在內時,就發現兄弟與姊妹稱謂中的男女有別有著宗族和非宗族的區別功能。父系、母系稱謂之別歸根到底是兩個宗族的差別。宗族是以男性為線索代代繁衍的系列,對女性具有排斥性,女性的子女屬于她們丈夫所在的宗族。可見,男女有別、內外分明與宗族之別一致。
親屬稱謂系統復雜而又明晰,屬于“二分法”類型。首先是父系和母系的區別,其次是系支繁衍關系與婚姻關系相別。盡管輩份、性別相同,但是“祖父和外祖父”,“伯叔和母舅、姑母、姨母”等因系不同而用不同的稱謂詞,如“姑母與伯母、叔母”,“伯叔與姑丈、母舅與姨丈”等之間的差異在于姑母、伯叔、母舅等是系支上的直接繁衍關系,伯母、叔母、姑丈、姨丈只是通過婚姻才具有親屬關系,而所用的稱謂不同,是“三親六戚”的表現。“三親”的劃分以性別和血緣關系為標準,相當于“父系、母系、婚系”。“三親”表明了親屬關系的遠親,其中“宗親”是親屬關系的主體部分。這種分法反映了男性和女性,父方和母方親屬,血親和婚親的不同對待,女方和母方親屬不受重視。
小結:
19世紀越南文獻中親屬稱謂發展晚于中國稱謂,主要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語稱謂,其文化內涵與中國稱謂相吻合。親屬稱謂語系統龐雜,變體多,男女有別,內外分明、宗親相別、親疏分明,整個稱謂系統傾斜于父系男性宗族稱謂語,女性和母系稱謂語簡單、籠統、概括、缺位。
參考文獻:
[1]袁庭棟.古今稱謂漫談.北京:中華書局,1994
[2]袁庭棟.古人稱謂.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3]范婷虎.日用常談.同文齋藏版,嗣德四年,1851.